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追求至善品質的豐田模式》發行之後
2022年08月31日
作者:李兆華 老師
全文字數:2550
閱讀時間:9分鐘
感謝相關朋友們的協助與支持,忙了近一年之後,6月底,終於出版了野村貞郎先生的《追求至善品質的豐田模式》。
品質管理不是我所熟悉的領域,2016年中拿到日文版之後也未深讀,更別說翻譯了。2021年,英文版出版之後,經成澤女士的鼓勵,才分別請四位對該內容熟悉的譯者們幫忙而譯成。其後再請包括宏遠興業葉清來總經理、國瑞汽車的老同事李清松先生等試讀,訂正謬誤、疏漏而終於完稿。
就如精益全球網絡(Lean Global Network)趙克強董事在推薦序中所言:「精實書籍文獻多以載道,相對來說討論品質的書籍則較少。並且品質理論方面的文獻居多,而品質實務管理領域的書籍屈指可數。」而本書正是那以各公司實情為背景,實際可行,可供借鏡,屈指可數中的少數。
作者野村先生在收到本書之後,給我以下的回饋:
李兆華團隊打造的B5尺寸台灣版字體和圖片都很大,是一本非常容易閱讀的書。我認為它會受到中文讀者們的讚賞。
因為台灣和中國都強調自上而下,所以如果這本書因口耳相傳,而其優點被廣為人知之後,我認為就會有公司以驚人的速度提高品質。
但日本最近的狀況是:「即使你已經知道,但卻沒有行動!」
儘管日野汽車有幾位來自豐田的社長,但當你看到也發生了與日產、三菱汽車、三菱電機等公司相同的醜聞時,你真的會為未來感到擔心。
感謝野村先生的讚美與提醒!
李清松先生在本書出版之後,仍反覆閱讀,也給了我以及讀者們以下的建言:
聽聞本書出版非常暢銷已經加印了第二刷,可提供更多讀者們諸多推動豐田品質活動精髓的想法與作法,藉此期待產業界在推動品質改善上能更為紮根與浸透。
李兄送給我的幾本贈書,我也轉送給有心致力品質改善的企業經營者,得到的回饋與感想擇要如下:
我在推薦文幾處的引喻,似乎過於隱晦,較難促動讀者們聯想。例如:練習樂器時,需要節拍器的滴滴答答聲來協助,同樣的以標準作業節拍時間為基礎的生產節奏,也正是確保產品品質的不二法門。
此外,我們作為豐田人的「常識」,可能是不同產業的讀者所亟欲獲取的「知識」。例如:第一章的「不良率」品質指標,與部份企業採用「良率」之想法差異;第二章的可視化「品質管理板」,與使用「數位化看板」管理之作法不同。
這些有別於豐田模式的想法與作法,可能會讓讀者在推動品質改善的顛簸道路上遇到更多波折。我想如果可行的話,今後出版類似書籍時,可以檢討讓讀者有可以回饋與釋疑的管道或方式。
最後,分享給讀者們親身經歷過本書內容,最能以過來人身份,向各位介紹本書的李清松先生的推薦序:
退休後,終於一償宿願,開始學習一直嚮往著的樂器,腦筋裡可說是整天迴盪著節拍器的滴滴答答聲。去年底,前同事好友李兆華先生邀請為《追求至善品質的豐田模式》撰寫推薦文,讓我沈浸在國瑞汽車推動品質活動過往歲月的點點滴滴…。
這些年眾所周知的「豐田生產方式 (TPS)」,在學術研究領域及產業推廣上蔚為風潮。對於其兩大支柱中的「及時化 (Just-in-Time)」,如後補充生產、看板 (Kanban)、平準化等用語已皆能琅琅上口,不論理論闡述或實踐案例,有如汗牛充棟般令人目不暇給。然另一支柱的「自働化」,可惜僅多著重於自工程完結、內建品質的基本觀念論述,外界較難一窺整體豐田品質活動全貌精隨。而本書的出版,相信能彌補各界極欲探究豐田品質活動體制與具體實踐作為的強烈渴望,為讀者帶來學術研究與企業經營上的極大綜效。
本書是出身豐田汽車公司元町工廠的野村先生,將畢生在公司內與海外工廠推動品質活動,以及其後在豐田自動織機公司與其歐美直營工廠的親身輔導經驗,累積成冊的品質經營寶典。因此,本書架構不僅涵蓋「開發設計~試作~量產」的產品開發流程,亦包括「供應商~製造商~經銷商/顧客」的製品生產流程;同時,不但闡釋品質管理的活動體制、系統架構與制度外,更鉅細靡遺述及具體活動要領、作法與實踐案例,是一本能兼具理論與實踐的全方位品質經營精闢好書。
個人在閱讀初稿時,恍如一幕幕地瀏覽在國瑞汽車公司(豐田汽車在台製造廠)三十餘年的職場經歷,諸多在國瑞內外部的品質活動,與本書各章節內容幾近相同,直覺如同是個人職涯「品質回憶錄」。例如:於「國瑞協力會」體系成立「品質委員會」,以新產品生產準備、量產管理與市場售後服務等三個小組,與供應商間共同進行輔導及改善活動。在公司內部的管理活動,則由工廠長每日親自參與「工廠朝會」,確認品質、生產指標達成狀況與解決主要品質問題。同時,結合研發、生產技術、製造與品質等部門成立「慢性問題改善小組」,大幅改善持續多發與困難不易解決的課題。在市場售後服務的改善活動方面,除與總代理定期的技術服務會議外,亦建立雙方熱線與派駐總代理的緊密體制,以及攜手進行損品不良再現解析,體驗客服專線顧客品質抱怨心聲等機制。這些全面品質範疇的改善活動成功,使國瑞汽車品質獲得台灣與中東市場顧客的極度肯定;亦在日本豐田公司每年對海外各工廠間車輛品質監查評比,皆能持續保持在領先水準。當然,同為豐田體系的這些品質活動,在本書各章節內亦有相當程度詳盡撰述。
值此建議讀者在開始閱讀本書時,請先對書名「追求至善品質的豐田模式」的真正涵義加以探究。個人認為至善品質的「至善」,並非單純是名詞而已;若能以形容詞視之,亦或作為動詞思考,必能瞭解野村先生所強調持續無止境的品質改善思維。而「豐田模式 (Toyota Way) 」則為豐田人所擁有的共同DNA,其基本信念為智慧與改善(細分為挑戰、改善、現地現物等三項),以及人性尊重(區分為尊重、團隊合作兩項),無庸置疑這些即是各章節內眾多體制與實踐活動獲致成功的重要關鍵。同時,讀者將能從本書體認到「至善品質」,即使如同野村先生與豐田自動織機「三年再三年又三年」滴水石穿般的意志力,仍然不自滿的持續朝著目標努力不怠。
推行任何新的品質活動並非一蹴可幾,當正式進入日常管理階段,造物過程中的「維持管理」與「變化點管理」活動,就是每日一連串人機料法 (4M) 變動的切磋琢磨與堅持不渝。唯有點點滴滴的持續改善與日積月累的進化深化,必能匯聚而成極大品質成就。當然,讀者在這些過程的努力與堅持,將會是如人飲水,點滴在心頭。
期望閱讀本書的讀者,不論是從事企業經營管理或學術理論研究,都能從本書中獲得對豐田品質活動的全新體認與善緣,更祈望讀者能推薦給渴求精進生產與品質經營管理的有心者。當然,個人亦會將這本好書繼續分享給認識的好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