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是什麼?壓力一定都是不好的嗎? 面對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壓力,該如何做才能降低壓力對身心的影響?
壓力可以是個人內在或外在環境的刺激,也可以是接受刺激後無法解決時的反應,或者是一段心理調適的過程。總結來說,壓力可以視為「刺激」、「反應」、「過程」三個面向的綜合體。其實壓力並非全都是壞事,若壓力程度較低,也許能激發潛能甚至表現得更好,對身體的危害也較小;反之,若壓力長久無法解決或釋放,超過抗壓的臨界點時,不但會增加體內系統的耗損,更可能影響身體的修復與防禦能力。
本文摘自:iHealth〈壓力可能引發6種疾病?教你釋放壓力6大招〉
放鬆 ≠ 壓力管理
我們需要適量的壓力,但又不能讓太多壓力傷害自己,該如何取得平衡呢?答案是學會「管理」。腦神經學家 、同時也是專攻壓力與創傷症候群心理治療的醫學專家 Douglas Kong 指出: 在壓力管理中,最需要的不是「放鬆」,而是透過調整認知思維,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來控制壓力的份量 。目標不僅是減輕壓力,還要在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無論是工作、家庭等領域),他認為以下幾項提示能真正幫助人們翻轉高壓生活:
1. 真的不堪重負時,一定要暫停
在壓力過重的時刻,你必須停止你正在執行的任務,專注於你的情緒和身體狀態。 當人們主動終止任務,而不是被任務追著跑,就會有拿回掌控權的感受 。想法枯竭時,記得深呼吸、放慢速度,用第三者的旁觀角度審視你正在做什麼、仔細回顧每一個步驟,你可能很快就會產生新的見解。
2. 積極自我喊話
心理學支持正面自我對話的功效,因為 語言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暗示」,人們會相信自己說出來的話,並朝著言語描繪出的形象邁進。處在壓力之中時,試著對自己這樣喊話:
「雖然情況很困難,但總會找到辦法。」
「以前也發生過這種狀況,最後都順利解決了。」
「人們信賴我,才託付我這些任務。」
「我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別人也願意幫助我。」
3. 花點時間社交
那些你關心和關心你的人是一種很好的壓力紓解劑,即便對於內向的人,和親近的家人或伴侶聯繫也是絕佳的充電方法。簡短聊個幾句、一起說說笑話、做些有趣的事情;遇到困難時互相表達支持…… 獲得人際與社會支持讓我們感覺不孤獨,能降低人們受環境控制、失去自主權的感受 。
4. 欣賞小事物
即使只是一點小空檔也好,讓自己從任務中抽離,把注意力放在環境中的其他事物:桌上別緻的擺設品、記事本角落的語錄、咖啡杯上的花紋 …… 從心理學來看,「觀察」是一種積極正念的練習 ,不僅能提升認知敏銳度,還有助重置身體和心理基調。
5. 找到適合自己的休息頻率
放鬆依然是必備的,不同的人可以容忍不同程度的密集工作,你必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頻率。不必因暫停工作而感到內疚, 適度休息會中斷壓力循環、恢復對精神和身體狀態的控制 ,確保你再次回到崗位時效率提升、充滿創造性。
一、什麼是數位/網路性別暴力
數位/網路性別暴力是指「透過網路或數位方式,基於性別之暴力行為。即針對性別而施加他人之暴力或不成比例地影響他人,包括身體、心理或性之傷害、痛苦、施加威脅、壓制和剝奪其他行動自由等。」
二、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類型及內涵
1.網路跟蹤:
(1)對於他人反覆實施跟蹤騷擾行為,致令他人感到不安或畏懼,如:傳送攻擊或恐嚇性電子郵件或訊息;對於他人網路留言, 發表攻擊性言論等。
(2)跟蹤或監視他人活動,如:透過手機 GPS定位或電腦、網路使用紀錄等方法為之。
(3)監視或蒐集他人網路活動或資訊,進而違反他人意願與之接觸等。
2.惡意或未經同意散布與性/性別有關個人私密資料:惡意或未經同意而散布與性或性別有關之文字、聲音、圖畫、照片或影像
等個人私密資料。
3.網路性騷擾:
(1)未經同意逕將猥褻文字、聲音、圖畫、照片或影像等資料傳送他人,如:傳送具露骨性意味 之電子郵件或簡訊;於社群網站
或網路聊天室發表不適宜或具侵略性挑逗言論等。
(2)對於他人實施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或性騷擾防治法所定性騷擾行為。
4.基於性別貶抑或仇恨之言論或行為:
(1)對他人之性別、性傾向或性別認同等,發表貶抑、侮辱、攻擊或威脅等仇恨言論。
(2)基於性別,對於他人之行為或遭遇,進行貶抑或訕笑,如:穿著性感、婚前性行為或遭 受性騷擾等。
(3)鼓吹性別暴力。
5.性勒索:以揭露他人性私密資料(文字、聲音、圖 畫、照片或影像等)為手段,勒索、恐嚇或脅迫他人。
6.人肉搜索:透過網路搜索取得與散布未經他人同意揭露之文字、聲音、圖畫、照片或影像等私密資料。
7.基於性別偏見所為之強暴與死亡威脅:基於性別偏見,以強制性交或加害生命之事恐嚇他人,使他人心生畏懼者。
8.招募引誘:係指運用網路或數位方式遂行人口販運,如:佯稱提供工作機會,或使用盜用之圖片、內容製作虛假廣告,引誘他人賣淫;抑或從事人口販運者,利用網路聊天室等傳遞人口販運訊息或進行廣告等。
9.非法侵入或竊取他人資料:非法侵入他人電腦或相關設備,以觀覽、取得、刪除或變更他人個人資料等,如:侵入網路攝影機取得他人影像資料等。
10.偽造或冒用身分:偽造或冒用身分,以取得他人個人資料、侮辱或接觸他人、損害他人名譽或信用、 遂行恐嚇或威脅,或據以製作身分證件供詐欺之用等。
本文摘自: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網頁
修正後的數位性別暴力犯罪防治四法在2023年2月開始實施,加重加害人之罪責、強化對受害者的保障等。
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
五不
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
四要
防治數位/網路性別暴力的
協助資源
什麼是情緒勒索? 要怎麼做才能避免陷入關係中的情勒迴圈?
一、什麼是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是一種利用恐懼、義務和罪惡感在關係中控制他人的行為,為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在 1997 年首度提出的概念。當情緒勒索者使用上述手段控制他人,被勒索者便如同身陷迷霧般,無法看清自我價值與現實處境,因此產生自我懷疑,最後妥協接受勒索者的要求。情緒勒索通常發生在較為親密的人際關係中,例如父母對子女,或是兄弟姐妹、朋友或情侶之間等。事實上,會做出情緒勒索的控制行為,其實源自於合理的慾望,像是渴望被愛、被需要、安全感、價值感,或是希望受到他人的欣賞等。以上這些需求都很正常,但問題就在於,情緒勒索者在追求這些慾望時,忽視了他人的需求與感受。
二、情緒勒索的類型
情緒勒索是一種操縱策略,勒索者利用被勒索者的情緒來控制或說服他們。在親密關係中,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情緒勒索者,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情緒勒索者常採用的方式包括:提出要求、施壓、使用直接或間接的威脅。這些行為可能很隱晦、不易察覺,比如情感控制或表現出失望的情緒,甚至是一些輕微的身體語言等,都可以達到操縱的目的。
四種主要的情緒勒索類型:
1. 懲罰者 (Punishers):這類情緒勒索者透過直接或間接的威脅對方,以達成他們的目標。如果你拒絕他們,他們會誇大你對他們造成的負面影響,例如,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懲罰你。
2. 自虐者 (Self-Punishers):透過威脅傷害自己,達到操縱他人的目的。例如:威脅要自殺或做出其他自我傷害行為,使被勒索者覺得必須聽從他們的要求,例如,如果你不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傷害我自己。
3. 受苦者 (Sufferers):利用痛苦和困難來操縱他人。勒索者會展現痛苦與不快樂,明示或暗示他人必須幫助他們。如果你不提供幫助,會讓他們繼續受苦,那就是你的錯,例如,我的痛苦你有責任,所以你要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4. 引誘者 (Tantalizers):與上述類型不同,這種情緒勒索者會承諾獎勵,只要受害者按照他們的要求行事,例如,你想要錢(愛情、升遷……)嗎? 那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換句話說,如果前面三種類型如果是「棒子」,那麼引誘者的手段就是給出「胡蘿蔔」。然而,即使被勒索者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引誘者很少會實現原本承諾的獎勵。
一、了解情緒勒索的階段
理解、識別情緒勒索的樣貌,以及明白如何應對情緒勒索,可以避免我們成為情緒操控的受害者。蘇珊‧佛沃與唐娜‧費瑟在〈情緒勒索:遇到利用恐懼、責任與罪惡感控制你的人,該怎麼辦?〉一書中指出,情緒勒索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1. 需求 (Demand):這是情緒勒索最一開始的地方。情緒勒索者向受害者提出需求。
2. 抵抗 (Resistance):被勒索者可能會對這個要求感到不舒服,嘗試拒絕或對抗它。
3. 壓力增加 (Pressure Increase):情緒勒索者開始增加壓力,進一步強調他們的需求,因此對被勒索者造成更多的負面情緒。
4. 威脅 (Threats):如果壓力增加,仍未能達成情緒勒索者的需求,壓力將轉向明確的威脅,而這個威脅可能是對受害者的,也有可能是對勒索者自己的。
5. 遵從 (Compliance):為了避免情緒勒索者所表述的負面結果,被勒索者通常會屈服。
6. 重複 (Repetition):一旦受害者屈服了,這種行為就可能變成一種模式,不斷重複情緒勒索的循環。
以上提供的六階段框架,能夠幫助我們覺察情緒勒索的樣貌。但是要記得,並不是每個情緒勒索的個案,都會按照上述的順序發生。如果你發現自己正在經歷這種情況,請務必建立好自己可以忍受的界線,明確設定可以接受的界線和不能容忍的行為,並且尋求必要的幫助。
二、了解常見的情緒勒索方式
情緒勒索是一種在親密關係中常見的操控策略,某人透過利用另一人的情緒來控制對方。手法方面,可能包括直接或間接的威脅,甚至利用對方的秘密和弱點,引發他們內疚、憤怒或恐懼的感受,最終迫使他們屈從於操控者的要求。我們必須對情緒勒索行為有所覺察,否則會對心理健康造成長期的負面影響。因此,學會如何識別情緒勒索,以及如何應對情緒勒索,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情緒勒索的處理方式
面對父母的情緒勒的因應方式
如果你的父母會對你進行情緒勒索,請參考以下幾個步驟,以協助你策劃應對方案。
1. 辨識父母的情緒勒索模式:需要先明白父母通常使用哪些情緒勒索策略。他們可能會提出極度苛刻的需求,並利用你的恐懼來達成他們的目的,或是透過疏遠、冷淡的情感操縱行為來懲罰你。了解他們的策略,有助於你預測並對抗這些情緒勒索。
2. 預想可能的情境:根據你對父母行為模式的理解,試著想像可能出現的情境。例如,他們可能會在某個特定的時間(如:節日或家庭聚會)或場合(如:討論敏感的話題)時進行情緒勒索。
3. 準備適當的回應:對於每一種可能的情境,你可以提前準備一些可能的回應。這些回應能夠讓你維持自己的立場,而不會讓你受到情緒勒索的影響。例如,如果你的父母威脅要疏遠你,你可能可以回答:「我很遺憾你選擇這麼做,但我不能因為你的威脅,而放棄我自己的需求。」
4. 練習反應:在真實情境出現前,嘗試和一個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專業人士,一起練習你的反應。他們可以扮演你的父母,並做出一些可能的情緒勒索行為,然後你可以實踐已經準備好的反應。
以上的思考應對過程可能會需要一點時間和練習。做好這些準備動作,能讓你在情緒勒索的情境中,擁有自己的力量,而不是讓自己受到父母的操控。
面對情侶間的情緒勒索的處理方式
如果情緒勒索你的對象是你的伴侶,請參考以下幾個步驟,以應對情侶間的情緒勒索。
1. 增強自我意識:試著去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感受。當你感到被操縱、驚恐、有罪惡感或被責備時,可能是你正陷在情緒勒索的迷霧中。了解自己的感受,有助於你釐清是否正在被情緒勒索。
2. 建立個人界線:明確設定你接受和不接受的行為。你需要讓情緒勒索者明白,你不再對他的威脅和操縱行為做出讓步。你需要用行動來證明你的界線,例如,如果他們持續進行情緒勒索,你可能需要暫時中斷與他們的聯繫。
3. 練習說 「不」:請向情緒勒索者練習說 「不」,即使這可能引發對方的不滿或痛苦,你仍需要堅持自己的權利。
4. 拒絕為情緒勒索者的感受和行為負責:情緒勒索者可能會威脅自我傷害,以達到操縱的目的。你必須明白,你無法控制他們的感受和行為,也不應該為他們的行為負責。如果他們威脅要自殺,你應該通報專業人員來幫助他們,而不是自己背負這種壓力。
5.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情緒勒索導致你感到過度的壓力或焦慮,請尋求心理專業的協助。
6. 建立支援系統:向理解你、支持你的親朋好友分享經驗,建立支持系統。
我們要知道,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當中當一個人處於情緒勒索狀態時,他們的行為與要求就沒有道理可言。被勒索者要相信,他們不應該受到這種待遇,他們是有權利、有力量的。如此,才能阻止人際關係中的情緒勒索。
封面圖片來源︰聊心茶室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社群中心-家庭與生活-聊關係 〈情緒勒索該如何定義?情緒勒索意思與處理方式全解析〉
112-1「最佳應援」療癒小物圖文募集活動 優選作品
學輔中心:(02)26585801轉2231、2235、2236
校安值勤手機:0937-675-867
生命線:1995/張老師:1980
衛生署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