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讀碩班時期,接觸到的一本書,往後的日常生活裡,我很常說起這本書。因為它讓我清楚知道,我能如何主動閱讀,如何擁有一本書。
拿到一本新書時,我一定會先採取「檢視閱讀」。翻翻封面,看看封底,把所有精美書封上的大小標題字都好好看過。看看序、看看後記或附錄,大致對這本書的評價、格局有點認識,不急,每一本書都是新朋友。然後,慢慢地瀏覽目錄的標題,好好欣賞那些作者精心摘要的標題,欣賞標題間的轉換邏輯,不急,每一個作者都是新朋友。然後,才開始翻看內文想看哪一章先就先看那一章,想看哪一段先就看那一段。東翻翻西翻翻,就這樣「檢視閱讀」完成了。如果喜歡這本書,我會挑個時間從頭到尾粗讀一遍,遇到沒興趣、不懂的部分大膽跳過,引發額外議題也不分心去搜尋。喜歡的書我會這樣進一步「檢視閱讀」完整本書的內容,讓作者一路說完,我一路聽完,聽完再說。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第八章
找出與作者共通的詞義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不是每一本書都需要分析閱讀的。書一定是要先「檢視閱讀」,如果沒看過頭尾、沒看過幾段文字、幾章頁面,就貿然的認真一字一句讀起來,一本不合適的書,會消弭了你往後的閱讀興趣。而有些書,在「檢視閱讀」整本後,妳會知道,寫得真的很好。那我就會進入「分析閱讀」,因為唯有這樣,我才可以跟妳說清楚,這本書是怎樣寫的很好。
主動的閱讀基礎:一個閱讀者要提出的四個基本問題。那就是: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必須嘗試著去回答的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pp.056 -057
書本中的第五到九章,提供了「分析閱讀」的八個規則,運用1-4的規則可以幫助妳回答第一個問題;而第5-8的規則可以幫你好好回答第二個問題。
這第四個規則可以說是: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作者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告訴你他的問題是什麼,就像他可能會,也可能不會給你他工作的果實,也就是答案。不論他會不會這麼做——尤其是不會的情況——身為讀者,你都有責任盡可能精確裡找出這些問題來。你應該有辦法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問題是什麼。P102
因為如此,我們建議第七個規則可以有另一個公式:如果可以,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但是,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你要從這一段或那一段中挑選句子出來,然後整理出前後順序的主旨以及組成的論述。P139
「用你自己的話來說」,是測驗你懂不懂一個句子的主旨最好的方法。如果要求你針對作者所寫的某個句子做解釋,而你只會重複他的話,或在前後順序上做一些小小的改變,你最好懷疑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這句話。理想上,你應該能用完全不同的用語說出同樣的意義。當然,這個理想的精準度又可以分做許多程度。但是如果你無法放下作者所使用的字句,那表示他說傳給你的,只是「字」,而不是他的「思想或知識」。你知道的只是他的用字,而不是他的思想。他想要跟你溝通的是知識,而你獲得的只是一些文字而已。P135
如何擁有一本書 Lesso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