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港歲月---教職生涯中最美麗的記憶

第12任張昆鵬校長

一、 偏鄉漁村vs海角樂園:

  民國68年師專畢業分發到原縣區最西陲小學-龍港國小。那是大肚溪出海口一個非常偏僻小漁村,每天上下午各只有一班公車到沙鹿,交通非常不便,大部分老師就住在學校教職員宿舍。宿舍後門隔著一條四米寬農路,對面便是龍井鄉第三公墓。民國70年軍中退伍從家鄉布袋騎著一部老舊野狼機車,後面掛著兩袋行李,興奮報到開始教師生涯。

  我被分派帶班兼教學組長還負責自辦營養午餐,課後也協助訓練手球隊。當時午餐食材必須到沙鹿鎮菜市場採購,龍港離沙鹿約15公里,隔月每天一大早五點多騎著那部後座改裝成載貨架的野狼機車,從學校出發,採購好,捆綁好載回學校廚房七點多了,匆忙吃過早餐,接著指導班級早修。

  那時候全校學生數約3百人,不管狂風大雨或是冬季凜冽寒流就用我那部破機車載上百斤食材,全神貫注,抓穩把手,搖搖晃晃載回校。有一次為了閃避對向違規越線超車公車,連人帶車摔落到路旁稻田,人倒車翻食材掉滿地,所幸反應快才閃過一劫。

  當時大部分家長不是討海就是做苦力勞工,無多餘心力關心孩子課業。放學後學生會自動留下來寫功課,加強課業。假日我常跟他們打球、種菜、到學校南邊堤岸釣魚,鄉下孩子純樸善良,充滿人情味,很讓人懷念。這兩年真正是以校為家,雖忙碌卻過得很充實。

二、扎實學習 快樂成長

  民國89年我回到龍港國小擔任校長,睽違18年再回來有份特殊的情感。台電在麗水村設台中火力發電廠,理當要回饋在地村豐富資源。然而進入社區,感覺沒多大改變。學校的環境設施及教學設備,長期在大煙囪下受汙染(常常剛洗過的車子,下班時便蒙著一層黑色煙塵)學校並沒有因為各種有形無形殘害而受到關注回饋,對於電廠公關人員敷衍呼弄,口口聲聲關心在地學子教育,除了偶爾三兩萬元補助活動經費,不曾提供較大筆經費回饋學校,相當不以為然。

  幸好當年廖永來縣長、黃仲生縣長關心偏鄉教育,學校申請的老舊教室更換安全鋼樑、屋頂更新為日式瓦頂、教職員宿舍改成學生圖書室及教具中心、還有南邊停車場及東邊廁所整修、牆面彩繪、校園綠美化工程以及班班電腦教學設備,幾乎都能依所提計畫補助經費,使得學校樣貌煥然一新。班班數位化教學設備,也明顯提升教學效益。

  我習慣提早到校,到社區巡視小朋友上學情況。有幾次在福順宮前廣場,看到號稱海線最高學府—「私立致o商工」、「私立嘉o高中」校車載了滿車麗水的子弟,心裡非常感慨。為何龍港學生上優質高中跟上末段私立高中不成比例?翻轉人生,向上流動,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偏鄉成為教育弱勢不符社會公平正義,如果教育影響階級流動,那麼階級不該被複製。

  當時流行很多美麗、浪漫的教育口號,誇浮活動多於實質學力扎根,偏鄉教育人力資源本就相對弱勢,學生若無?學校務必要把控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品質。當時九年一貫新課程開始實施,老師們對各領域課程內涵、教學重點很陌生。

  我特別拜託台中教育大學兩位教授和一群初教系畢業班同學共同帶領老師們深入解讀課程,轉化各領域各階段能力指標,方便老師掌握教學核心。我很在意學生各領域的學習成績,拜託老師務必扎根學生基礎學力。其次也發展以大肚溪出海口溼地生態為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協商附近新設廠的中龍鋼鐵公司認養學生英語教育,希望每年贊助聘請外語教師授課費用,提升偏鄉學子外語能力。這些軟實力增能措施,核心目的是希望同學擁有優質的學力。

  跟龍港國小有份特殊的情感,一直希望學子們能成龍成鳳。龍港歲月是我教職生涯中最美麗的記憶。

三、 培德育才一甲子 桃李芬芳滿麗水

    龍港今年六十歲了,走過六十載燦爛風華,譜出一甲子光榮詩篇。龍港培育無數人才分布社會各階層,在各行各業嶄露才華,發光發熱,成就輝煌。歲月淬鍊化育,以前充滿樸實風格的平房校舍改建為現代化教學大樓,教學設備充實更新,校園綠美化完善舒適。相信在聖宗校長的卓越領導及熱情創新的教學團隊努力下,必能再創新氣象、新局面。

謹以下列崁字聯

   龍引十方吉祥涵養智慧啟發新思想

   港聚六合靈氣薰陶品格孕育眾英才

誠摯祝福龍港國小六十周年校慶生日快樂,校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