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成功大學數位人文計畫成果展手冊(2024年9月)
數位人文計畫成果展三摺頁
國立成功大學自獲得教育部「第二期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112年2月至114年1月)的計畫支持與經費挹注,致力推動課程融匯數位科技特性與優化人文社會學科教學。延續第一期計畫的基礎,本期計畫進一步發展跨領域與系統性的課群,涵蓋課程共授化、課程實錄典藏等理念,以培養具科技知能競爭力之數位人文創新人才為目標。
112年,國立成功大學建立「數位人文專長微學程」,結合教務處、文學院、管理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社會科學院,與通識教育中心共同推動,以12門課程深化更多元、跨領域思維的數位人文能力培養。
「2024國立成功大學數位人文計畫成果展」呈現數位人文專長微學程在數位人文領域的實踐成果。展覽共分為三大部分:(一)「認識成大數位人文」介紹計畫理念及微學程架構。(二)「數位人文專長微學程課程成果」以課程地圖作為展區規劃,從「人文議題」出發,在「迎向未來:人文議題的創新與實踐」與「面對歷史:人文議題的保存與創造」課群之間,探索自身及台南相關的人文議題;接著,在「數位技能應用」展區探索數位人文在產業、社會、藝術、語言與文學中的多元應用,在實踐與應用之後,邁向(三)「數位人文創新人才」。
「2024國立成功大學數位人文計畫成果展」於9月27日至10月4日在國立成功大學歷史文物館作主展館展出,各課程之教學內容與成果於各開課系所同步展出。
▲數位人文專長微學程 課程地圖
展區A「認識成大數位人文」
本區介紹展覽理念與教育部「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的基本理念,以及數位人文在成大課程中的應用。我們邀請計畫主要授課教師們分享對於數位人文的詮釋與應用。
展區B「迎向未來:人文議題的創新與實踐」
本區展示「設計未來學」及「建築概論」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生成果,探索生成式AI等數位工具在設計領域的應用。以「紀念台南建城四百年」為主題,「設計未來學」引導學生根據台南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設計出具有創意與永續意義的台南400年紀念商品。而「建築概論」則精選台南20處古蹟,以建築學的設計語言來表達台南意象,並將古蹟特色轉化為文創元素。
展區C「面對歷史:人文議題的保存與創造」
本區展示「大疫考現學:蓋自己的新冠殘遺博物館」與「大疫考現學:聽新冠殘遺物說醫療人權故事」兩門課的教學內容及學生成果,反思影響臺灣疾病歷史發展的社會與文化因素。課程以當前的COVID-19大流行為視角,運用「考現學」方法,學生透過蒐集自身的疫情殘遺物並撰寫展示物的「社會傳記」,對發展中的事件進行意義闡釋和歷史分析,以培養歷史思維。
展區D「數位技能應用:產業與社會應用」
本區展示「資訊管理」與「人工智慧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兩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生成果,探索科技在解決產業組織與社會議題中的應用。「資訊管理」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管理機制融入數位科技之中,以幫助組織應對挑戰。「人工智慧在社會科學中的應用」鼓勵學生挖掘自身關注的社會科學議題,並利用AI技術進行研究或提出解決方案。
展區E「數位技能應用:藝術呈現」
本區展示「電影藝術與生活」、「劇場策展與藝術行政」及「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學生成果,將人文議題與生成式AI、虛擬攝影棚等數位工具結合,創造出展覽、文本、繪本及AI音樂等多元形式的藝術品。「電影藝術與生活」撰寫以社會議題為題的劇本,結合虛擬攝影棚製作微電影。「劇場策展與藝術行政」運用生成式AI、數位媒體和虛擬博物館等工具,展演作品《多重宇宙鐵道旅》。「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利用AI生成舞台布景、歌曲及MV,並展演舞台劇《物換心移•療癒咖啡館》。
展區F「數位技能應用:語言文字與數位應用」
本區展示「戲劇文學研究」、「政治學的資料探勘與機器學習」及「西拉雅語文數位復育及應用」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成果,展示數位技術在語言、文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戲劇文學研究」結合戲劇文學的基本研究與資料數位化,培養學生建置文本資料庫及語料庫分析的能力。「政治學的資料探勘與機器學習」使用Weka等數位工具進行政治學的資料與文本探勘,從分析中預測政治動向和政策影響等,為未來的政治研究和實務工作打下堅實基礎。「西拉雅語文數位復育及應用」引導學生建立國中、小學的西拉雅語言與文化教材,開發數位教材,如CoSpaces互動教材、擴增實境及網頁。
展區G「數位人文創新人才」
本區展示學生的學習歷程與收穫。我們希望透過展覽,展示數位人文在實際應用中的潛力與成果,鼓勵大家應用數位工具結合自身所關注的議題和專業領域,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