詹偉雄在為《故道》寫的那篇〈砂礫、浪花、鬼、魂與路上的個性〉裡高度肯定麥克法倫,他認為在旅行文學中,這是:「幾近沒有匹敵者的孤峰之作。」「稍稍回想一下,上一回能有這麼巨大快感的閱讀經驗,要算是馬奎斯的《百年孤寂》……」,原因是他的作品「文獻縱深如此悠遠、地理規模這般弘大;人物行徑百般殊異,但心意卻又極其深邃——的人類心靈活動圖譜。」P.008
Mountain of the mind的書名來自英國詩人霍普金斯的一首詩,「O the mind, mind has moutains」。在吳明益的序裡,我知道了霍普金斯要描寫的是心靈的深度與憂鬱,宛如一座高山。
表面上,麥克法倫的字裡行間的描寫裡,描寫的是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我心中也有一座山...但,事實上麥克法倫是要藉著這麼多篇幅,每一個篇幅都是不同時代、不同人感知下的山景風貌。麥克法倫真正要呈現出的是,這許許多多的山景都是人心「感知」出來的。能去「感知」人心,這心靈的深度,宛如一座高山。
總的來說,Mountain of the mind,表面上是寓意我們心中那可一再重返的山,而另一面,說的是我們的心靈對一團岩石和雪,所能「想像」的高度。
ㄧ 著迷
二 巨大的石頭書
三 追逐恐懼
四 冰河與冰:時間之河
五 海拔:峰頂與視野
六 走出地圖
七 新天堂新地球
八 聖母峰
九 雪中野兔
20幾歲時,麥克法倫已經不像一般蒐集登山標籤的登山客。他借用霍普金斯的詩句,說明了他想寫的是,人心裡可以裝下高峰的深淵,是人面對山時,矛盾複雜的心靈體驗。P.007
這本書就是要解釋怎麼會有這種事,一座山如何能全然迷住一個人?那種一股非比尋常的強烈愛慕,如何能投注在終究也不過是一團岩石和水所堆砌起來的龐然大物上?為了這個緣故,書中的史實想要檢視的,不是人用哪些方法登上山岳,而是人想像自己要用哪些方法登上山岳。他們對山是何感覺,以及他們如何感知山岳。P.43
我曾坐在檔案館中讀他寫給茹絲的家書,讀他與朋友家人的通信,還讀了他的探險日誌。這些文件裡卷充滿了馬洛里對登高、對視野、對冰、對冰河、對偏遠、對未知、對峰頂,以及對涉險的恐懼與熱愛。馬洛里對山的種種感知方式,正強力且致命地吻合我在本書前幾章試圖所追尋的答案。P.301
我們比馬洛里更注意到他所繼承和強化的情感傳統。而這些傳統使得他更容易受到聖母峰的魔力所惑。而且,那就是本書有部分試圖所要做的,窮究歷史,去理解馬洛里為何在高山上所獲得的寶貴事物會比平地還多。P359
心中那一座山的地景~麥克法倫Lesso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