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變動與高壓並存的教育現場,導師既是知識的傳遞者,也是學生人際與情緒的陪伴者。 本期以「人際關係與自我療癒」為主軸,聚焦數位原生世代的互動特質、MBTI性格探索與導師自我照顧三大面向,提供實用觀點與調節策略,支持導師以更穩定的身心,走在陪伴學生的路上。
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環繞下長大的數位原生世代,習慣以訊息與限時動態交流,卻也面臨人際關係中的焦慮與孤單。他們不是不在乎人際,而是不知如何安全地靠近他人。以下解析該世代的社交特質與心理困境,並提供導師實用的陪伴策略,協助學生在數位與現實之間找到真實連結的可能。
一、誰是「數位原生世代」?
您是否曾發現,有些學生即使坐在教室裡,卻總是眼神飄向手機?明明人就在身旁,卻總說「不太習慣講電話」、「可以用訊息嗎?」這群在數位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人,就是常說的「數位原生世代」(Digital Native),通常指的是1995年以後出生、從小就接觸網路、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的一代。
他們從未經歷過「沒有網路的世界」,與其說他們「使用」科技,不如說科技就是他們的一部分。也因此,他們對人際關係的理解與經驗,有著與過往截然不同的輪廓。
二、數位原生世代的社群使用習慣
根據《失控的焦慮世代》(The Anxious Generation)與《過曝世代》(The Overexposed Generation)的觀察,數位原生世代的社交習慣大量轉向線上進行。無論是認識新朋友、維繫關係,甚至告白或吵架,很多互動都透過訊息、限時動態或匿名留言板完成。
這樣的模式帶來了便利與掌控感,但也悄悄改變了人際經驗的厚度與深度。許多這世代學生會說:「訊息比較好整理情緒,不用即時反應」、「不想當場看到別人失望的表情」,這些都顯示出他們在回避面對面交流中的不確定與情緒張力。
三、數位連結下的人際困境
在與學生互動時感受到他們「很懂網路,卻很怕互動」,他們的人際困難不只是「不會交朋友」那麼簡單,而是呈現出以下幾種特徵:
1. 只敢線上表達:
許多學生可以在線上暢所欲言,發文寫得頭頭是道,但當您問他「那你跟對方講了嗎?」他卻會支支吾吾地說:「不敢說啦,好尷尬喔。」
2. 社交焦慮與社交疲勞:
面對面溝通時容易緊張、擔心自己表現不好;但長時間線上社交,又感到疲憊、空虛,難以獲得真正的連結。
3. 即時回覆壓力與過度關注回饋:
既害怕「被已讀不回」,又擔心「自己回太慢會被誤會不在乎」,訊息的回應速度、語氣、表情符號,都成為學生壓力的來源。
4. 逃避衝突與害怕尷尬:
比起處理人際摩擦,更多學生選擇「已讀不回」、「消失」、「封鎖」;他們對尷尬與衝突的容忍度低,導致缺乏溝通與修復的練習機會。
四、人際困境背後的心理機制
數位原生世代的孩子們不是不想建立關係,而是承受了比我們想像中更多的壓力與焦慮:
1.比較焦慮與自我懷疑:
社群媒體上「被放大的人設」使他們容易將自己與他人比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有趣、不值得被喜歡。
2.回避情緒的不確定性:
面對面互動中無法控制的表情、語氣與空氣感,使他們不安。線上交流提供了「可以編輯」、「可以刪除」的空間,但也削弱了真實情緒的承接能力。
3.對關係的不信任感:
「今天很好,明天封鎖我」,數位互動的易斷裂性讓他們對關係產生不安全感,更傾向於不投入,避免受傷。
4.缺乏面對人際複雜性的經驗:
在沒有太多機會練習「怎麼面對冷場」、「怎麼修補誤解」的情況下,他們對人際互動缺乏耐性與信心。
五、可以怎麼陪伴?
不必責怪學生為何「不社交」、「不說實話」,而是嘗試理解他們所處的脈絡,並提供適當的引導與支持:
1. 營造低壓互動空間:
學生對「正經八百」的會談常感壓力,不妨先從輕鬆的問候、閒聊開始。例如:「最近有追什麼劇嗎?」或「最近天氣很熱,你還好嗎?」
2. 同理他們的社交焦慮,而非強迫突破:
面對學生說「我不知道怎麼跟他講」,可以回應:「你是不是擔心講出來會很尷尬?那種不確定的感覺真的很難受。」
3. 提供人際練習的機會與支持:
舉辦需要共同合作的小組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或學校活動,都是培養人際經驗的機會。重要的是給予鼓勵與後續追蹤,而不是只要求參加。
4. 引導學生認識真實連結的價值:
可以與學生討論:「在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友情中,對方做了什麼讓你感受到被接住?」逐步引導他們意識到:真實的連結往往發生在線下,也需要經歷磨合與修復。
5. 陪伴他們看見自己在關係中的樣貌:
當學生說「我都沒有朋友」時,不急著否認,而是陪他們一起釐清:「是現在比較沒有話聊?還是其實你希望關係更深一點?你希望朋友怎麼對你?」
六、不是他們冷漠,而是他們怕受傷
數位原生世代的學生,在螢幕後的世界中習得了許多溝通技巧,但也遺落了一些與人面對面的勇氣。他們對關係有渴望,只是常常找不到一個安全、被理解的空間練習。作為大學導師,可以成為那個空間的守門人:不急、不推、不評價,只是陪伴與邀請。當用真實的關注對待他們,也是在傳遞一種訊息——關係可以慢慢來,真實不會過時。
參考資料:
1.Haidt, J.(2024)。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鍾王玨譯;初版)。大塊文化。(原著初版於2024)
2.陳品皓(2024)。過曝世代(初版)。親子天下。
3.https://haoran17grow.com/the-anxious-generation/
在多元化的校園中,每位學生都有其獨特的性格與學習節奏。MBTI不只是分類工具,而是協助我們看見差異、發掘潛力的對話起點。
透過認識MBTI四大維度,導師能更有方向地理解學生需求,提供更貼近個性的支持與陪伴。
一、MBTI是什麼?不是貼標籤,而是看見多元潛力
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常會發現:有些學生喜歡參與活動、滔滔不絕;有些學生總是安靜觀察、慢熱內斂。有些人做事一板一眼、規劃縝密,有些人則靈活應變、創意滿點。這些差異,不是好壞高低的區別,而是個性與認知偏好的自然展現。
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基於榮格心理學理論所發展的性格工具,透過四組維度,將人們的偏好分成16種人格類型。雖然MBTI不是用來預測行為的絕對工具,但它能幫助我們理解個體在學習、人際與壓力應對上的傾向,從而提供更具共感與差異化的陪伴。
二、四大維度簡介:您可以這樣看學生
MBTI的四個維度,分別對應人們在不同生活面向的偏好,以下以導師常見的互動情境進行說明:
1. 外向(Extraversion)/內向(Introversion) 人際互動與精力來源
E型學生:喜歡與人互動,從外界獲得能量,討論、群體參與能激發他們的活力。
I型學生:傾向內省思考,喜歡有空間整理想法,對人際互動的能量消耗較快。
2. 實感(Sensing)/直覺(Intuition) — 接收資訊的方式
S型學生:重視細節、實際經驗,喜歡明確、具體的指引與目標。
N型學生:喜歡整體概念、未來願景,擅長聯想與創新思考。
3. 思考(Thinking)/情感(Feeling) — 做決策的依據
T型學生:重視邏輯與客觀標準,表達直接,喜歡理性分析。
F型學生:重視價值觀與人際和諧,容易共感他人感受,討厭衝突。
4. 果斷(Judging)/隨性(Perceiving) — 與世界互動的節奏
J型學生:重視結構、計劃性,喜歡事前安排與明確進度。
P型學生:喜歡彈性、探索感,重視自由與創意,但常遇到時間管理困難。
如何根據MBTI維度調整教學
1. 外向(E)/內向(I)
E型學生適合引導參與討論式學習
I型學生則可能更適合書面反思、小組分享。尊重他們在表達上的節奏與空間感
2. 實感(S)/直覺(N)
與S型學生互動時,建議提供具體案例與步驟說明
與N型學生對話時,不妨邀請他們談願景、創意與「為什麼這重要」
3. 思考(T)/情感(F)
T型學生適合挑戰式提問、邏輯推演
F型學生則需要被理解與肯定其情感,特別在回饋與勉勵上,方式要細緻柔軟
4. 果斷(J)/隨性(P)
J型學生常提早交作業、追問細節
P型學生可能最後一刻爆發創意,但需要我們提供「適度限制中的自由」協助其完成任務。
以下是針對不同MBTI類型學生的「亮點發掘小提醒」與「互動建議」,讓導師在日常輔導中更能貼近學生性格特質:
三、導師的角色:從「標準化指導」到「個別化陪伴」
每個學生的學習曲線與人際模式都不同。當以MBTI作為認識學生的工具,不是要他們被分類,而是幫助他們更認識自己的偏好,並從中學會調整、發展策略。
1. 鼓勵學生欣賞自己的天賦類型
很多學生會覺得:「我是不是太內向了?」、「我做事總是拖到最後,很沒救」,這時導師的角色,就是幫助他們看見這些特質背後的潛力,例如:「你不是懶,而是善於在壓力下集中火力。也許我們可以一起來設一個“啟動儀式”幫助你提早行動。」
2. 引導學生發展個人化策略
對P型學生,可以說:「你覺得你有創意,那要怎麼讓這份創意不只是想法,而能被看見?」
對I型學生,可以設計匿名問卷或小組互動,協助其慢慢打開與人交流的空間。
對F型學生,可以透過生命故事分享活動,引導其從價值觀出發連結學習動力。
四、用MBTI認識學生潛力,打造個別化陪伴
MBTI不是限制學生的框架,而是打開理解的窗。每個學生都是一座等待被探索的島嶼,而性格工具如MBTI,能成為與學生互動的導航羅盤。在多元與壓力並存的高教現場,導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的角色,更是學生人生路上的同行者。當能學會看見他們的「不同」,也就開始走向更深的「接納」與「引導」。
參考資料:
1. 潘美礽、蔡翠華(2020)。MBTI啟動孩子的優勢潛能教養法(初版)。新手父母。
在教育現場的日常奔忙中,導師常扮演多重角色,卻也容易在持續的情緒勞動與高壓節奏中忽略了自己。
將以兩個主題切入:提醒導師「自我照顧不是奢侈,而是助人的基礎」,並透過「慢心練習」的刻意實踐,協助導師在繁忙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節奏與呼吸。
唯有先穩住自己,才能穩穩地陪伴學生。
一、您也有這樣的時刻嗎?
每天處理教學進度、回應學生訊息、準備行政資料……好不容易中午可以吃個飯,手機又跳出某位學生的訊息。身為教師與導師的您,是否也曾感受到這樣的疲憊?
在高壓與高情緒勞動的環境中工作,不僅消耗我們的體力,也容易讓心理出現「能量透支」的警訊。當壓力長期累積,無法紓解時,就可能出現情緒耗竭、無力感、甚至對助人工作失去熱情。
在照顧學生之前,先照顧自己,是能夠「長期發光」的關鍵。
二、自我照顧不是奢侈,而是持續助人的基礎
許多導師會說:「我沒時間休息」、「學生的狀況很急,我怎麼可以不理他們?」
教育路上,我們總想給學生最好、最快的陪伴。但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只會讓我們在日後「一次爆炸」——包括健康亮紅燈、情緒突然失控、或開始對學生漠不關心。
自我照顧並不是「自私」或「不敬業」,而是一種有智慧的自我經營。它不是要我們逃避責任,而是幫助我們調節能量,讓「助人」這條路可以走得更長、也更穩。
三、三個層次的自我照顧練習
以下分享三個層次的自我照顧方式,讓您在忙碌中,找到喘息與修復的可能。
1. 身體面向(Daily Physical Care):身體是我們最誠實的夥伴。當它發出疲累的訊號,我們不應視而不見。
固定睡眠時段與睡前儀式
設法讓自己在固定時間上床睡覺,哪怕只有幾分鐘的睡前放鬆練習,也能讓睡眠品質提高。可以使用深呼吸、冥想APP或靜心音樂幫助身體降頻。
水分與飲食補給
長時間講課、會議或諮詢,常讓人忽略喝水與進食。準備一個提醒喝水的瓶子,或將營養補給安排進每日行程,就像安排一門課一樣重要。
空堂微運動/自然接觸
利用空堂散步、伸展、到戶外走走或曬個太陽,讓身體從長時間靜止與室內壓力中抽離出來。您不需要每天運動一小時,一次五分鐘的伸展,也是一種照顧。
2. 情緒面向(Emotional Hygiene):您也需要被看見與理解,不只是提供支持的人。
辨識與接納情緒
我們習慣詢問學生:「你最近還好嗎?」卻很少問自己:「我今天心情怎麼樣?」
當您發現自己容易煩躁、容易被學生話語觸怒,也許是情緒電池快沒電的提醒。
您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有點煩,不是我不好,是我需要休息。」
劃出「不工作時段」
每天劃出一小段「不處理學生、不看學校信件」的時間,告訴自己:這段時間我可以只是我自己。
就像關掉教室的燈,也要學會關掉心裡那盞「顧學生」的燈。
尋找情緒支持夥伴
您不必一個人撐住所有難題。找一位能傾訴、能吐槽、甚至只是能「一起沉默」的同事或朋友,讓您知道「您不是一個人」。
3. 心靈面向(Mental & Spiritual Recharge):心靈的飢餓,比身體的疲累更難被看見。
每週和自己相處一段時間
安排一段「只為自己」的時光:閱讀、寫日記、靜坐冥想、手作、聽音樂……只要能讓你回到內在寧靜,那就是最好的滋養。
小確幸儀式
每天一杯喜歡的飲品、一段散步、一首歌、一段笑話……小小的快樂,是持續發電的電池。
畫出心理界線:您不能也不必解決學生的所有問題
導師不是萬能。學生的人生有時需要他們自己學會承擔與選擇。您可以陪伴、引導、提供資源,但也要相信:「您已經做得很好了。」
四、自我照顧,不只是讓您撐下去,而是活出有韌性的自己
導師們的付出常常無聲,卻深深影響學生的人生。
然而,「照顧自己」不該排在最後,而應該是陪伴他人的起點。
當您願意給自己一杯水、一段喘息、一個擁抱,也許您會發現:
我們不必完美,但可以在疲憊中,選擇溫柔地支持自己,並讓那份溫柔,繼續傳遞給學生。
參考資料:
1.https://counsel.site.nthu.edu.tw/p/406-1250-226801,r9374.php
一、慢下來,不是因為有空,而是因為需要
「最近真的好忙。」
「有空我再想想怎麼照顧自己。」
「等下個月活動過了,我就能喘口氣了。」
這些話,對每一位導師來說都不陌生。教學、行政、輔導、聯絡家長……每天待辦事項像水龍頭般流不停,忙碌成了常態,我們的心也在這樣的節奏中變得緊繃、慣性加速。
但您是否曾注意到:越是忙的時候,越容易忘記自己?
當心的速度與生活的速度同步飆高時,我們就像高速行駛的列車,即使錯過風景也無暇回頭。疲累、煩躁、麻木感悄悄襲來,卻被我們視為「撐一下就過了」的常態。
而「慢」,不是閒,也不是退,而是一種在風暴中仍願意為自己撐傘的練習。
二、為什麼我們會變得越來越「快」?
在教育現場,導師的工作往往不只是一份職務,而是一種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我們總是需要「立刻處理」、「馬上回應」、「持續關心」,否則就覺得「沒有做好」。
這種文化讓我們內化了一種錯覺:「效率才是專業,停下來是懶惰。」
但事實上,心理學研究顯示:長期處於高壓、快節奏的環境,會使人產生「慢不下來」的慣性焦慮,也就是身體已經放鬆,心卻仍在轉速過快的狀態中,導致:
無法靜下心來思考
情緒反應變得激烈
做事總覺得趕、煩、累
難以從助人關係中感受到成就與意義
這正是許多導師在學期中後段常感「倦怠」的根源之一。
三、慢,是一種「刻意練習」
慢,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有意識地放慢心的節奏。
這就像肌肉訓練一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而是透過日常的微小選擇,慢慢累積出一種「不被快吞沒的心理韌性」。
以下是幾種實用的「慢心練習法」,您可以每天選擇其中一項,作為生活中的刻意練習。
慢心練習一:一口茶的停頓
在辦公室泡一杯茶或咖啡時,不急著繼續處理信件。
花三分鐘,只做一件事:喝茶。
感覺溫度、香氣,讓心慢慢跟上這段小確幸的節奏。
練習語句:「現在,只有我和這杯茶。這三分鐘,世界不急。」
慢心練習二:空白行事曆的勇氣
刻意在每週行事曆中劃出一段沒有安排的時間,哪怕只有30分鐘。
這段時間,不工作、不接學生、不處理行政,就只是「留白」。
您可以散步、發呆、聽音樂,也可以什麼都不做。
這不只是休息,更是一種心理節奏的調頻。
練習語句:「我值得擁有空白,它讓我有空氣可以呼吸。」
慢心練習三:覺察語速與語氣
在與學生對話或上課時,有意識地放慢語速與呼吸。
慢一點說話,慢一點回應,可以創造更多空間來觀察、同理,也讓自己更穩定。
尤其在處理學生情緒時,慢語氣=穩定的力量,也會反饋讓自己更沉著。
練習語句:「我可以慢慢說,不急著給答案。」
慢心練習四:書寫日記,一天一段話
每天花5分鐘寫下「今天我最想記住的事」。
不是要寫長篇文章,而是一種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重整。
書寫是一種慢的行動,也是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幫助您把混亂的情緒整理出來。
練習語句:「今天,我選擇記住這一刻,而不是只是度過它。」
四、我這麼忙,這些方法真的有用嗎?
也許您會問:「我時間已經被壓得很緊,這些練習真的能幫上什麼?」
我們想說的是:不是要您多做一件事,而是學會在做中「轉換心的方式」。
慢,不是效率的敵人,而是焦慮的解藥。
當您願意讓心慢下來,您會更能看清學生的需要、自己的狀態,也更容易重新感受到助人的意義。
五、練習慢,不是為了更快,而是為了更穩、更深、更有感
導師的工作裡充滿責任與牽掛。 但也記得:您也需要被照顧,那個人就是您自己。慢,不代表您不夠努力,而是您開始練習有意識地活著。
這份練習,將會成為您給自己、也給學生最溫柔的示範:
忙碌中,也能有片刻安靜;
緊湊中,也能擁有深呼吸;
快的世界裡,也能選擇慢慢走,走得更遠。
參考資料:
1.https://www.gvm.com.tw/article/73165
2.https://vocus.cc/article/67986a78fd897800019f2a5c
陪伴學生探索人際連結、發掘潛能的同時,也別忘了回過頭來照顧自己。無論是看見數位原生世代的人際困境、透過MBTI釐清個別差異,或練習慢下來的自我修復,都在建立一種更深的理解與連結。教育不是一場獨行的旅程,願在助人之路上,也學會溫柔地照顧自己,走得更遠、更有力量,才能穩穩地陪伴每一段成長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