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科大 學生輔導中心
協助導師透過導師輔導知能工作坊及本手冊自我照顧並提升與學生互動的輔導能力。
★創傷知情的起源:
在1985年,Felitti醫師為了協助減重的病人,打算要詢問:「你出生的時候有多重?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多重?上高中時有多重?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是幾歲?」等問題,但他口誤,問了:「你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時候多重?」,病人回應他:「18公斤」、「我那時四歲,和我的父親」。
於是Felitti醫師開始詢問其他病人是否也有類似的童年經驗,進而開始做更大量的研究,在問卷中詢問十種童年逆境,如:肢體虐待、性虐待、情緒虐待、疏忽、家暴、酒癮等等,並於1998年發表研究結果,就是我們見到的現在著名的ACE研究的前身。
★ 「創傷知情」 就是知道創傷是什麼,會理解與辨識創傷,會利用創傷知識回應,看待創傷對行為影響的新觀點:「不是你有甚麼毛病/問題,而是你遭遇了什麼事情?」
創傷知情照護與方法:
理解創傷:理解創傷對個人帶來的廣泛影響,及創傷復原的多種潛在途徑與歷程。
辨認創傷:從創傷展現的形式辨認出創傷。
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透過制定政策、程序、實踐方法以回應。
避免再度受創:積極抵抗任何造成再度創傷化的作為。
資料來源:2022.10.12「孺子不可教也?」導師如何運用創傷知情將朽木變回良材-許瑛玿副教授演講內容
回應創傷的其中三個概念是:「自我照顧」、「身心調節」和「情緒連結」。
自我照顧:
導師在歷經長期的工作付出之後,累積了許多與學生、工作或生活中的壓力與身心反應。這些身心經驗需要被善待,才有可能協助我們自己更健康、平衡的在教育工作的路上持續下去。導師可以從覺察自己開始,平和的接納這些替代性創傷狀態的存在。《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提供了12種支持與照顧自己的方式:「慈悲、恆毅力、冷靜、勇氣、正念、感恩、動機、願望、學習、自信、親密感、慷慨。」作者瑞克.韓森(Rick Hanson)說:「這條路從慈悲出發──最初是為了你自己,因為認識到自己的深層需求,覺得想要為這些需求做些什麼,而這是必要的第一步。這條道路以慷慨為終結,因為你讓自己內在變得更加富足安適的同時,也會讓你愈來愈有能力為他人付出。」
身心調節:
當我們面對的是身心受傷的學生,對於這些受到創傷經驗影響的學生而言,他們的整體的狀態並非總是處於能善用「認知」功能可以思考並與人「社會連結」的時刻。有時會出現退縮、逃避或是僵化的反應,當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導師可以參考以下三個步驟:
●調節(Regulate):先協助學生調節生理與情緒。
●同理(Relate):與學生建立關係連結。
●理性協助(Reason):在前兩個階段完成後,這時候進行說理與鼓勵思考才有作用。
身心調節有許多方式,對每個人合適的身心資源也不盡相同,如: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以及身體律動、人際連結...等等,有時也要考慮外在條件的限制。如果能夠從學校建立安全與舒服的空間開始,是身心調節工作基礎且重要的一步。
儘管我們希望調節學生的創傷影響,也要留意某些舉措可能會造成學生的過度壓力,而啟動他們的壓力反應系統,例如:過高標準的學業或競賽目標、負荷過重的親職化生活、家庭或學校長期不佳的人際關係、操之過急的創傷修復期待、代價過高的成癮行為…等等,我們需要在創傷知情的這條路上時時為自己和學生設定合理的目標。
創傷是一種失落事件,這些失落可能來自已經遭遇的錯待,或是未曾發生的善待,這種失落的痛苦,需要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哀悼,也需要有可靠與願意支持的人在過程中見證與陪伴。這或許沒有短期可見的終點,但我們希望這個旅程不是為了快速抵達某個目標,而是在過程與自己連結,與可靠的人相互連結,更自在的感受並享受人生。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多充實和感受有關的字彙,才能夠清楚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
情緒連結:感受背後的需要,辨識自己的感受後面所隱含的需要,越能將自身的感受與需要連結,其他人就越可能對我們做出善意的回應。
用創傷知情的概念,情緒與行為都是為了生下去,獲得安全感的方式。然而當碰到創傷/困境時,會產生許多情緒,然後習慣處理情緒的方法可能是逃避、迴避、壓抑等等,這些很可能是過去為了保護自己而發展出來的生存策略與防衛機制,這些方法很重要,在某些時候也很必要,但這的確同時阻隔了我們自己情緒的流動,以及與他人的連結。感受情緒需要許多勇氣,這樣感受情緒的旅程並不容易,在尚未習慣的階段,我們會歷經焦慮、不安,甚至慌張不知所措。我們需要提醒自己很安全,不管出現什麼情緒,我們都有辦法應對,相信所有的感受終會過去,並且安撫自己或是想像有一個慈愛的人告訴你:「沒問題的,你一定能順利度過這個關卡。我會一直支持你。」生命的復原力來自這些真實的感受,來自我們相信這些努力與對自己的祝福,終有帶來撥雲見日的一天。
資料來源:《看不見的傷─花蓮縣創傷知情適性輔導友善校園研習資料手冊》(2022),花蓮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適性輔導組。
大集繪Draw All You Can
是由美籍藝術家Hiep Cao Nguyen所創立的一種互動藝術。
透過繪畫出一幅幅充滿現代感的黑白畫作,突破思想限制,連結不同想法,創作無限可能。
大集繪Draw All You Can的特色
著重於繪畫
運用「大集繪牌卡」的圖案創作
成品比較具象和具意義,可以運用於個人敘事
只要有簡易的空間及材料就可以進行創作
參與大集繪Draw All You Can後,老師的回饋:
很有趣,獲益良多
療癒舒壓殺時間,而且能跟同事老師一起合作溝通很棒!
集體舒壓
團隊合作
學習如何共同做決定
利用繪畫放鬆心情,輕鬆的方式完成團隊合作。
集眾人不同努力,有更不同的視野和未來
大家一起完成的過程、團隊合作的創作體驗很棒
人際關係&團隊精神&自我發揮
合作與分享
蠻有成就感的
集體創作,合作力量大
集體創作真不一樣
如何與不熟悉的人交流
資料來源:111.11.09「繪出班級凝聚力」大集繪在班級經營的應用-周詠詩社工師上課講義及導師回饋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第六組
第七組
第八組
第九組
第十組
第十一組
第十二組
第十三組
第十四組
第十五組
第十六組
第十七組
第十八組
第十九組
第二十組
第二十一組
第二十二組
作品展示
作品展示
跟蹤騷擾防制法
「跟蹤騷擾防制法」於110年11月1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
係為保護個人身心安全、行動自由、生活私密領域及資訊隱私,免於受到跟蹤騷擾行為侵擾,維護個人人格尊嚴而制定,將反覆或持續為違反其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使特定人心生畏怖,足以影響其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的8類行為犯罪化。警察機關受理案件後,應即開始調查、製作書面紀錄,經調查行為人有犯罪嫌疑,應予以書面告誡。書面告誡後2年內再為跟蹤騷擾行為,被害人、檢察官、警察機關得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罰則方面,明定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0萬元以下罰金。攜帶凶器或其他危險物品犯罪者,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50萬元以下罰金。違反法院依本法核發保護令者,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30萬元以下罰金。另對持凶器、危險物品實行跟蹤騷擾行為,或犯違反保護令之罪,經法官訊問後認其嫌疑重大,有事實足認為有反覆實行之虞而有羈押必要者,得為預防性羈押。
《跟蹤騷擾防制法》將跟蹤騷擾行為分成八種樣態:監視觀察、尾隨接近、歧視貶抑、通訊騷擾、不當追求、寄送物品、妨礙名譽、冒用個資。
如果基於性或性別有關的意圖,針對特定對象,違反其意願,反覆、持續做出上述的行為之一,造成當事人心生畏怖、影響生活,就會構成跟蹤騷擾的行為哦!
若遇到跟蹤騷擾的行為,請直接報警!警察機關受理案件後,會啟動刑案調查,並對行為人核發書面告誡。而如果行為人兩年內又再有跟蹤騷擾行為,被害人可以自己或透過警察機關向法院聲請保護令。
立法理由提到,不管是反覆、持續做出八種行為樣態之一,或者是做出上述數種不同的行為,例如遭到跟蹤,又收到訊息騷擾,導致生活不安,就適用《跟蹤騷擾防制法》。
根據跟蹤騷擾防制法第3條第2項,對特定人之配偶、直系血親、同居親屬或與特定人社會生活關係密切之人,只要違反意願,反覆、持續做出法條列舉的行為之一,影響到日常生活,即便行為和性、性別無關,也算是跟蹤騷擾行為哦!
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依第18條規定,可處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十萬元以下罰金。
如果實行跟蹤騷擾行為者,還攜帶凶器或危險物品,依第18條規定,可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實行跟蹤騷擾者,如果又違反保護令,可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報案後,不論書面告誡有沒有核發,如果對於結果不服,可以在收到書面告誡的通知後十日內,向原本報案的警察機關,或者向其上級的警察機關來表示異議。
資料來源:立法院全球資訊網、勵馨基金會
監視觀察:監視、觀察、跟蹤或知悉特定人行蹤。
尾隨接近:以盯梢、守候、尾隨或其他類似方式接近特定人之住所、居所、學校、工作場所、經常出入或活動之場所。
歧視貶抑:對特定人為警告、威脅、嘲弄、辱罵、歧視、仇恨、貶抑或其他相類之言語或動作。
通訊騷擾:以電話、傳真、電子通訊、網際網路或其他設備,對特定人進行干擾。
不當追求:對特定人要求約會、聯絡或為其他追求行為。
寄送物品:對特定人寄送、留置、展示或播送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
妨害名譽:向特定人告知或出示有害其名譽之訊息或物品。
冒用個資:濫用特定人資料或未經其同意,訂購貨品或服務。
資料來源:全國法規資料庫
校園中如何實施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工作?舉康乃爾大學推動的心理健康架構(Mental Health Framework)為例,在執行層面規劃有以下要點:
(1) 促進健康的教育環境:校內各級委員會(包括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對心理健康策略的執行、管理與監督。
(2) 增進生活技巧、社會連結與復原力:透過復原力、正念冥想、酒精正確使用概念…等主題的計畫與倡議,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校園和社區提供一個友善和包容的環境,歡迎學生組織共同來參與社區事務及生活學習;讓新生接觸有關大學時期過渡、適應與挑戰的故事,培養其接納與面對挑戰的心態。
(3) 增加學生求助行為:透過媒體(海報、廣告、資源卡和網頁…等)傳播關懷的概念與技巧,以及可協助的資源;培養同儕與家長具備關懷與協助的技能。
(4) 主動辨識學生照護需求:守門人與旁觀者(bystander)的培訓;設立危機36小組定期討論高風險學生,以利關懷介入;行政長官與相關人員協調策略,並分享支持學生的最佳實踐方法;對曾經受害、受威脅或暴力事件者提供保密援助。
(5) 提供心理及醫療衛生服務:跨科別的工作人員,包括初級保健團隊中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專業人員…等共同合作以照顧學生的身心健康,必要時早期介入,並進一步轉介校外醫療資源。
(6) 落實危機管理的跨領域服務:整合熱線、警察、危機管理人員、社區支持團隊及醫療中心,以確保跨領域危機管理工作能落實。
(7) 限制自殺方法:管理實驗室化學品和設備以保證安全;對校區內的橋梁與高樓進行管制等措施以降低自殺風險;在校園內限制槍枝。
資料來源:教育部校園心理精神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壓縮版).pdf
校園高風險學生處遇歷程
校園高風險學生處遇歷程:當青少年在實體或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自殺威脅或直接行動,身邊的人該如何辨識其危機程度,並給予適當的協助?如何掌握辨識-監測-資源連結之流程給予不同程度的高風險青少年,以下概念可供參考:(註:本參考非實證研究結果,僅反映校園實務應注意的風險樣貌,以利校園相關人員早期處理)
(1) 學生本身沒有精神疾病診斷或自傷/自殺行為,但有憂鬱症狀:相對低風險。
當發現學生近期心情不佳,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主動給予關懷及評估,了解其情緒狀態、壓力源、或任何心理困擾,表達想協助他的意願,與他聊聊、傳遞情緒支持的能量。同時,可以定期使用心情溫度計評估、關心學生的狀態,觀察他的困擾程度是否有隨著時間變化。增加學生的自覺也是重要的,培養學生了解自己的心情訊號,鼓勵其在需要時,主動與同儕或老師討論、求助。
(2) 學生本身沒有過精神疾病診斷但有憂鬱症狀或自傷/自殺行為:中高風險。
若學生出現憂鬱/自傷的行為,其危險程度隨之升高。此時除了上一層級應進行的主動關懷、情緒支持、心情溫度評估以及增加自覺,更要強化其人際連結,包括同儕、老師和家長都能成為守門人,攜手合作來守護他。另一方面,校方也應視其狀況,協助轉介精神醫療或相關資源,以針對問題進行有效處理,而後更需要持續對此學生進行追蹤關懷。
(3) 學生本身有精神疾病診斷、有住院史、或有憂鬱症狀/自傷/自殺行為:最高風險。
當自傷行為者本身曾有過精神科的診斷及住院經驗,此為最高風險。主動關懷、情緒支持、心情溫度評估、人際連結仍是關懷重點,在此階段有鑑於學生的危險性較高,校園遵循制度提供校內外專業資源是必要的,此時需仰賴校內師生及家庭共同持續與學生保持溝通及信任關係、提供保護與關懷,發揮人人都是守門人的精神防範自殺行為再發生。
資料來源:教育部校園心理精神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壓縮版).pdf
民國 108 年頒布了自殺防治法,法規內容賦予自殺防治守門人重要的角色,守門人依法定義為:具備自殺防治觀念,能識別自殺風險,並提供協助或轉介等作為,以防範他人發生自殺行為之人。自民國 95 年設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以來,政府也積極推動「珍愛生命守門人」概念,在許多校園、公司、機構單位、社區等場域辦理相關講座和課程,期使社會大眾建立關懷態度、習得助人知能,有效守護周遭親友或同儕的心理健康。
根據學者的研究與建議,守門人的訓練重點和目標是培養知識(knowledge)、信心(confidence)、態度(attitudes)和技能(skills)/行為(behavior),以識別有風險的人、評估危險程度、管理情況並且在必要時進行轉介(Torok et al., 2019; Gould et al., 2001)。而在 Morton 等人(2021)的研究中也強調,守門人訓練的目標並不是讓一般大眾成為專家、有能力預測自殺企圖,而是學習技巧去辨識出正陷在困境並可能有自殺風險者,然後能尋求適當的措施或轉介,以利資源能有效介入,提供當事人保護作用。因此,守門人的訓練內容應至少涵蓋知識、態度與行為三大面向,在知識面上理解自殺的警訊、自殺成因、迷思、警訊、危險因子/保護因子等概念;在態度面上學習同理關懷與倫理原則,並能克服自殺迷思;在行為實踐上則具備溝通技能及助人動機,學習使用簡短的評估方式(如心情溫度計)進行關懷與了解,並且以守門人一問二應三轉介技巧適時關心身邊高危險群之能力。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對於「珍愛生命守門人--1 問 2 應 3 轉介」教育訓練步驟,有以下內容之說明:
1 問:主動關懷、積極聆聽
自殺行為是從「想法」到「行動」的漸進過程。在自殺行為出現之前,當事人會透露某一形式的線索或警訊,可能以口語或行為的方式表現,也可由其所處狀態判斷。因此,當發現有自殺風險時,請認真嚴肅地看待警訊,並主動運用心情溫度計評估情緒困擾程度,用心傾聽所遭遇的困境,一旦確認他具有自殺意圖,立即深入了解自殺危險度高低。要詢問一個人的自殺意念並不容易,循序漸進的討論主題是有幫助的,一感到懷疑便立即詢問,要了解「這可能是唯一一次幫助的機會」。
2 應:適當回應、支持陪伴
當人們說「對生活厭倦」、「沒有活下去的意義」時,這些說法常常會被聽的人否決,或甚至告訴他們其他更悲慘的例子。事實上,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有效地聆聽他們的想法。因為伸出援手或傾聽本身就能減少自殺者的絕望感。詢問確定他有自殺意圖後,守門人的任務即轉為適當回應與提供陪伴,同時,在回應的過程中,亦可評估當事人是否需要進一步轉介或其他醫療協助。
3 轉介:資源轉介、持續關懷
面對你想幫助的人,當他的問題已經超過你能處理的程度與範圍時,就是你幫他找出適當的資源、進行資源連結的時候,就如同當我們的家人有生理疾病時(如心臟病),我們立即的反應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而非自己試圖治療。因此,好的守門人不只被動地阻止自殺,也會主動積極地協助轉介處理。且轉介後需持續地關懷個案,並再次評估個案的自殺風險,直至結案為止。
(資料整理自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認識 1 問 2 應 3 轉介的技巧https://www.tsos.org.tw/web/page/gatekeeper3)
資料來源:教育部校園心理精神健康促進與自殺防治手冊(壓縮版).pdf
學輔中心:(02)26585801轉2231、2235、2236
校安值勤室:0937-675-867
生命線:1995
張老師:1980
衛服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