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頭洋聚落現今位於臺南市佳里區海澄里,與臺南市東山區吉貝耍聚落同屬於蕭壠社群。
西元1999年,北頭洋聚落在吉貝耍聚落的尪姨李仁記等人協助牽曲、主持儀式,順利復辦「阿立祖夜祭」祭儀,2009年10月被指定登錄為市定民俗無形文化資產,而每年於農曆3月29日阿立祖誕辰日舉辦夜祭。
※北頭洋聚落夜祭儀式大致為:獻豬→請神→點獻豬(過火清淨)→覆布禮→獻豬族親敬酒→擲筊請示→翻豬禮→牽曲。
※三向:族人拜阿立祖的特有儀式稱呼,祭品主要是「檳榔」、「米酒」和「粽子」,這些都是阿立祖愛吃的食物,但相傳阿立祖的牙齒並不好,必須把檳榔咬碎或以杵臼搗碎後才能祭拜,但現在已不見族人以此方式祭拜了。
※契子:北頭洋聚落族人居民認為體弱多病、歹養飼的孩子,給阿立祖做「契子」(類似於義子)後便會平安成長。
公廨
公廨是漢人對西拉雅族聚會公共空間的稱法,Siraya族語稱為kuva或kuwa,從它的歷史脈絡中來看,公廨具有議事、聚會、信仰及青年會所的多重功能,現在大多僅存信仰場所的社會意涵,族人也會稱它為「公界」或「太祖廟」。最初的原始建築形制是茅草為頂,左右後竹編牆壁,正面開敞無門。但隨著現代材料的多元,也選擇用更堅固的房屋建材取代,傳統的建築方式也較為少見。西拉雅族的公廨應該正本清源,部落共同信仰中心、家族或角頭信仰中心,單純祭拜西拉雅族祖靈地可稱為公廨;與漢人神明合祀的應該稱為「合壇太祖/阿立祖廟」;山林、田園裡低矮磚造小屋或以石頭拚成的所謂「三片壁仔」應該稱為「田頭太祖」。
祀壺
祀壺是Siraya信仰文化的表徵,形式、顏色不拘,因為這些容器不是「神體」,能裝水的瓶、矸、甕、壺等容器,都可當祀壺;阿立祖(太祖、阿立母)透過壺中的水來展現其神力,透過水及神職人員來做相關「向」儀式,樹立「祀壺」信仰核心。
各社群壺體上會插上澤蘭、甘蔗葉、菅葉、香蕉葉等不同的綠色植物,稱為「插青」,這些植物就被賦予了神力,成為法器,但新港社群的「祀壺」中普遍沒有插青。有些部落的壺體上會包裹上紅布,等同於民間神像身上的「官衣」,這樣的改變已經將壺體神體化了。
尪姨
尪姨是漢人對西拉雅族最高女性神職人員的稱法,西拉雅族自稱為「Inibs」,她是阿立祖/太祖/阿立母的代言人,也是西拉雅族祭儀文化中最重要的傳承者,透過儀式、咒語、肢體動作及法器的運用,扮演著人與超自然力量的溝通媒介,並且負責主持年度祭典,是西拉雅族信仰中最主要的靈魂人物。不過並非所有部落都有尪姨,例如「大內區頭社」的祭典,有時以公廨裡的靈媒「乩童」代為主持。
而Kabua sua(吉貝耍聚落)較為傳統,一直有女性神職人員Inibs(尪姨)系統,及男性神職人員Sikapan(向頭)系統。當女性神職人員出缺,則由男性神職人員暫代,並處理吉貝耍大大小小的祭儀。目前吉貝耍祭典由男性的神職人員「施加伴頭」(西拉雅語:Sikapau-tau)來暫代尪姨的職位,新尪姨仍在尋覓中。
牽曲
牽曲一詞是漢人對西拉雅族人祭典歌舞的稱法,西拉雅族與自稱為「O-roraw」。是西拉雅族傳統敬神歌舞,一種由婦女雙手交叉牽圍成圈,配合二進一退舞步邊唱邊跳的儀式歌謠,象徵感念太祖/阿立祖/阿立母的庇護,是西拉雅族「夜祭」祭典中敬祖酬神裡的一項重要儀式。
牽曲的吟唱也存在著諸多禁忌,一年之中只有少數被允許的時間始可練習或吟唱牽曲,並非可隨時隨地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