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Defended in the Era of Microbe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t Yang-Ming
「生命」共同體:陽明的微免研究群像
Life Defended in the Era of Microbe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at Yang-Ming
「生命」共同體:陽明的微免研究群像
微生物與免疫學是醫學重要基礎,以微觀視野探討生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前者聚焦細菌、病毒、黴菌等微生物的辨識與檢驗,後者探討免疫系統識別和對抗微生物所產生的反應。17世紀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用顯微鏡觀察描述肉眼不可見的生物構造,開啟微生物的微觀世界。18世紀末詹納(Edward Jenner)落實接種牛痘的功效,指引免疫的具體應用。19世紀細菌學說(germ theory)興起,致病菌陸續發現,其免疫應用,如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與疫苗研發,甚至血清抗體等也快速發展,為微生物與免疫學立下里程碑。
臺灣微生物學的發展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統治初期因傳染病威脅甚鉅,細菌研究學者堀內次雄來臺進行檢測,配合防治政策,成功撲滅鼠疫。之後臺灣總督府於1909年成立「臺灣總督府研究所」,進行細菌、傳染病及家畜傳染病等研究,並陸續設置衛生學部、化學部與動物學部等,完善臺灣的防疫,惜因戰爭而中斷。戰後臺灣人員物資頻繁進出,疫情再起,社會動盪。當局仰賴美國援助,透過公衛基礎建設與衛生改進,重新將瘧疾、結核病等傳染病加以控制。隨著抗生素的興起與應用,1960年代免疫學快速進展,探討自體免疫等不同機制。與此同時,海外歸國學者韓韶華等人將現代免疫學帶入臨床,為學界開啟過敏病、腫瘤免疫等研究領域,讓免疫學與微生物學不論在基礎或治療上都相得益彰。
1975年陽明醫學院成立,1977年設立微生物學科,由曾任國防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檢驗組組長的王貴譽擔任科主任,負責醫學系、牙醫學系、護理系與醫技系的教學。在歸國學者張仲明與蔡文城等老師推動下,1981年正式成立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班,導入現代免疫學理論,吸引各種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加入此學術群體。除學科外,早期陽明的微免社群還包含來自榮總醫學研究部及醫技系的研究者,如胡承波、韓韶華、張南驥、蔡文城、劉武哲等人。得益於1980年代國家「生物技術與肝炎防治」計劃,微免所與榮總醫學研究部進行B型肝炎與肝癌的合作,成立三年後即得以設立博士班。
為推廣免疫相關研究,陽明改名大學後於1995年成立免疫學研究中心,韓韶華擔任主任,組成過敏病、自體免疫疾病等研究群,對免疫疾病進行綜合性研究。隨著微生物與免疫學的不斷發展,微免所亦於2003年及2005年與中研院合作成立分子醫學學程及基因體科學學程(同時為微免所博士班乙組),許多陽明學者也跨足至不同研究領域,如陳宜民的愛滋病研究、蔡英傑的腸道微生物和蔡亭芬的長壽基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