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課程是中一至中三科學科課程的延續。基於學生已有的知識及日常生活的經驗,本課程涵蓋生物學的主要課題,並強調生物學與社會、科技和環境議題的關係。課程架構由三個互相聯繫的部分組成:學習目標、課程重點,以及必修和選修部分。
本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部分涵蓋的內容有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理解生物學原理及概念,以及科 學過程技能。必修部分共分四個課題 – 細胞與生命分子、遺傳與進化、生物與環境,以及健康與疾病。
選修部分是為照顧學生的不同興趣、能力和需要而設計的,旨在讓學生對必修部分的某些課題有較深入的理解,應用基本知識和概念,或對某些範圍作延伸學習。選修部分共分四個課題 – 人體生理學:調節與控制、應用生態學、微生物與人類,以及生物工程。學生只須選修其中兩個課題。 課程重點生物課程內設定三個課程重點, 並貫穿整個課程,以加強學生理解科學探究的本質,科學、科技、社會和環境的相互關係,以及生物學知識的不斷演變發展。以下為生物課程的三個課程重點:
(1) 科學探究
讓學生能夠:
仔細觀察並作出適當的提問、辨識問題 關鍵所在及擬訂假說以作探究;
計畫和進行科學探究,並撰寫報告;
因應特定目的,選擇和設計合適的探究方法;
運用適當的儀器和方法,進行實驗;
辨識和解釋在科學探究中,控制變量的重要性;
解釋在科學探究中, 樣本量、隨機抽樣法、重複實驗和步驟的重要性;
分類、整理和展示直接和間接蒐集的數據;
運用圖表、曲線圖、流程圖和模型表達 從數據衍生出來的現象和關係;
分析數據,並作出結論;
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包括分析證據和提供以科學理論和概念為基礎的解說;
利用邏輯和證據來擬訂及修正科學解說和模型。
(2) 科學、科技、社會和環境的連繫
讓學生能夠:
保持敏銳的觸覺及責任感,努力維持人類需求和可持續環境之間的平衡 ;
體會科學與科技對了解生物世 界方面扮演的角色;
知道生物學知識在社會上的應用及其對社會、道德倫理、經濟和環境的含意;
分析科學和科技的發展對我們 的生活、社會和環境的影響;
了解生物學知識如何應用在科技上;
解釋科學知識如何促進新科技的發展及 新科技如何帶動科學的發現;
知道社會需求能促使科技的進步;
了解科學如何受社會所影響。
(3) 生物學的本質和歷史
讓學生能夠:
知道生物學知識的不斷發展和 了解科學是人類不斷努力的成果;
明白不同科學家對了解和應用生物學的貢獻;
知道生物學的知識和理論是透 過觀察、假說、實驗和分析而產生;
了解科學活動的本質和局限性。
科學探究
必修部分
I. 細胞與生命分子
a. 生命分子
b. 細胞組織
c. 物質穿越細胞膜的活動
d. 細胞週期和分裂
e. 細胞能量學
II. 遺傳與進化
a. 基礎遺傳學
b. 分子遺傳學
c. 生物多樣性和進化
III. 生物與環境
a. 植物維持生命的活動
b. 動物維持生命的活動
c. 生殖、生長和發育
d. 協調和反應
e. 體內平衡
f. 生態系
IV. 健康與疾病
a. 個人健康
b. 疾病
c. 身體的防禦機制
選修部分
V. 人體生理學:調節與控制
a. 水份調節(滲透調節)
b. 體溫調節
c. 血液內氣體成分的調節
d. 生殖週期的激素控制
VI. 應用生態學
a.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
b. 污染控制
c. 保 育
d. 全球性議題
VII. 微生物與人類
a. 微生物學
b. 微生物的利用
c. 微生物遺傳學
d. 微生物的害處
VIII. 生物工程
a. 現代生物工程的技術
b. 生物工程的應用
c. 生物倫理學
來源﹕教育局(2015)。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生物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 》。香港: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