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國科會鑑於基因工程的潛力,籌劃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B型肝炎疫苗,期望藉團隊合作有效抑制國內肝炎蔓延。陽明參與研究的老師包括醫技系劉武哲、丁令白;生化學科朱廣邦、吳研華與微免所羅時成,稱為陽明基因工程5人小組,也開啟跨科合作的新篇章。該研究之疫苗研發雖未成功,但仍是B型肝炎防治歷史脈絡中之重要環節。
1980年代陽明同時進行著肝癌細胞基礎及臨床醫學的研究,成功建立三個肝癌細胞株,並發現肝癌細胞株上有致癌基因的表現。此成果除延續B型肝炎疫苗的研究,更找到了抑制肝癌細胞的生長因子,及肝癌病人的血清內,會與肝癌細胞株核抗原結合的自體抗體,有助臨床診斷與治療。參與本實驗學者多為微免所教師,有張仲明、丁令白、羅時成、陳宜民、朱明惠,兼任教師韓韶華、胡承波、周成功、蘇宗笙,以及榮總副院長彭芳谷和其他科科主任等。
張南驥老師1982年從美國取得博士回到陽明醫學院任教,並將其蛋白質研究帶入陽明,命名為YM1,有著「陽明第一」之意。
YM1是一種僅存於囓齒目動物的幾丁質酶樣蛋白(CLPs),主要細胞起源於巨噬細胞、中性白血球等。過敏性肺炎、寄生蟲感染、自體免疫疾病皆與YM1有關。YM1至今仍被各國學者研究,是國際上重要的蛋白質之一。
2009年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蔡亭芬、國衛院蔡世峰與博士生陳怡帆研究第四號染色體的肝癌關鍵基因,意外發現並證明CISD2基因調控哺乳動物壽命的長短。小鼠剔除CISD2基因後,出現早衰、老化現象,因此CISD2被稱為是「長壽基因」。研究結果顯示,透過增加小鼠的CISD2基因表現量,未來可能防止小鼠老化,並延長其壽命。曾任職於公共衛生研究所的陳宜民及其團隊,也於2022年研究出另一個長壽基因——GNMT的兩條活化路徑。小鼠剔除GNMT基因後,便會發展出脂肪肝、肝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等疾病。研究顯示,GNMT基因具有增強粒線體的功能,可以抑制癌細胞生成,進而真正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
教 學
融合瘤由免疫細胞和癌細胞結合而成,具備兩者的特性,既能製造抗體,又擁有無限增值的能力,能形成可量產的抗體(亦即單株抗體)。1980年代有兩大技術,一是基因工程,二是融合瘤,教育部為了發展新技術,委託大學舉辦基因工程與融合瘤的訓練班。融合瘤技術訓練班於1982年在陽明舉辦,由張仲明負責籌畫。
黃雪莉自2017年起為國際學生開設「微生物科技與新藥研發」暑期課程,內容涵蓋基礎課程、實驗室見習與業界參訪等,參與學生從越南大學,逐步拓展到新加坡、韓國、瑞典等9國15所大學,也促成5位學生於2020年入讀陽明大學碩士班。截至今年(2023年)該課程仍然持續舉辦中。
本校活躍於微生物學的老師有蔡文城、胡小婷和許萬枝等,其中蔡文城不僅深耕微生物領域多年,擔任榮總檢驗部臨床微生物科主任,還創立食品安全檢驗中心、微生物檢驗產品公司與台灣檢驗及品保學會。
蔡文城開發之「細菌電腦密碼鑑定系統」是微生物診斷的一大創舉,結合電腦技術和微生物學知識,快速準確地鑑定細菌菌種。其著作《實用臨床微生物診斷學》,也結合「細菌電腦密碼鑑定系統」技術,持續加入新的檢測流程和病原種類。該書自1983年出版第一版以來,至2021年已出版第十二版,在微生物領域有著重要的貢獻。
1998年成立陽明愛滋病防治及研究中心,首任主任為時任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的陳宜民,1992年美國返臺後,致力於第三級病毒包括HIV、SARS冠狀病毒及禽流感病毒之研究。中心擁有生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大力推動愛滋病毒的預防,以及降低愛滋病毒感染對個人及社會所造成的影響。該中心延續陳宜民在肝癌與HIV的工作,了解臺灣HIV亞型的分布,更在SARS流行期間支援政府病毒篩檢,展現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