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思維怎麼鍛鍊
張貼日期:2015/11/29
作者:余佩珊,睿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創新總監
加拿大北部住著一群愛斯基摩原住民。他們以冰塊砌屋,以海豹油燃燈,平時靠獵取海豹、海象和鯨魚為食,生活相當原始簡單。這群原住民沒有文字概念,善於圖像思維,而拙於抽象思考。他們也沒有數學概念,不會讀數和計數。家中到底養了幾條狗,他們說不上來,但是如果少了一條狗,他們也會立刻知道,因為他們會發現;這條狗的形象在腦海中找不到了。
加拿大政府為了促進原住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決定在其居住地安裝電話,卻碰到了一個難題:當地人不諳數字,也沒有數位概念,他們怎麼也記不住某個親友家中的電話號碼,打電話變成了“不可能的任務”,完全發揮不了電話該有的作用。如果要他們建立數字概念,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
幸虧有思維科學家幫忙,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科學家發現,原住民既然有很強的圖像思維能力,那麼乾脆善用這個特性,讓他們發揮所長,把數位轉換成圖像,成為“圖數”。換句話說,就是讓原住民把海豹、海象之類熟悉的極地動物形象,套用在數字上。這樣一來,他們在記電話號碼時,不是去記住數位,而是數位經換化後的圖像。譬如說,把數位一用海豹的圖像來代表,鍵盤上出現的會是海豹,不是數字一。
同樣的道理,海象代表二,鯨魚代表三,北極熊代表四,北極狐代表五,北極狼代表六…打電話時,只要按順序撥動物代表碼就行了。例如某人的電話是235,只要依序在電話上撥動海象、鯨魚、北極狐就行了。這樣一來,原住民很快就學會了打電話。
原住民的智慧其實不輸“文明人”,只是他們用的是一套不同的思考系統。這套系統必須經過轉換,代入,再重新融入原有的運作系統中去使用。北極原住民有三十多種詞彙去形容雪,而“文明人”則有複雜的數位運算能力和數位概念。如果“文明人”要去瞭解原住民對雪的描述,就必須讓自己融入原住民的生活經驗中去,然後將雪的相關形容詞轉換並回轉代入自己的語言系統中,才有理解的空間。
問問自己,我在遇到問題時,是怎麼去得到靈感的呢?我的轉換方式是什麼?同樣的一個問題,我的思考方式有是什麼?
1.有一天,我忽然想起?
發明家艾迪生說:“好好守住你的想法。它們不請自來,就像樹上一隻新飛來的鳥,一不注意,又會飛走的。”
2.停止說:“有一天,我忽然想起……”:
丟掉燈泡,上頭腦健身房去鍛煉:創意的典型代表符號“燈泡”靠的是靈光乍現的“想起”,這意味著:有時頭腦可能會不亮!可靠的燈泡,必須電力順暢持續,電量充足,絕不能愛亮不亮、時亮時不亮。用燈泡來代表想起,早已過時。丟掉燈泡,去頭腦健身房鍛煉吧。
3.與“忽然想起”說拜拜:
這表示有時自己可能會“怎麼也想不起”,與靈光乍現的美好時刻絕緣。“忽然想起”的假設,讓創意變得更加不可靠、捉摸不定甚至神秘難測。許多創意人自詡靈感無窮,他們靠的是一套有系統的思考方法學,不管是讓自己的腦力成為一座能量儲備充足、隨什可以爆發的活火山呢,還是純憑天份、崇尚靈感當道。都最終變成了一個“開關”,只能被動的借助隨興所致的神秘力量加以點撥。後者更為了追求靈感,必須把自己豁出去、生活中經常需要熬夜操勞,而且把創意看成是一種外來的刺激,疏忽了個人本有的內在的指引力量。
4.遠離“有一天,我忽然想起……”:
這種語句,暗示創意是種隨時幻滅的東西,有一天我會想起,當然也表示“有一天我會忘記……”,說不定還經常忘記,全都湮沒在記憶之海中了。在宮崎駿的《神隱少女》(又譯《千與千尋》)動畫中,片中的角色白龍曾經說:“發生過的事情是不會忘記的,只是會想不起來而已。”果真是這樣,智慧和創意就會固鎖在腦海中一個神秘的區域內,無法得以見天日。
創意動力可以根據下列三種模式做鍛煉:
1.魔島理論:
傳說在遠古時代,水手航行在一望無際的大洋之上,有時候一覺醒來,赫然發現:昨日還是一望無際的水面,今天卻突然冒出了一方陸地。水手很害怕,認為這是受到了詛咒所致。傑出廣告人傑美·楊(Jamie·Young)就利用這個傳說,來解釋自己提出的魔島理論。他認為,創意的生成就跟珊瑚礁一樣,有時靈光一現,突然從腦中蹦出了創意十足的想法,但絕非純屬偶然,而是因為腦中經年累月、反覆思索相關課題之故。有時創意人在意識中放下了問題,然而潛意識中並未放下,思緒還在持續醞釀發酵。某一天忽然想通了,創意人還以為是突如其來的靈感,其實不然。這是因為思緒一直在潛意識中醞釀,等到成熟時一躍而出,上升到意識表層,讓自己“想了起來”,成為有覺知的想法。這就是創意思維鍛煉中有名的“孵育”(incubation)理論和行動實踐。
魔島理論把思考看成了珊瑚礁,在腦海中經年累月地生長和發展,最後終於突破了意識的水平面,成為創意的新生地。這個過程看似不動聲色,卻如鴨子滑水般,步步為營且不遺餘力。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的思考不見得會停留在當下,反而會進入潛意識,自動且持續地引導思緒往前走。這種發想的過程有如螺旋梯,盤旋而上,回轉而下; 要上要下,並非單向而直線的操作,而是環繞迴旋的方式。有時候主題回來,有時候主題繞出,一個聯想帶出一種關係,一種關係又發展出新的構想。思考本身並沒有盡頭,主題的發展總是在延伸中,串聯如連環套,而且連結的位置也總有轉折。潛意識發揮的鴨子劃水作用,有時比意識中刻意發想,還來得更重要。創意人不能輕言放棄,也無須讓自己“苦苦搏鬥”,有時放鬆一點,退後一些,反而會有重大突破。
創造力學者契克森米哈(Mihaly·Csikszentmihalyi)就認為,這種人智活動會在幕後發展,創意人只能偶而知覺到,也不用在上頭費力。他稱之為暢流理論(flow theory)。
魔島理論,把創意的起點、過程和結果都一舉包含在內了。它期許創意人要從靈感出發,過程中擦出多元火花,相信自己的內在能量,還要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最終造出產出。
2. 健身房模式:
要成就創意,除了天生潛質之外,還要幾分後天鍛煉嗎?愛迪生早已說過:成功是一分天才,外加99分努力。傑出的創意人就是勤於練習的頭腦運動員。一個對自己的思考沒有信心的人,如果能夠勤加練習創意動力橘子學中的創意四大維度:認識自己、認識動力、認識市場、再加上書中介紹的思考方法學,就有可能超越自己、更上一層樓。一些舉足輕重的創意大師,莫不都是每天花上2/3、甚至全天候的時間在努力工作。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都是工作狂。莫札特雖然是音樂神童,但並沒有自限於此。他仍舊日日勤練不輟,每天要花至少八個小時進行創作,在不斷推敲中產生最美的音樂旋律。臺灣創意創業家詹宏志在大學時代就已經嶄露頭角,對於創新事物有自發性的看法。幾米對於身邊的事物具有敏銳的心智,經常從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擷取精華。可以參考《哪來的天才》(Talent is overated)這本書作為參考。
傑出的創意人是勤勞的頭腦運動員,絕對不會只靠天賦或聰明取勝。創造性人物經常感覺時間不足,因此他們很難會無聊,或是投入無價值的行為。花旗銀行的前總裁呂德會在清晨五點半起床,花一個小時作活動,然後在六點半抵達辦公室,工作直到九點半,因為此時同事來上班,就會開始來敲他門,干擾他的思考和作息了。許多傑出的創意人都會採取有規律、且刻意避開社會打擾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充分沉浸在思緒中,讓吉光片語成為完整的篇章。
3.莫札特模式:
莫札特是天才,八歲時就可以無師自通,自行創作交響樂。然而,對於一個剛入門的音樂學徒而言,更需要的是一套踏實且循序漸進的學程。換句話說,系統分明的方法學加上持續不懈地練習,才會讓自己得到真正而長遠的成長。貿然嘗試重量級的創作只會過早摧毀自己的熱情,從此與內在的潛能擦身而過。這也就是為什麼莫札特沒有叫請教他的年輕人直接回家去天馬行空,反而告訴他要耐住性子,一歩歩紮好根基,持續往前邁進。莫札特的態度非常專業而務實,年輕人卻頗為好高騖遠,以為凡事都有捷徑。學習創意者尤其需要小心!
許多創意學子在學習創意思考時,太過眼高手低,往往缺乏耐心打好自己的思考基礎,總以為靠著自己的天份,或是突如其來的”鬼點子”,從此就可以無往而不利。這個想法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莫札特的模式適用於所有想要學習創意的學子。如果本身並非生來就是創意高手,必須向外取經去磨練本領,就要放下自我,沉住氣,有耐性地遵循方法,最後一定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