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卷 第5部分 題解

工作坊前問卷—第5部分:課程及教學相關天文知識 

問題以常識科課程涵蓋內容及觀測所需的知識編寫,旨在讓答題者認識有關範圍、常見學生謬誤,提供相關資源以準備教學工作。
部分問題接收意見後作出修訂,以求更清晰準確對應學習內容。

季節相關

1. 每日中午,太陽都會垂直照射香港?

非。

由於地球自轉軸與繞太陽公轉軌道面傾斜,隨地球公轉到不同位置時,陽光照射的角度出現的變化。
中午時太陽,太陽有機會垂直照射的,只有在南北回歸線間的熱帶地區。
香港位於北半球的熱帶範圍內,一年只在兩日,太陽在中午垂直照射,又稱「日當頭」。
在2024年分別是,6月 2日 12:21 及 7月9日 12:29,太陽仰角90° 造成立竿無影的景象。

更多可觀看香港天文台『氣象冷知識』:立竿無影日出東方?!

參考資料:《香港天文台年曆2024》(香港天文台,2023)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2. 香港在冬季時較接近太陽

是。

由於地球以橢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當一年公轉一周,每年都會有較接近和遠離太陽的時候。
現時地球運行至近日點(perihelion )時,剛好是每年1月初,正值北半球的冬季。
在2024年於1月3日 08:39HKT 地球經過過近日點 ,距離太陽0.9833AU,7月5日 13:06HKT則經過遠日點(aphelion ), 距離太陽1.0167AU。
從距離可見,跟平均值1AU,變化不足±2%。所以憑觀看太陽的太小或量度太陽輻射都難見顯著變化。
我們可以使用相同的器材拍攝遠近日時的太陽,透過重疊兩幅相片比較,去感受些微的差別。

參考資料:2024香港可見天象精選(可觀天文館,2024) 

3. 四季的成因,主要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橢圓軌道產生的距離變化所造成

非。

由於地球自轉軸與繞太陽公轉軌道面傾斜,隨地球公轉到不同位置時,陽光照射的高/低角度及時間長/短變化,導致連續數月內接收到太陽的熱能顯著增/減。距離變化造成的影響比較下經已微不足道,因此南北半球的季節相反。

更多可觀看香港天文台『氣象冷知識』:難為季節定分界

圖片來源:cmglee, NASA;  Pengo, wikimedia

上圖展示六月夏至時,自轉軸北極傾向太陽,陽光垂直照射北回歸線,北半球多於半日受陽光照射;
十二至時,自轉軸極傾向太陽,陽光垂直照射回歸線,半球多於半日受陽光照射。

圖片來源:cmglee, NASA

上圖展示,當以較低角度照射地面,接收同等陽光的面積比陽光垂直照射的面積大,能量分散到更大的範圍。
相同的地表面積,斜照所接收到的能量顯著較少。

圖片來源:Pengo, wikimedia

月球相關

4. 月亮只會在晚間出現

非。

月球環繞地球自西向東公轉,月球由朔 (初一) 到望 (十五) 再到朔,需時約29.5天。 由於月球以27.3天在天空中運行一圈 (即運行360度),所以每天我們會看見月球約向東移動了 360 (度) ÷27.3 (天) =13.2度 (地平線與天頂的「距離」約為90度)。 與此同時,以太陽為基準點的話,地球每天自轉一圈需時24小時。 因此我們會看見星星因地球自轉的原故,每小時由東向西移動約15度,相當於每4分鐘移動1度。 由此可見,月亮每天會向東移13.2度,如果今天想在昨日相同的天空位置上看見月球, 地球必須再向東自轉13.2度 (也就是還需要4 (分鐘/度) × 13.2 (度)= 52.7分鐘),加上地球公轉的影響,所以月球每天會延遲約50分鐘左右升起來 。 不過這只是粗糙的計算,月球每天實際升起的推遲時間在一年四季裡是不一樣的。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香港太空館

5. 因為月球遠比太陽小,我們從地球看上去月球也較太陽小

非。

 現時太陽跟月球的直徑,和日地跟月地距離的比例剛好約400倍,兩者從地球看上去大少差不多。由於地球和月球的距離並不固定,所以在地球看來,月球的角大小亦會出現變化。有時,月球雖然處於能造成日食的位置,但由於月球的角大小不足以掩蓋整個太陽,便會出現日環食。

由於潮汐摩擦作用,月球正逐漸遠離地球,數萬年後,月球的視直徑會變得很小,屆時地球上便再不能看到日全食了。

6. 農曆只觀看月相制定,是為陰曆,所以英文稱為Lunar Calendar

非。

農曆的基礎是「回歸年」和「朔望月」。「回歸年」是太陽接連兩次通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朔望月」是月球接連兩次朔(新月)或兩次望(滿月)相隔的時間,因此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Lunisolar calendar)。

由於12個「朔望月」只有354.3672日,跟「回歸年」的365.2422日相差超過10日,把相差累積起來便成為閏月。早在公元前五、六百年的春秋時代,中國曆法便採用十九年七個閏月的安排。

參考資料 / 圖片來源:香港天文台

7. 月相盈虧周期比月球繞地公轉一周的時間長

一個盈虧周期(朔望月)有29.53天,期間地球連同月球繞日公轉,陽光照射角度轉變,而繞地公轉(恆星月)就有27.322天

8. 月球一年只接近地球一次,稱為超級月亮

月球以橢圓形軌道,每27.322天繞地公轉(恆星月),所以每次都會經過遠地點(apogee)和近地點(perigee)各一次,但不一定在滿月的時候

更多可觀看「可觀Channel」:拆解超級月亮之謎?

圖片來源:NASA

太陽系相關

9. 太陽系行星公轉的中心,不一定在太陽中心

萬物因萬有引力,會繞著共同的質心(centre of mass)公轉。如果簡單地考慮兩體運動模型,對於地球來說,因為太陽遠比地球大,兩者的質心與太陽中心非常接近,看上去就幾乎繞著太陽中心公轉。木星則相對大而遠,與太陽的質心,剛好到了太陽的光球層(一般認知的表面)外,所以結果是呈現出木星和太陽都繞著質心轉,木星轉大圈,太陽轉小圈,如下圖所示。

圖片來源:NASA

10. 行星因公轉軌道、速度快慢不一,有時看上去會反方向移動

是。

行星會繞日公轉,所以在天球上的運動,基本上是由西向東移動﹐我們稱之為順行。但由於公轉不一,所以它們有時互相「趕過」,這時在行星上的觀測者看來,它們在天球的運動會完全倒轉,變成自東向西,我們稱之為逆行。通常,行星每次會逆行數星期至數月不等。

更多可觀看「可觀天文Page」:逆行之謎?

圖片來源:香港大學、香港太空館

11. 由於冥王星正遠離太陽,排除在行星之列

國際天文聯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是現時唯一能正式命名和定義天體的機構,在2006年的大會上就太陽系內一系列的新發現,為太陽系內的天體類別作出更新清晰的分類冥王星、穀神星 及21世紀新發現的 妊神星鳥神星鬩神星 合共5顆天歸入新增類別:「矮行星」(Dwarf Planets)

參考資料Pluto and the Developing Landscape of Our Solar System

圖片來源:CactiStaccingCrane,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12. 太陽系的氣體行星只由氣體組成,固體行星只由固體組成。

非。

氣體行星,又稱類木行星 (Jovian Planets) ,主要由氣體組成,沒有固體的表面。間接探測推斷內部有液體和固體部分,由於體積巨大,岩石核心可能比地球更大。

固體行星,又稱類地行星 (Terrestrial Planets) ,主要由固體岩石組成,但仍有相對薄的大氣層,甚至表面有液體。例如地表的海洋和我們呼吸的空氣。

參考資料:天文小百科:太陽系 (Solar System)

圖片來源:NASA / JPL

13. 太陽會自轉和公轉

人類數百年前透過望遠鏡投影觀測太陽黑子,已開始察覺太陽自轉造成的現象。利用合適方法觀測,小學生也能夠量度太陽的自轉一周/半周的時間。

現時測量估計,整個太陽系以行星公轉平面傾斜約60度運行。繞銀河系中心公轉,一圈需時超過2億年。

圖片來源:Rhys Taylor

恆星/星座相關

14. 可見的天體因反射陽光才看得見

非。

一般來說只有太陽系內的天體(而且不會發光),才能反射陽光讓地球觀測者看見。

天上眾多恆星都是自身發光,其光線經過漫長的太空旅程來到地球。

15. 星座的組成沒有既定規律

同一個星空,不同地方的人類憑創意和文化,把星光連成圖案聯想,創作出一個個一套套的星座。當中與天文定律並無直接關系,但恆星的明暗、顏色成為最基本的架構,在地不同出沒的時間、物候等卻會間接影響人們對星空和神話的演繹。

「西方星圖」:經過國際天文聯會(IAU)重組後,把全天星空劃分成88個星座,為現代國際通用的系統。
https://www.iau.org/public/themes/constellations/

【天文資訊】88星座一百週年

圖片來源:可觀天文助理

中國星圖」:把全天星空劃分成三垣、二十八宿等,超過200個星官。
圖片來源:可觀天文助理

圖片來源:可觀天文助理

16. 一月晚上難以看見人馬座

一月時,從地球望向人馬座、摩羯座的方向,正好在太陽的後方與太陽重疊。因此這些星座與太陽同步出沒,無法在晚上看到,而且接近太陽方向,無法直視。

圖片來源:香港太空館

可以動手在下方網頁模擬太空從地球方向觀看太陽,可見太陽大約在人馬和摩羯座間。

太陽觀測相關

17. 使用望遠鏡直接觀看太陽可以致盲

是。


太陽的強烈電磁波,如可見光、紫外線及紅外線,皆可令眼睛受損。即使太陽看似昏暗時,亦不代表紫外線等的電磁波有被減弱。而且,由於視網膜內沒有痛敏神經,眼睛被灼傷後可能不會即時感到不適,而視覺毛病亦可能會在數小時後才出現。所以觀測太陽必須使用合適工具,老師亦需在觀測前清楚說明安全事項。記得,直接觀測太陽可致永久失明!

所以:

1.      絕對不可以肉眼直接觀測太陽。

2.      絕對不可以望遠鏡、相機或任何光學儀器直接觀測太陽 ,集光後威力更強,傷害更大更快。

3.      使用燻黑的玻璃、光碟、鏡片、一盆墨水或太陽眼鏡也無法安全觀測太陽,轉暗暗的影像更容易忽視危險。

4.      觀測太陽時應避免時間過長,觀測數分鐘後,應讓眼睛充分休息。


每次日食經過人口密集的地區後,都會出現大量因沒有安全觀測日食的受傷個案,部分傷者視力不能回復。

18. 日全食須用太陽濾鏡觀看


日全食毋須用太陽濾鏡觀看,但只限於日全食的短短數分鐘。由於日全食期間太陽完全受月球遮擋,太陽表面的光線無法照射到觀測者,但前後的日偏食階段均必須適光濾光觀測。日環食、日偏食期間,月球沒有完全遮擋太陽,全程都必須使濾光觀測。

可參考此影片的示範(不包括尖叫部分)

及望遠鏡相關

19. 向南望可見天體以南天極為中心,順時針打圈


差不多所有天體,包括月球、行星和所有恆星,皆同樣會東升西落。這種現象其實是由於地球自轉所造成的。

我們以天球模型模擬從地觀看到的景象,天體就像固定在大球表面包著地球旋轉。圖例顯示在北半球某些固定位置所見到的恆星運動,左上方的一幅指向天球北極方向(北極星並不是完全固定不動的),右上方及下方的兩幅分別指向南方及東方。


圖片來源:香港太空館、香港大學

20. 北極星是全天第二光亮的恆星

非。


我們以視星等表示從地球所見天體的亮度,數字越小,亮度越大,每相差5個星等則亮度相差100倍。

根據全天恆星(包括太陽)亮度排名,北極星只是第47位,其特別之處是肉眼可見最接近天球北極點的恆星,可以用來找出正北方。
所以在相片中可見北極星位置幾乎不變,但不是光顯眼,因此在使用北斗七星、仙后座等,在夜空找出北極星的方法。


排名 / 視星等 / 學名  / 中國星名

1st / -26.74 /           太陽

2nd / -1.46 /  大犬座α / 天狼星

3rd / -0.74 / 船底座α / 老人星

4th / -0.27 / 半人馬座α / 南門二

5th / -0.05 / 牧夫座α / 大角星

6th / 0.03 / 天琴座α / 織女一

47th / 1.98 /小熊座α / 勾陳一(北極星)


星流跡相片中,觀測者/相機隨地球自轉,天體看似在天上打圈,北極星則是最接近北天極(圓心)明顯的恆星。

21. 天文望遠鏡都是透過把光線聚焦,讓我們看得清星體


天文望遠鏡的工作,主要是把大面積的光集中起來,令暗弱的星光增強。比方說,使用一台口徑7公分的望遠鏡,比人類瞳孔集光面積大了約100倍,那便可以看見比人眼能見最暗 (約六等) 再弱五等的星體了。有了足夠的光度,影像再放大才可以保持清晰細緻。


參考資料:香港中文大學 網上天文教室 天文望遠鏡簡介

圖片來源:NASA

22. 使用固定的望遠鏡觀星時,視場中的星體移動得比沒用望遠鏡快

是。


望遠鏡放大的影象,視場(可見的範圍)遠比沒有放大的狹小。當地球自轉,看上去天體持續東西轉,在較短的時間就可以跨越較小的視場。

可參考些正常速度的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hokoon.astro/videos/518851232572797

23. 天文觀測活動必須在沒有光害的地方進行


不少天文推廣及觀星活動都可以鬧市中舉行。只要事前作好規劃和準備,選擇有合適的天體觀賞和時間,也可以愉快地進行。

月球、木星、金星、獵戶座等光亮的目標,在光害嚴重的地方也能看到。

可觀中心在尖沙嘴中環等都舉辦過觀星活動。

24. 人眼和望遠鏡能看到同樣距離遠的目標


光學原理上,人眼和望遠鏡都能夠把無限遠的光線聚集,所以理論上兩者都能夠看到一樣遠的物體。

前題是該物體要足夠光方亮同等光亮的物件每遠離一倍,接收到光只有遠離前的4分之1。因此在觀看同等光亮的目標,集光能力比人眼強的望遠鏡就能看到更暗更遠的目標。

圖片來源:CyannexRichard Pogge

上圖顯示眼球把無限遠的平行光線聚焦到視網膜形成影象。

圖片來源:Cyannex 

上圖顯示發出的光線隨距離增加,按比例擴散到較大的範圍

圖片來源: Richard Pogge

25. 伽利略(Galilei, Galileo)是發明望遠鏡及提出地動說的科學家

非。


伽利略聽聞荷蘭人成功發明了望遠鏡。其後他亦成功製造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和記錄,成為有紀錄最早使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的人。

早在公元前200多年,古希臘的阿利斯塔克 (Aristarchus of Samos) 已提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理論,但當時的觀測技術所限,使之接近2000年未受人類重視。哥白尼 (Copernicus, Nicolaus) 雖然在16世紀提出較完整的理論,但無法比當時「地心說」的理論更準確的描述和預測。直到伽利略在17世紀使用望遠鏡觀測到金星的相位變化,成為第一個支持行星繞日公轉的確鑿證據。及後的克卜勒 (Kepler, Johannes) 在17世紀以橢圓形軌道建立三條行星運動定律,才能更準確描述和預測行星方位。

圖片來源:香港太空館、香港大學

圖左:乎合金星的觀測方位,「日心說」模型所預測的金星軌道及相位。
圖右:「地心說」模型所預測的金星軌道及相位,更乎合真實觀測的相位、亮度變化

圖片來源:香港太空館、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