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 | 查詢服務 | 免費咨詢
30多歲的廚師 . 廚房工作8年,多要用鑊埋位炒菜。
[ 症狀及診斷]:
2個多月前大腿及小腿出現麻痺、酸痛的症狀。
其他科醫生診斷:
醫生建議同時處理椎間盤突出及脊椎側彎,切除椎間盤突出的部份及打釘子矯正側彎。患者擔心手術風險大,日後腰部活動角度受影響。
工作長期久站及身體傾側, 經常需要彎腰搬運重物, 站立一段時間後需要休息躺下, 加上晚上半躺(在床上玩手機) , 發現脊椎生理曲度改變,胸椎後退,腰盆前傾,腰椎間盤突出,並合併脊椎旋轉側彎。
著重整體觀念,問診檢查後,尋找真正的發病灶,放鬆肌肉、運動牽拉、手法及針刺腰部發痛位置、拔罐放鬆筋膜、指導伸展運動及糾正姿勢習慣、囑咐日常注意事項。
鞋底磨蝕 , 不同部位磨蝕程度反映受力部位不同 , 當承托不足 , 足型改變 , 除腳腕痛、影響膝頭、遷就步行過久甚至可以影響腰部而出現多部位疼痛。
因足部長期穿著已經磨蝕的鞋子,起初更換鞋子時,覺得不適或出現足部痛楚,是足部適應新鞋的表現,數天後身體適應及姿態調節後,不適感便會減輕。日常亦需要配合伸展運動以減輕日常生活的勞損。
[ 患者背景]:
患者 Mrs. Wong,55歲,為一名食品加工廠的生產線工人。她的女兒 Alice 最近發現媽媽常常抱怨腰痛和膝蓋疼痛,媽媽似乎對穿什麼鞋子沒什麼想法,只會去買止痛藥來緩解症狀。Alice 決定帶媽媽去看醫生。
[ 症狀及診斷]:
經過檢查,醫生發現 Mrs. Wong 的腰痛和膝蓋疼痛的確與她長期穿著已經磨蝕的工作鞋有關。鞋子已經跟據身體型態磨蝕嚴重,很難維持良好的站立和行走姿勢,給腳腕、膝、腰椎帶來過大的負擔,導致了腰痛和膝蓋疼痛。
醫生建議 Mrs. Wong 應該選擇一雙能更好地支撐和穩定雙腳的工作鞋。已磨蝕的鞋子雖然方便穿脫,步行站立感覺較為舒服,但會加劇了腰部和膝蓋關節的負擔,令身體的骨態惡化。她也需要注意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站立和行走姿勢,空閒時間多做伸展運動,減少日常勞損帶來的筋肌負擔所致的疼痛。
醫生還告訴 Alice,如果 Mrs. Wong 繼續堅持穿已磨蝕的鞋子,即使使用止痛藥暫時緩解症狀,但長期下來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因此,勸導她選擇合適的工作鞋,並養成良好的動作習慣。相信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 Mrs. Wong 的腰痛和膝蓋問題。
[ 首次檢查] :
因長期站立及姿勢不正確,脊椎生理曲度改變,輕微側彎,腰盆右後旋,雙足腕部活動角度較低,足腕內彎,雙膝浮腫按壓疼痛,膝頭伸屈盡痛。四字試驗陽性,直腿抬高陽性。
[治療過程] :
問診檢查了解病史,活動伸展牽拉腰、膝、腳腕關節,放鬆脊椎旁的筋肌,放鬆雙小腿的肌肉,手法糾正胸脊擠壓關節,糾正腰盆,針刺腰背、膝、足腕的發病灶,拔罐放鬆筋膜,指導伸展糾正日常姿勢。
Ruby是一名28歲的女性紋身師,在這個行業工作已有5年。她每天要為客人進行圖案設計、操作紋身機器等複雜而重複性的動作長達8-10小時。收工都會自己做下yoga , 同有拉筋。
最近半年,Ruby開始感到雙手手腕及手指關節出現疼痛、酸脹的症狀,有時還會伴有麻木感。經過專科醫生的檢查,被診斷為患有重複性應力性損傷(RSI)。
因長期需要低頭彎身工作,頸前傾,頸椎第7節後退,低頭及抬高出現擠壓痛,頸部左右轉動角度減少,胸椎後退,胸椎第十節至腰椎第一節受力過多,旁開肌肉因用力不當而收縮明顯,導致頸椎第一節出現拉扯痛,頸椎間隙減少後,壓迫神經導致出現麻痹。雙手長期維持重覆性動作,雖有拉筋,但欠缺活動伸展,關節靈巧度減弱,循環慢而導致出現腫脹。
人體簡弱組成「骨頭、筋腱、肌肉」,只做拉筋不能夠應付日常生活勞損。放鬆肌肉,糾正姿勢,減少日常損耗,多作保養伸展活動才可以正確把問題解決。
手法放鬆脊椎旁開的筋肌,糾正胸椎出現的擠壓,糾正頸椎排列,牽拉雙手前臂筋肌,擴開胸鎖胸廓的收縮,活動肩、肘、手指關節。針刺、拔罐頸背部,指導日常保養調攝。
梁小姐是寫字樓文員,日常需要處理大量文件,工作繁忙時漸發頭痛復覆5年,痛處不定,起初休息便可減輕症狀,後來靠食止痛藥舒緩。近月痛漸加劇,伴輕微心胸悶及左上肢麻痹。梁小姐擔心身體問題,去找家庭醫生轉介做身體檢查。磁力共振顯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退化變型、增生、頸椎間隙收窄、輕微壓迫神經。心電圖未見異常。因未到必需進行手術的程度,醫生給予止痛藥及放鬆藥。服藥後症狀減緩,停藥後症狀又復發,梁小姐到處尋找解決方法。
[ 症狀及診斷]:
頭痛隱隱,坐著或低頭時加劇,伴有左手輕微麻痹感,自覺心胸悶呼吸壓抑感,頸椎前傾,頸部轉動及活動稍快時有輕微頭暈感。長期姿勢習慣不正確 , 引致頸部生理曲度改變成頸椎病。
[ 首次檢查] :
頸部活動受限,被動活動時仍有輕微頭暈,左右肩關節活動盡繃緊,頸前傾,頸椎受壓,胸椎受壓,胸椎後退,胸廓肌膜收緊。
因擠壓明顯導致頭痛眩暈,治療初期主要糾正胸脊椎體的筋肌,針刺頸背部減壓,當情況稍為穩定,回診時再手法糾正頸椎排列。
David是我朋友既朋友。佢一個20出頭的珠寶設計師,工作左2年, 一畢業就入左大品牌公司,工作上因為仲係新人, 好多時都會用心OT 去完成工作,最近因為識左佢, 傾開計問到我一d 問題 。
因為長時間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珠寶細節,同要對電腦,佢一直都有頸部同手部困擾,佢有「lock 頸 (即係個頭fing 向一面, 啪一聲gor d 」同「拍手指」既習慣,而佢中意去按摩中心放鬆,都係同d 按摩講全身, 同肩頸多。想同佢check check 係因為, 同佢吃飯時,佢雙手舉起, 腰向後一fing, 都有啪一聲~! 呢個係唔得架!
自行活動引起啪聲,自我感覺舒服,但當自主發力時,筋肌收縮後引關節彈響復位,但因肌肉未有適當放鬆,短暫時間後關節亦回復到擠壓的情況下。很多時侯為了省時省力,不少人習慣享受短暫關節彈響,忽略伸展及放鬆肌肉,容易導致關節不穩定及骨質增生。頻繁按摩「追力」可使肌肉纖維化,感覺減弱。
頸前傾,胸小肌繃緊,雙肩舉手活動角度可盡,胸椎後退,胸脊腰椎旁開肌肉較緊引致頸椎1、2節出現擠壓,手指手腕需長時間固定動作,前臂肌群收縮。長期「啪」手指習慣,手指關節有明顯腫脹增大。低頭工作時間長,前胸相對背部肌肉收縮強,日常不自覺地前傾低頭,形成習慣性低頭。
首先糾正日常姿勢習慣,定時起身活動伸展,減少日常勞損程度。治療脊椎旁開的筋肌,伸展活動牽拉肩關節、肘關節、手腕及手指關節,增加活動度及靈巧度。針刺頸、背椎旁肌肉。指導伸展、日常調攝。
Wilson是一名在一家中型公司工作的文員。他的工作主要是坐在辦公桌前進行文書處理和數據錄入。Wilson平時工作時都是保持正常的坐姿,不會長時間盤腿。
[ 症狀及診斷]:
他發現最近在睡眠時會經常出現小腿肌肉抽筋的情況。小腿抽筋的感覺通常會在Wilson睡眠中途或睡醒時出現,令他感到非常不適。有時候抽筋的感覺會持續一段時間,讓他難以入睡和休息。Wilson開始擔心這可能是某種健康問題,決定就醫。
長時間坐,腰椎及盆骨受力,即使姿勢正確,甚少活動會引致脊椎負擔增加而肌肉收縮,出現「沉降」、「擠壓」,坐下時膝關節屈曲、小腿肌收縮,臀中肌、臀大肌受壓,影響腰腿部循環。即使沒有勞動負重,但較少伸展活動,亦可導致抽筋的出現。
盤坐及翹腳有可能令腰骶腰盆失去平衡及受壓,即使姿勢習慣良好,也不能維持同一動作過久。需勞逸結合,定時起身活動伸展,活動過久亦需休息。
經過詳細的檢查和問診,醫生判斷Wilson可能出現了以下問題:
睡眠中的肌肉抽筋
醫生解釋,正常情況下,睡眠時筋腱肌肉應在放鬆狀態,但日常長時間處於坐姿,腰腿部循環受影響,腿部肌肉筋腱收縮,特別是腓腸肌。沒有適當拉伸放鬆的情況下,肌肉筋腱無法回復放鬆及有彈性的狀態,在睡眠時便容易出現緊繃和抽筋的情況。
醫生建議,Wilson日常多做活動伸展,盡量減少長時間維持同一動作,保持身體筋腱柔軟、基本的肌肉量、關節活動靈巧度,才可以減少抽筋的情況。每一小時起身活動步行,多做腰部伸展活動,減少工作勞損。減少急促的動作,快速收縮的筋肌只會越動越緊。悠然漫步是全身性的協調運動。
工作需要久坐低頭,先治療胸椎部份,減少影響因素,協助被動伸展腰、膝、腿、足。拉伸腿部筋肌,針刺腰骶關節間隙。指導伸展及日常姿勢習慣糾正。
患者 David 是一名32歲高中體育老師。他最近玩了一項新的運動 - 攀岩。David對這項新運動很感興趣,週末都會去攀登岩壁鍛煉身體。
最近幾個星期,David開始感到左肩疼痛及乏力,尤其是在他進行攀岩訓練的時候。這種疼痛有時會延伸到他的左上臂。David開始擔心這可能是某種傷害,於是決定去看醫生。
經過詳細檢查和評估,醫生診斷David患有「肩袖撕裂」。這種傷害常見於參與一些需要大幅舉臂和肩關節活動的運動,兼發力不當所致,如游泳、攀岩、舉重等。過度使用肩關節,加上缺乏適當鍛煉,都可能導致肩袖受損。
醫生向David解釋,肩袖是由4塊小肌肉組成的,負責穩定和控制肩關節的活動。如果這些肌肉受損,就會引起疼痛和活動受限。醫生建議David暫時停止攀岩訓練,並開始進行一些專門針對肩部的復健治療,依據情況再漸加力量訓練,以修復受損的肌肉組織。
同時,醫生也建議David在恢復到一定程度後,再逐步恢復攀岩運動,但要注意控制運動強度,並確保做好充分的熱身和恢復鍛煉,避免過度勞累。相信在恰當的治療和訓練下,David的肩部問題應該能得到緩解。
患者左肩關節前直手被動舉高角度可達正常生理角度,放下約160度時出現瞬間閃痛後消失,主動舉手呈乏力現象。
[治療過程] :
初期必需停止一切肩部相關的負重運動鍛鍊,日常避免搬提重物,減少前伸或橫向外展提手等動作。盡量以放鬆前肩胸小肌、胸大肌、胛骨周圍肌肉為主,以加強肩關節循環,有助恢復。隨著覆診觀察進度,再漸漸增加力量訓練,保持肩關節的力量及穩定性。
文仔工作文職長時間坐寫字樓對電腦,因為同事朋友見佢駝背明顯,於是介紹文仔日常用肩正帶,改善肩背問題。起初頸肩部痠痛有減輕情況,日子越耐,腰部慢慢有緊痛的情況。
[ 症狀及診斷]:
肩正帶的引力把雙肩關節含胸的情況改變為向背後伸延,文仔長時間使用肩正帶,自身肩背肌肉漸漸減弱,原因是使用外物輔助,日常肌肉已經不需要太多運作,便會漸漸減弱。文仔日常姿勢為了想糾正駝背,腰盆部會用多了力量向前,腰背部反而用多力往後仰靠實椅背。造成腰部因發力不當更傷腰。
[ 首次檢查] :
頸稍前傾,左右轉活動度可,抬頭及低頭盡緊,雙肩關節直舉提高約170度後有緊繃感,胸椎後退,腰盆前傾,胸椎第11節~腰椎第1節旁開肌肉過度繃緊。長時間穿戴肩正帶,身體漸漸適應後引力,習慣地向後仰,使腰背肌肉容易發錯力而收緊。
[治療過程] :
先放鬆腰背部肌肉,手法糾正脊椎擠壓的部份,活動伸展肩周肌肉,針刺脊椎旁開肌肉,拔罐拉鬆筋膜,糾正日常姿勢習慣,日常盡量避免維持同一動作時間太長,多起來動動筋骨。叮囑肩正帶使用方法:每天可使用10~15分鐘,切忌長時間穿戴,卸下後做肩背伸展運動。回診時依據情況再作適當的背肌訓練及姿勢糾正。
程仔是一位IT技術員,日常工作需要長時間對電腦,下班回家興趣玩電腦遊戲。程仔避免自己姿勢變壞,便購買不同的設備協助自己。緊貼椅背盡量靠實,讓自己挺直。近月發覺腰部痠緊,便盡早求醫。
因長期緊貼椅背,腰背肌肉向後收緊,本應不需過度使用的肌肉變得繃緊,反而容易引起不適。腰椎腰骶間隙容易出現痠痛感。
[ 首次檢查] :
胸椎12節及腰椎第1節周肌肉繃緊,腰椎腰骶浮脹感明顯,4字試驗陽性,直腿抬高微陽性。
[治療過程] :
初診先糾正日常姿勢習慣,避免錯誤代償的姿勢繼續。放鬆胸椎及腰部肌肉,手法糾正腰背擠壓,針刺及拔罐放鬆及增加筋肌的表面面積。叮囑日常定時伸展活動,減少慢性勞損的傷害。回診時依據見其背肌繃緊程度已減弱,情況穩定。
陳小姐工作文職20年,日常比較少做劇烈運動,秋冬季喜歡行山,夏季偶爾到健身室做少量訓練。因近來足底痛,步行數量減少,亦不敢多動。曾物理治療、衝擊波及服食止痛藥。
患者左足底按痛,輕微浮脹感,起步痛,步行量多亦痛,小腿肌肉緊實,小腿筋緊。腰骶深層較脹實,後跟部按痛,是較常見的足底筋膜炎。
因長時間坐著,小腿肌肉亦會收緊,腰部受壓,影響下肢筋肌,較少活動伸展,所以變得越緊,足底筋膜是下肢筋肌其中一個止點,當上部肌筋越緊,止點就越牽拉,疼痛就越加劇。
[首次檢查]:
左4字試驗陽性,左直腿抬高加強陽性,左腳腕輕微內彎,腰部肌肉偏緊,雙側ITB緊繃。
先放鬆小腿筋肌,再處理腰部問題。因有特徵性的表現「起步痛,足跟按痛」,單治小腿不夠全面。針刺腰部及小腿。活動伸展牽拉腰腿部筋肌。指導日常調養,約30~45分鐘起身步行及作腰部伸展,日常多按揉小腿肌肉。禁止按揉足底痛處。1星期回診1次,3診後症狀已減輕。
問: 呼吸時會感到疼痛,但做過體檢和X光檢查卻沒有發現異常,為什麼會這樣?
答: 出現呼吸痛的原因可能是因為:
胸椎受到壓迫,導致胸廓收縮。
前胸肌處於緊繃狀態。
在呼吸時,胸廊無法正常舒張。
當肋間肌肉因用力收縮後無法充分舒展,就會造成呼吸時感到疼痛。
雖然這不是骨頭受損的問題,但由於X光和體檢都沒有顯示任何明顯異常,所以很難從表面上確定具體病因。
首診先尋找主要受壓部位,放鬆肌肉,伸展頸肩胸廓,手法糾正受壓胸椎,後用針刺及拔罐治療發病灶。指導糾正姿勢習慣。日常多起身活動伸展筋骨
問: 長時間靜態、少活動,反而會造成勞損?
答: 是的,長時間固定動作或姿勢,肌肉會處於緊繃狀態而無法伸展,這樣容易造成勞損。
具體來說:
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身體受力會發生變化,試圖舒緩固定帶來的緊繃,可能引起姿勢錯誤代償,以及關節受到擠壓。
長時間不活動,肌肉會漸漸萎縮,肌力不足,身體就會過度依賴軟組織(如韌帶、筋腱)來承受力量,一旦需要急劇發力或遭受衝擊,軟組織就容易受傷,導致長期疼痛,恢復時間也會比正常人更長。
人體正常需要勞逸結合,適量活動伸展可維持關節基本活動角度及柔軟度,漫步是全身性的協調運動,肌肉及筋腱可因此得到適當舒張收縮。過劇急促的動作會使機跟收縮後無法正常舒展,易生疼痛。
問: 為什麼疼痛的地方會 "游走" 不固定?
答: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如下:
大腦主要會記住身體最疼痛的部位。當沒有急性受傷,只有慢性勞損時,大腦很難精確定位疼痛的來源。
脊椎生理曲度改變後,可能會引起全身上下肢各個部位都出現疼痛。這時,疼痛出現的位置主要取決於哪一側受力或發力過度造成的不適。
現代人常處於亞健康狀態,身體出現多處不穩定性,但尚未到達明顯發痛的程度。這種情況下,疼痛會產生 "游走" 的錯覺,其實身體各處因受力或姿勢不當而造成的慢性問題已經存在很久了。
總之,當沒有明確的急性損傷時,疼痛會由於身體整體失衡而游移不定,而不是固定在某個特定部位。要找出根源,需要全面評估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