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樹德」即將功成身退的走入歷史,取而代之的是蓄勢待發的-「修平技術學院」。追懷先德,我們所走的每一步,原都是先人的智慧與血汗,展望前途,唯有我們站在傳統的基石上,才能走向更寬廣的未來!
樹德居位在台中市南區樹德里,係本校創辦人修平公生前所居住的大宅第。由其祖父金裕公興建於清穆宗同治初年(西元一八六六年),因為房屋迄今年代久遠,俗稱「古厝」。樹德居坐西北朝東南,占地約二千坪,包含「古厝」、「務滋園」與「松月書室」三部份,本文僅就古厝窺其堂奧。古厝係二進四護龍的四合院格局,因為第一與第二進正身雖然各有三間房,然而當時林氏家族人丁旺盛,空間明顯不敷使用,故在兩端各增建二段垂直方向的廂房,稱為內、外「護龍」,內以小庭院分隔。護龍除另闢邊門,以利各房進出,而不致干擾正廳與公媽廳的莊嚴氣氛外,中間亦另開通道,與中軸建築銜接。所以樹德居的設計,乃顧及複雜的大家庭中,各人的私密與方便性。四合院前的廣場叫「埕」,可作為曬穀場,廣場前有圍牆及「門樓」。在清朝時期,臺灣的移民良莠不齊,治安環境欠佳,因此早期圍牆周圍曾栽植大片竹林,以防範盜匪直接入侵,稻穀收成時倘若有人搶糧,尚可持槍從磚縫窗孔朝外射擊,以達嚇阻效果。故樹德居如果擴及竹林範圍,則面積達一甲。
巍峨壯麗的門樓上,「樹德居」三個字清晰可見,兩旁對聯寫著:「樹木枝疏新粟里,德風太古小桃源」。從中不難想見當年新屋落成時,金裕公於花木扶疏的新農宅中,過著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美好生活,是何等愜意!而且他希望以「術德兼修」的真諦,垂訓後代子孫,認為唯有「才藝」與「品德」並重,纔是留給後代最遠大的計謀。尚書泰誓下亦云:「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由此可知,品德唯有日積月累,纔能臻於至善;萬惡則務必連根拔除,方能杜絕後患。其孫修平公克紹箕裘,作育英才;並謹記祖先的遺訓,故以「樹德」為本校校名。
門樓的建築堪稱匠心獨運,直行「馬背」式的屋脊,不僅有工整的四層紋路,馬背下還以青、白、紅三色裝飾成「瑞雲」浮雕,此種圖案除取其吉利、祥和的意義外,也是泥匠展現靈巧手藝之處。至於屋頂與屋簷口的「墀頭」部分,所安置的交趾陶立體人物塑像及各種飾物,無不巧奪天工,生動艷麗。而旁邊大理石座椅上方,用以美化視野的小圍牆,更以二十四片板瓦拼成「瓦花」,並組成幾何圖形,格外細緻典雅!
高潔清廉的品格,光明磊落的心胸,猶如晴日的和風,雨後的明月般為人所喜愛;金裕公欲以此自我惕厲。因此在第一進正身左、右兩邊的牆壁上,綠釉陶磚的小窗下,各有一幅彩繪的書卷,上面分別寫著「光風」與「霽月」。而在木製的六角窗旁,亦各有對聯。左言「敦行比農宜有畔,讀書如賈任居奇」,這是告訴我們凡事若能三思而後行.比照農人耕地一樣有次序,自然不會有過錯。至於讀書,就要像商人抱著奇貨可居的態度一樣,宜等待好時機方出仕。右云「蜂穿窗紙塵侵硯,鳥踏蘆花露滴荷」,這是樹德居書房前的即景,充滿閒情逸致!
第二進正身前有一條通道,左、右兩端各有一磚砌門檻,上呈拱形狀,內為藍色雙木門,木門亦有彩繪書卷,卷中分別訓示著「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真是意味深長!因此樹德居左前方曾設立松月書室,敦請名師,聚集族人,課以經書。並且每逢祖先忌日,林家必備妥豐盛祭品,馨香禱祝;而以往清明掃墓時,也總是見修平公率眾三跪九叩,實踐古人「慎終追遠」的禮儀。
林堅是林氏始祖,原名泉。周武王以其生於長林石室間,乃賜姓林,易名堅。又因其為殷嗣,乃封為公爵,食邑博陵;博陵即古翼州,又名西河。後來由於戰亂,遂從陝西、河南一帶,逐漸向南遷移。迄乾隆十年,簪公再自福建省漳州渡海來臺。故在右廂房中走道入口處,懸掛著「西河世澤」的木匾,提醒後代子孫飲水思源,毋忘祖先的餘蔭。門旁有一副對聯云:「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每次閱讀此聯精神總為之一振,宛若當真置身於芝蘭氣味中,洋溢著耕作與讀書的雙重樂趣!難怪創辦人的父親-「耀亭公」要效法陶淵明「守拙歸園田」,並自號守拙了。而在左廂房中走道入口,亦高掛著「東魯家聲」的木匾,可知金裕公一心嚮往孔子以仁為懷的儒道,欲藉此建立林家美好的聲譽;並以「事以利人皆德業,言堪持贈即文章」,勗勉子孫敦品勵學。
隨著時代腳步的邁進,附近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反觀原本容光煥發,樸實幽雅的樹德居「古厝」,卻因年久失修,加以兒孫散居各地,顯然已喪失昔日的風采,到處可見斑駁的牆壁與飾品。而且在乏人管理下,不僅極具藝術價值的紅木太師椅、茶几、餐盤被偷,連正廳中央那兩扇內、外透雕、刻工精湛的木雕花門,都遭竊賊覬覦,而搬運一空。民國八十年(西元一九九一年),在林氏子嗣皆各立門戶之後,歷經一百二十五年風光歲月的樹德居,終於功成身退,走入歷史。而今本校的宿舍、望之族一、二期與大慶新村,就是昔日樹德居的所在地。未來樹德工商專即將遷移至大里新校區,竭誠希望本校一旦升格,除更名為修平技術學院,以紀念創辦人外,凡我樹德人,尤應期許自我「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繼續發揚光大「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的精神,俾於日後皆能成為國家、社會的中流砥柱。
樹德工商專科學校校刊第六十七期<樹德居與樹德-古厝堂奧>-林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