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亞熱帶的臺灣,氣候與環境條件適合寄生蟲生存。20世紀中葉以前,蛔蟲、鉤蟲、肝吸蟲、肺吸蟲、絛蟲與瘧疾等寄生蟲廣泛流行於農村與山區,嚴重影響民眾健康與生活品質。
日治時期,日本學者橫川定(Sadamu Yokogawa, 1883-1956)於1911年來臺,翌年在臺灣北部河川首次發現並命名橫川吸蟲(Metagonimus yokogawai)。1937年,橫川定於臺北帝國大學設立寄生蟲學教室,首創此學門為獨立專業,為今日臺灣的寄生蟲學教育與研究奠定基礎。
戰後,寄生蟲學由本土學者接續推動。謝獻臣(1924-2000)曾任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顧問,推動瘧疾與鉤蟲病防治,並於高雄醫學院創立寄生蟲學科,其門生陳瑩霖(1934-2023)長年深入校園與鄉村,開設全臺首間寄生蟲特診門診。范秉真(1922-2008)撲滅金門血絲蟲症,發現流行於原住民的絛蟲為亞洲無鉤絛蟲(Taenia saginata asiatica)。由於他們的努力,謝獻臣、陳瑩霖及范秉真皆獲頒醫療奉獻獎,范秉真更榮獲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寄生蟲學者也在瘧疾防治上讓臺灣發光發熱。他們與WHO專家共同規劃與推動全島性防疫,於1965年獲WHO認證為全球第一個瘧疾根除地區。其中,包括連日清(1927-2022)在內的眾多學者與技術人員,皆是這項衛生成就的重要推手。
承接前輩奠定的基礎與精神,本校早在1976年便設立寄生蟲學科,延續研究與教學傳統,並積極投入公共衛生服務,以服務隊深入偏鄉部落與山區,實地參與疾病防治工作,將知識化為行動。
透過顯微鏡下的蟲影,讓我們一同回顧這段知識與實踐交織的歷程,見證陽明熱帶醫學科如何在公共衛生與醫學教育之間搭起橋樑,形塑臺灣在全球健康議題中的獨特角色。
范秉真、陳瑩霖(第一排左一)、謝獻臣(第一排左二)、連日清(第一排右一)、陳正成(第二排左一)、蔡洪又欽(第三排左二)、趙大衛(第三排左三)、李金木(第三排右二)等人於惠蓀林場合照
范秉真、謝獻臣、山口富雄等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