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生理學科從草創的5位到全盛時期十數位,雖然師資未再增加,但研究範圍卻涵蓋心血管、呼吸、胃腸、代謝、腎臟、訊息傳遞等系統,囊括生理學各領域。此外,創校之初解剖學科哈鴻潛教授鑽研針刺麻醉的生理研究,另闢蹊徑,開拓傳統醫學的新視野。本校更善用特色,開展結合醫學工程、生物資訊和臨床轉譯的跨域生理研究,獨步他校。
呼吸生理:姜壽德(1975-1990)、李不偏(1976-1996)、高毓儒(1991-)
腎臟生理:楊志剛(1985-2001)、唐德成(2005-2021)
內分泌生理:王錫崗(1980-2014)、浦筱峰(1989-2013)、潘震澤(1986-2003)、孟粹珠(1991-1995)
電生理:劉天申(1991-2009)、林惠菁(2011-)、黃自強(1982-1986)
腸胃生理:董明倫(2002-2011)
代謝生理:阮琪昌(2003-)
心血管生理:林茂村(1982-1986)、李宗玄(2005-2017)
心電生理:陳適安(2005-2006)
細胞生理:賈愛華(1978-2017)、陳政育(1986-2003)、張原翊(2014-)
消化道生理:陳鏡如(1985-1992)、吳莉玲(2019-)
生殖生理:黃娟娟(1992-)、吳鈺琳(2004-)
神經生理:邱蔡賢(1980-2007)、周韻家(1993-2002)、林滿玉(1998-2008)、李怡萱(2010-)、王瑞瑤(2004-2006)、林永煬(2005-2008)
哺乳動物生理:蕭正夫(1978-1986)
血液疾病及腫瘤:徐會棋(2006-2012) 魚類生理病理:簡肇衡(198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