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是臺灣的第一任巡撫,來到臺灣後,他發現許多人沒有水 可以飲用,於是在臺北城內挖掘了三口公共水井,滿足居民用水需 求。當時的臺灣衛生條件不佳,不乾淨的飲用水,時常造成人們生 病、死亡。
後來,日本人統治臺灣,仍然有許多人因為污水而生病,於是後藤新平提議興建「衛生下水道工程」。1907年,日本人先在公館觀音山附近的新店溪建設取水口,引取溪流中的原水;接著在觀音山建設淨水場,讓河水更乾淨,最後再將處理過的清水,用抽水機抽 送到山上的配水池,供應住戶日常用水。這些設備完成後,臺北有了現代化供水系統,居民可以使用方便、衛生的自來水。 隨著時代的進步,臺北的下水道建設更加完善。
1977年,原本負責「抽取原水、輸送淨水」的「唧筒室」完成使命,不再運作。1993年,這裡被列為三級古蹟。經過多次整理與維護,年久失修, 漏水嚴重的唧筒室逐漸恢復原貌,成為了全國第一座自來水博物館!
資料來源:臺北自來水園區環境教育中心/自來水故事 http://twpeec.water.taipei/ct.asp?xItem=125259340&ctNode=84582&mp=1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