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萬歲——受西塞羅《論老年》啟發
這篇長文出自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最後一章,內容深刻探討了西塞羅的《論老年》一書對他個人思想與人生觀的啟發。文章結合西方古典哲學與當代價值觀,展現出對老年、智慧、責任、道德與成功的獨特見解。以下為重點整理,分點敘述並舉例說明,其中提到老年人切勿進入到「自憐」的情境,頗讓人有感---
一、**西塞羅《論老年》的核心理念**
1. **老年不是人生的衰退期,而是智慧與成就的高峰期**
- 西塞羅認為,老年人擁有豐富的知識與經驗,是社會中最值得尊敬的人。
- **例子:**
- 他引用古代將軍阿伽曼農說:「寧要十個聰明睿智的老人,也不要十個孔武有力的年輕人。」
- 他提到數學家伽魯斯整夜研究問題,完全沉浸在思考中,這種精神狀態比體力更可貴。
2. **老年人應持續學習與成長**
- 西塞羅強調,學習是一生的責任,即使年老也不該停止追求知識。
- **例子:**
- 蘇格拉底晚年仍學習演奏提琴。
3. **老年人不應該抱怨年齡或身體衰退**
- 西塞羅認為,抱怨變老是愚蠢的行為。
- **例子:**
- 查理·芒格的朋友格羅茲七十五歲時才發現這一點,但西塞羅早在六十歲就已經領悟。
4. **老年人應繼續參與社會,發揮影響力**
- 西塞羅反對提前退休,認為只要還健康,就應該繼續工作與服務。
- **例子:**
- 他贊同畢達哥拉斯的觀點:「除非上帝命令你離開崗位,否則你不應該放棄自己的職責。」
二、**西塞羅的政治哲學與價值觀**
1. **混合政體最穩定**
- 西塞羅主張將民主制、寡頭制與君主制三種制度融合,形成權力制衡。
- 這種政治結構能防止極端與暴政。
- **現實應用:**
-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政府體制正是這種理念的體現。
2. **對多數暴政與煽動民粹的警惕**
- 西塞羅懷疑人性,認為群眾容易被煽動,需要理性與道德引導。
- **現代聯繫:**
- 查理·芒格也持相同觀點,認為民主制度需有智慧與道德支撐。
3. **公民責任與道德**
- 西塞羅創造了拉丁文“moralis”(道德),強調公民有責任為國家奉獻。
- **延伸意義:**
- 查理·芒格認為,這種責任感也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特質。
三、**老年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1. **真正的幸福來自貢獻與傳承**
- 西塞羅認為,老年人的價值不僅在於享受生活,更在於為後人留下遺產。
- **例子:**
- 富蘭克林雖年老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推動美國建國,死後流芳百世(也是芒格的偶像)。
2. **死亡不可怕,因它只會帶來兩種可能**
- 要嘛來世更好,要嘛無痛無知。
- 因此,害怕死亡是不理性的。
3. **財富不能代替道德**
- 西塞羅批評貪婪的有錢老人,認為他們的人生毫無意義。
- **延伸:**
- 財富可以改善生活,但無法彌補道德與信仰的缺失。
四、**查理·芒格的個人感悟與實踐**
1. **從西塞羅與富蘭克林身上學到的人生智慧**
- 富蘭克林是最早翻譯《論老年》的美國人,他活出了西塞羅所提倡的理想晚年生活。
- 芒格深受啟發,認為人生真正的成功不在於財富,而在於持續學習、服務他人、留下智慧。
2. **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與好為人師的反思**
- 芒格承認自己喜歡教導別人,常因此遭人反感。
- 但他從西塞羅那裡找到支持:這種性格有助於知識傳播。
- **但也提醒自己:**
- 教導要有智慧與幽默感,像蕭伯納一樣,才能讓人樂於接受。
3. **對現代老年人的建議**
- 不必像巴菲特那樣一生工作到底,但應該:
- 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 對失去的角色進行調整。
- 在新的環境中找到快樂與意義。
五、**總結金句與哲理**
1. 晚年的最佳保護鎧甲,是一段在老之前被好好度過的生活。
- 強調年輕時的努力與品德修養對晚年幸福的重要性。
2. 活到老,學到老。
- 出自古雅典人索倫,被西塞羅多次引用,鼓勵終身學習。
3. 如果沒有得到上帝這位將軍的命令,沒有人應該放棄自己的崗位。」
- 鼓勵人們堅持職責,不輕言退休。
4. 我們對哲學的仰慕永無止境;人們只要獻身於哲學,就永遠不會在任何人生階段或遭遇中迷失自我。
- 哲學與智慧是人生指引,讓人在各個階段都能保持方向。
這篇文章不只是談論老年,更是關於如何過一個有意義、有智慧、有價值的人生。透過西塞羅的思想與查理·芒格的實踐,可以看到一種深沉而實際的人生哲學,適用於所有年齡層。
複雜世界中的智識分子思維-萬維綱
1. 我們面臨的三大趨勢
趨勢一:世界越來越複雜
鉛筆案例:一支看似簡單的鉛筆實際上涉及複雜的全球分工體系,從原材料提取到最終組裝需要無數人協作。
現代人的處境:一個普通工人不僅要關注自己的工作,還需要了解經濟學、心理學、職業發展、教育選擇等各方面問題。
適應挑戰:傳統社會的經驗(如《三國演義》《孫子兵法》)已經不適用於解決現代社會的問題。
趨勢二: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
局面比想象嚴峻,包括許多高級技能也將很快被人工智能替代
我們即將迎來"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時代
趨勢三:社會階級分層擴大
核心差異:貧富差距的本質不僅是金錢多少,而是文化和觀念的差異
信任模式差異:研究顯示,工薪階層更傾向於只信任家人和熟人,而中產階級則更開放包容
語言使用:工薪階層習慣使用只有親友能理解的表達方式,中產階級則努力讓所有人理解
思維模式固化:落後的思維模式難以改變,理性思維需要額外學習,而優質教育資源稀缺
2. 如何聽取專家意見
理工科專家的局限
專業偏見:專家往往過分強調自己領域的重要性,缺乏trade-off(取捨)的思維
案例:鼓吹全球變暖的氣象學家要求不惜代價減少碳排放;搞航天的人宣稱每投入一塊錢就能帶來七塊錢回報
正確態度:把專家意見當作決策參考,綜合各方面的論點和數據
文科專家的問題:理念與算數
理念的局限:人文學科仍處於初級階段,學者們分成不同派別,如同武俠世界的門派
例子:凱恩斯主義vs供給派經濟學;自由派vs保守派政治學者
量化的重要性:解決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高大上的理念,而在於"度",在於數字
尋找最優值:作者舉例奧巴馬和瑞典政策的調整,說明最佳方案往往在中間而非極端
被理念劫持:一些公共知識分子只知道宣傳單一理念,甚至不顧事實,例如2015年9月5日微博上三位名人的錯誤言論
3. 狐狸與刺蝟:思維方式的重要性
泰特洛克的研究
專家預測能力研究:心理學家飛利浦·泰特洛克進行了長達二十多年的研究,評估專家對政治事件的預測能力
結論:大多數專家的預測不如隨機猜測,但有些專家表現出色
兩類專家
刺蝟型專家:深入了解自己的小領域,有一個"大主意"
狐狸型專家:對各種知識都了解一點,有無數"小主意"
關鍵發現:狐狸型專家的預測準確度遠超刺蝟型專家
狐狸思維的特點
樂於接受新信息
對自己決策的信心較小
喜歡從不同視角重新思考
不斷修正自己的預測
知識面寬廣
持懷疑態度
能看到衝突雙方正確的方面
喜歡與觀點不同的人交流
不追求明確的規則和秩序
喜歡多答案問題,能發現多個解決方案
4. 成為通識人才:十八般武藝
博雅教育的真正意義
起源:古希臘的"七藝",類似中國孔子時代的"六藝"
本質:博雅教育不是為了培養"貴族品位",而是訓練決策能力
實用性:這些學問是大人物辦大事的實用技能,不是裝飾性的教養
博雅教育的具體價值
文學:學會體察他人感受,了解不同人的生活
邏輯:學會推理和辯論
文法修辭:學會用語言爭取支持
歷史:學會借鑑前人經驗
數學:學會取捨
天文學:對自然規律產生敬畏
多元思維模型
理論的使用:把各種理論當成參考的寓言,而非絕對真理
武俠比喻:不要像只會本門武功的配角,要像學自多位名家、招式複雜多變的主角
應對複雜:簡單打不過複雜,只有複雜的人才能應對複雜的世界
5. 本書結構
第一部分:世界觀祛魅
介紹與傳統看法不同的世界
挑戰社會上對常見問題的主流看法
第二部分:流水線時代的英雄
重點討論教育問題,特別是中國教育
揭示現代教育制度的本質:把人分類,形成階級分層
探討如何突破教育和階層的限制
第三部分:智識分子的十八般武藝
介紹當前學界流行的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方法
涵蓋心理學、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
不帶門戶之見,提供多元解決問題的工具
第四部分:未來,已經到來
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工作策略
分析新的組織管理方式和社會形態
關注已經發生但被忽視的變化
結論
本文提出了在複雜世界中成為智識分子的關鍵:摒棄單一視角,培養多元思維。面對日益複雜的世界、人工智能的挑戰和擴大的社會分層,我們需要像狐狸一樣博學多才,而非像刺蝟一樣專注單一領域。作者強調,應當懷疑權威,從多角度思考問題,不被單一理念劫持,並在解決問題時綜合考慮不同知識領域的見解。這種"狐狸式"思維,才是應對現代社會挑戰的關鍵能力。
世界經濟展望與亞洲的挑戰
一、全球經濟增長預測
根據世界銀行(WB)2023年1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CCG),2023年和2024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到4.3%和4.5%,而發達經濟體只有0.5%和1.6%。在參訪馬凱碩時,他提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也預計,2023年亞洲等新興市場和經濟體(GDP佔「全球生產總值」近40%,而在24個全球清淨收入排名前五的新興國家中,亞太地區就占了9個。
舉例說明:
以中國為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具有重要影響。2023年,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政策,包括加大基建投資、促進消費升級等措施,這些政策有效提振了國內需求,推動了經濟復甦。同時,中國還積極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多邊貿易協定,進一步開放市場,促進了區域內的經貿合作。
二、亞洲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自21世紀見證亞洲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心,伴隨為當今全球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我們好朋友馬凱碩先生多次來臺灣的原因,也是他為什麼要重推這本由全球化智庫CCG編輯的新書《他的這本書我和博鰲論壇在印度尼西亞出版社雅加達目標》中集合編譯出版的《中國與全球化》英文系列叢書中的一部重磅之作,在沉寂兩個世紀之後,亞洲再度向復興與繁榮邁進。21世紀見證亞洲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心,伴隨為當今全球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舉例說明:
亞洲國家如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全球重要的科技中心。例如,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建設智慧國,通過發展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等產業,提升了國家競爭力。此外,亞洲國家還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如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展示了亞洲在全球事務中的責任擔當。
三、西方主導的政治秩序與全球治理
在沉寂兩個世紀之後,亞洲再度向復興與繁榮邁進。21世紀見證亞洲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心,伴隨為當今全球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這也是我們好朋友馬凱碩先生多次來臺灣的原因,也是他為什麼要重推這本由全球化智庫CCG編輯的新書《他的這本書我和博鰲論壇在印度尼西亞出版社雅加達目標》中集合編譯出版的《中國與全球化》英文系列叢書中的一部重磅之作。
舉例說明:
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政策,強調美國利益至上,導致全球多邊主義受到衝擊。歐盟則試圖通過加強內部團結和對外合作,維護多邊主義體系。然而,這種西方主導的政治秩序難以應對當前複雜的全球性挑戰,需要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參與和貢獻。
四、馬凱碩的觀點與建議
馬凱碩認為,當前全球正處於經濟浪潮低潮、經濟疲軟無力、氣候危機和軍事衝突等全球問題交織,而西方主導的政治秩序難以應對這些複雜挑戰並提供有效共識,因此不動不行,行動力不足。現在正是需要全球合作的時候,然而,西方仍然用過時的19世紀地緣政治思維來看21世紀的地緣政治格局,不願與其他人的智力分享,並將會與市場經濟的崛起視作威脅,奮起抵抗中國崛起,這加速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如何才能讓領導者調整和適應以確保有賴於公民人權的形成社會,確保人民擁有一個和平、緊密的21世紀?對東方有人類令人驚嘆並在兩千世紀都享盛名盈滿的馬凱碩先生是首個回答這個問題的最佳人選之一。
舉例說明:
馬凱碩在《亞洲的復興》一書中提出,亞洲國家應該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例如,亞洲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性的金融穩定機制,應對金融危機;通過加強環境保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增強軍事互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些措施有助於提升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五、馬凱碩的學術背景與研究經歷
馬凱碩是一位來自新加坡的外交官學者,他在觀察與研究新興市場與舊市場存在著共軌,這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忽略的聲音。*** 這本書的作者馬凱碩是新加坡公認的亞洲頂尖公共政策學者,被英國《金融時報》、美國《外交政策》及英國《衛報》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公眾知識分子”之一。作為一位高齡度新加坡人,馬凱碩成長在多元文化交融的天地,天然具有跨邊界視野,他在新加坡大學獲得本科教育,在牛津大學獲得哲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任訪問研究學者,多年的從政經驗讓他擁有廣闊的視野和深厚的知識,他曾擔任新加坡外交部長33年,兩度擔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與華盛頓及北京的最高層人物保持長期接觸,對兩國的政治現實有着深刻把握,同時,他作為中立的第三方觀察者,能客觀理性地分析和剖析兩國關係,在外交生涯結束之後,他投身學術界,成為全球知名的亞洲研究專家,被譽為“亞洲復興之父”的稱號。
舉例說明:
馬凱碩在《亞洲的復興》一書中深入分析了亞洲國家的歷史、文化、經濟和政治特徵,揭示了亞洲復興的內在動力和外部條件。他指出,亞洲國家具有悠久的文明傳統和豐富的文化遺產,這些因素為亞洲復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亞洲國家還擁有龐大的人口規模和巨大的市場潛力,這些優勢為亞洲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六、馬凱碩的觀點與爭議
馬凱碩認為,當前全球正處於經濟浪潮低潮、經濟疲軟無力、氣候危機和軍事衝突等全球問題交織,而西方主導的政治秩序難以應對這些複雜挑戰並提供有效共識,因此不動不行,行動力不足。現在正是需要全球合作的時候,然而,西方仍然用過時的19世紀地緣政治思維來看21世紀的地緣政治格局,不願與其他人的智力分享,並將會與市場經濟的崛起視作威脅,奮起抵抗中國崛起,這加速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如何才能讓領導者調整和適應以確保有賴於公民人權的形成社會,確保人民擁有一個和平、緊密的21世紀?
舉例說明:
馬凱碩在《亞洲的復興》一書中提出,亞洲國家應該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例如,亞洲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性的金融穩定機制,應對金融危機;通過加強環境保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增強軍事互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些措施有助於提升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七、馬凱碩的觀點與爭議
馬凱碩認為,當前全球正處於經濟浪潮低潮、經濟疲軟無力、氣候危機和軍事衝突等全球問題交織,而西方主導的政治秩序難以應對這些複雜挑戰並提供有效共識,因此不動不行,行動力不足。現在正是需要全球合作的時候,然而,西方仍然用過時的19世紀地緣政治思維來看21世紀的地緣政治格局,不願與其他人的智力分享,並將會與市場經濟的崛起視作威脅,奮起抵抗中國崛起,這加速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如何才能讓領導者調整和適應以確保有賴於公民人權的形成社會,確保人民擁有一個和平、緊密的21世紀?
舉例說明:
馬凱碩在《亞洲的復興》一書中提出,亞洲國家應該加強區域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例如,亞洲國家可以通過建立區域性的金融穩定機制,應對金融危機;通過加強環境保護合作,應對氣候變化;通過增強軍事互信,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這些措施有助於提升亞洲在全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八、馬凱碩的觀點與爭議
馬凱碩認為,當前全球正處於經濟浪潮低潮、經濟疲軟無力、氣候危機和軍事衝突等全球問題交織,而西方主導的政治秩序難以應對這些複雜挑戰並提供有效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