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Infelligent
張貼日期:2025/9/15
Personality Change in the Misinformation Age
翻譯:陳淑婷 睿信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資深引導顧問
性格心理學領域對於性格到底會不會改變這個長期熱門話題並不陌生。近期一篇文章提出論述,認為盡責性正呈現下降趨勢,特別是在年輕族群中。這篇文章同時也顯示宜人性、外向性與情緒穩定性都有所下降。那麼,性格真的會改變嗎?如果會,它現在正在改變嗎?
《金融時報》專欄作家John Burn-Murdoch 的文章「盡責性令人不安的下滑趨勢」。1引用了一項針對美國 15,000 至 20,000 名受訪者的研究,顯示性格似乎會隨著時間與年齡而改變。具體來說,研究數據分成三個年齡組別:16至39歲、40至59 歲,以及60歲以上。結果顯示,在五大性格特質中,盡責性分數在三個年齡組中皆有下降,其中以最年輕族群的下降幅度最大。
但是霍根測評系統首席科學長Ryne Sherman博士對這份數據並不滿意,表示,「這跟我們在霍根收集的數據是相反的。」
五大人格模型中的特質包括情緒穩定性(神經質的反向)、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以及盡責性。然而,在性格心理學中,對於「盡責性」的確切涵義並沒有共識,不同的測量工具也有不同的定義。廣義來說,盡責性指的是投入、紀律、努力工作,以及遵守規範、對結構框架的偏好、注重細節。
那麼,為什麼盡責性重要呢?Ryne 說:「盡責性與各種重要結果有關。盡責性較高的人通常成績更好、工作表現更佳,壽命也更長。」這些結果聽起來確實相當重要!
然而,高盡責性並非總是好的。對於創新或創業而言,人們需要挑戰規則,而不是遵守它們。此外,Milgram 實驗也顯示,高盡責性的人傾向於服從權威。換言之,高或低的盡責性各有其缺點……因此,即便年輕人的盡責性正在下降,這一趨勢也不一定需要擔心。
隨時間測量性格可能出現問題,也容易受到錯誤資訊影響。在性格變化的研究中,常被忽略的一點是樣本的差異。如果研究者比較2010年與2020年的大樣本性格測評結果,參與者不一定是同一群人。換言之,分數的差異可能只是因為樣本不同。
除此之外,性格分數可能改變的原因有三種,分別稱為年齡效應、時期效應與世代效應。
年齡效應:隨著年齡增長,個性可能會改變。例如,盡責性通常會隨人生階段逐漸提升。
時期效應:一個人所處的時代會影響其人格;然而,遍及全社會的「時期效應」其實相對少見。
世代效應:一個人的世代(也稱為出生世代)可能造成性格趨勢,例如大蕭條時期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成為節儉的成年人。
Ryne 認為這篇文章的分析並未考慮性格變化的三種因素。對這些效應的誤解可能導致混淆,人們常常將其誤判為世代差異,而不是正確地辨識為年齡差異。
若只測量三個變項中的其中一個,其他兩個就很容易被混淆。比如說,如果我們比較25歲與50歲的人的性格,可能看似是年齡差異,但其實也可能是 2000 年出生的人與 1975 年出生的人之間的差異。若要將年齡訂為常變數,我們就需要從 1975 年開始,每隔五年測量一次 25 歲的人。但這樣一來,「時期」與「世代」又成了變數。
Ryne 說:「有人會認為,想要徹底區分這三者在統計上是不可能的。」但他補充,年齡-時期-世代(APC)分析可以提供一種統計上的經驗性解決方案。Ryne 也指出,那篇文章所依據的原始數據,並沒有使用合適的分析方法來判斷研究結果究竟與年齡、時期或世代效應有關。
在霍根,我們透過霍根性格量表(HPI)中的審慎(Prudence)維度來測量盡責性。Ryne 說:「我調閱了超過 770,000 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個體,他們在 2015年到2022年之間完成了我們的測評。這裡涵蓋從1940到2000年代七個不同年代的出生世代。當你用年齡-時期-世代(APC)分析來檢視這些數據時,幾乎完全看不到因時間產生的差異。」
在七個世代之間,審慎有改變嗎?並沒有。Ryne 只看到因為年齡造成的一個百分點的波動(大約從54到55)。他也看到時期效應,這是2018年HPI測量方式更動所帶來的預期結果。最後,他看到因出生世代造成的兩個百分點差異(大約從 54 到 56)。Ryne 總結說:「這完全落在時間上正常變動的範圍內。對我而言沒有任何需要注意的地方。
總之,我們對大規模的全球數據進行的分析並沒有顯示性格改變有任何有意義的差異。Ryne 說:「性格並不會變那麼多。」
參考文獻
1. Burn-Murdoch, J. (2025, August 7). The Troubling Decline in Conscientiousness. Financial Times. https://www.ft.com/content/5cd77ef0-b546-4105-8946-36db3f84dc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