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是醫學之重要基礎。早在希臘羅馬時期,即有學者利用動物探索生命之理,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年)與蓋倫(Galen,129-200年)。亞里斯多德精通多種學科,其中動物學的研究,促使他撰寫多部相關著作,如《動物志》(Περὶ Τὰ Ζῷα Ἱστορίαι)、《論動物前進》(Περὶ πορείας ζῴων)等,將動物以不同特徵及行為模式區分為多個群組。蓋倫以動物活體解剖進行腎和脊椎的研究,出版《人體各部位的作用》(De Usu Partium Corporis Humani),嘗試證明人體沒有多餘器官,器官皆有其存在的意義。
當醫學脫離古典的體液理論時,從實驗醫學出發的生理學,注重整體生命現象的了解,方法與對象也包含組織、動物與人體,以功能性的系統(system)為單位分析其間的相互作用與關聯。近年由於細胞生物與基因體學的興起,生理學也展現新面貌。除傳統個體與臨床基礎研究,分子生物學在生理學扮演更重要角色,更在學科滲透下跨出系統藩籬,以跨領域研究精準掌握人體之運作機制,同時也生命有更深入的體悟。
醫學院創院初期即設有生理學科,創院院長韓偉博士更是知名的神經生理專家。但草創初期因師資尚未完備,人員僅有姜壽德教授、陳滇娥與李不偏副教授、陳李仲惠及蕭正夫講師和助教賈愛華等。為此,首任生理學科姜壽德主任從海內外積極尋才,並積極培植科內講師及助教赴外深造進修。在生理學科的蓬勃發展下,1985及1991年分別成立碩士班及博士班,陸續延攬邱蔡賢、王錫崗、潘震澤等優秀師資,教學與研究陣容更加壯大。
教學方面,醫學院時期由於師資短缺,加上生理學是大學部必修的基礎學科,因此科內老師都要參與授課,開設至少二門與生理學相關課程,除教授自身研究領域外,也需要建立第二專長,形成本校生理學科的特色。在教材教法上,姜壽德教授首開風氣將教學影片引進課堂,讓學生從觀看動物實驗了解實驗操作及訓練英文,打造與國際同步的高品質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