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徽 在魏晉時(西元263年),數學家劉徽以割圓術求得π=3.1416。
劉徽割圓術的基本思想是,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 就是說分割越細,誤差就越小,無限細分就能逐步接近圓周率的實際值。他很清楚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圓周率值越精確這一點。劉徽是中國數學史上最先創造了一個從數學上計算圓周率到任意精確度的迭代程序。
在劉徽之後,南北朝時期杰出數學家祖沖之,把圓周率推算到更加精確的程度,取得了極其光輝的成就。
祖沖之計算出世界上第一個最精密的圓周率。他把圓周率計至整數後7個有效數位,介乎3.1415926及3.1415927之間。他所提出的密率(355/113),西方要到16世紀才被發現,所以外國的數學史家把密率稱為「祖率」。
趙爽深入研究《周髀算經》,並寫了序言及詳細注釋,其中有530餘字對《勾股圓方圖》的注文,即《勾股圓方圖說》,並解釋並證明了勾股定理,是數學史上具有價值的文獻。
華氏定理是華羅庚在數論領域的重要貢獻之一。他的成就不僅在中國數學界具有重要地位,爲後續的數學研究奠定了基礎也對國際數學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陳氏定理是陳景潤在1973年提出的一個重要結果,陳景潤主要研究解析數論,1966年發表《大偶數表爲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二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記為(1,2)或(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發表的成果也被稱之爲陳氏定理。
丘成桐 現爲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1983年獲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是迄今爲止僅有的兩個獲得該獎的華人數學家之一
丘成桐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對卡拉比--丘流形
的研究,這一發現不僅在數學上有深遠影響,也爲弦理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幾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