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豐田生產方式的前世今生
2022年07月20日
作者:李兆華 老師
全文字數:2895
閱讀時間:12分鐘
為了準備新加坡國立大學EMBA的課程,我重新檢視了原來《流的傳承》中「經營者的職責」的ppt.,鑑於黃教授也以戴明的《轉危為安》為教材,所以追加了刊頭的這張圖片。與其關注豐田現在正在做什麼?不如回溯豐田生產方式發展的要素與過程,對想了解、學習豐田的人,會更有啟發性。
這圖是2017年9月參加Lean Global Network董事會的「日本豐田生產方式尋根之旅」的行前學習的內容之一。我將大家比較熟悉的內容畫了一些重點:
1. 從左到右的橢圓形:佛教、孔學、神道。明治維新學習西方的教育與科技。泰勒科學管理、日本紡織業的IE。豐田佐吉到豐田喜一郎的自働化與JIT。統計性品質管理⋯⋯與戴明獎。環保技術、豐田的三次危機(美國召回、東日本地震、泰國洪水)、星巴克、精實創業。最有趣的是20年間美國的潮流從Off-Shoring轉換到精實社群自始至終一直在呼籲的Re-Shoring。
2. 從左到右的紅色底線:1975年,歐洲學習TPS的先驅弗雷迪伯樂、改變世界的機器、丹納赫、BPR、Agile、Six-sigma、TQM,LEI/LGN,以及豐田模式系列書籍。
讀者們也可由圖中自己所熟悉的事件來連結豐田生產方式,因此可比較容易地暸解豐田生產方式的內涵。
總結來說,左邊的歷史上的許多事件成為發展豐田生產方式的要素,中間的30年間是豐田生產方式的發展期,1980年以後是豐田生產方式全球化的擴散期,但在此期間不可避免的也遭逢了稀釋、迷惑與欺瞞以至於現在。
無論如何,豐田也還在令人注目地發展著,且比以往的更加開放,更有利於研究與學習豐田的人們。以下是John Shook的說明原文,請參考!
轉載亨利福特(左)與豐⽥(右)的照⽚
摘要:作者概述了精實思考的要素,豐田30年的孵化,以及1980年以後的擴散。
編者按:LGN成員2017年9月對豐田進行為期一周的學習訪問,事前我們辦了兩場網絡研討會做準備。特別邀請Jim Morgan來主講「豐田新全球汽車結構(Toyota New Global Architecture)」。Jim對產品開發數十年的鑽研,比豐田以外的任何人更瞭解這個題目;而豐田總部也承諾在我們訪問期間讓我們深入瞭解TNGA。除了TNGA等技術方面的課題外,我們也希望深入瞭解文化方面的課題。為此,John Shook舉辦了「豐田雙漏斗」的網絡研討會。我很高興與Planet Lean讀者分享這一篇具有啓發性反思的文章。以下便是John的演講稿,為了便於閱讀,我們稍做了編輯。
長久以來,「精實思考」並非「日本所獨有」的看法已經廣為精實圈的朋友們接受。對我而言,自1984年起,開始向通用汽車公司以及聯合汽車工會(UAW)的朋友講授豐田生產和管理系統時,就已經把這句話掛在口邊。
但是,精實思考並非日本所獨有,意味著什麼呢?首先,它說明了並非所 有日本公司都「精實」,例如夏普或東芝等公司近年來深陷於運營困境中。其次,我們在世界各地都有實踐精實成功的案例---不僅局限在日本本土。事實上,由於深信精實實踐可廣泛適用於各行各業,我們團結全球精實愛好者組成精實全球網絡---Lean Global Network。
然而,精實思想不是日本所獨有,卻不意味與日本文化沒有任何關連。所以,讓我們對豐田方式提出更多問題,來驗證以上的說法。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TPS有可能來日本以外的國家嗎?」最後,「精實思考中蘊含的日本文化是什麼?」
我試圖解答這些問題。隨著多年的反思與對周遭世界持續進化的觀察,我匯總成為以下稱為「豐田雙漏斗」的示意圖,包括三個主要部分:
1.左邊漏斗代表了豐田關鍵要素,這些要素綜合在一起,形成了豐田方式。
2. 圖中間的螺旋見證了豐田方式Toyota Way,豐田生產系統(TPS),豐田產品開發體系(TPD),豐田管理體系(TMS),以及精實思想等體系的誕生。其成長期可以追溯從1950年至1980年30年。
3.右邊漏斗代表了這一知識體系在全球的傳播,它始於1984年的NUMMI實驗。
當你在探索此示意圖時,請記住圖中三個主旨階段的演變過程遠比個別漏斗中的內容來得重要。我承認對個別漏斗中內容的選擇基本上根據個人主觀,同時認知隨著時代不斷地變化!例如,我在左側要素漏斗中納入John Dewey,但排除Max Weber;選擇了Elton Mayo,但沒有包含Mary Jo Follet;我選了Galileo,其實也可以選擇其他類似的早期實驗科學家或有手藝的技術者。 橫濱大學運營管理教授Dan Heller指出,我遺漏了Peter Drucker。而我的目的僅僅是精簡地將一些代表組合成一個示意圖。我願意對我做出的選擇提出辯解,但這場討論最好是在酒吧裡,大家喝得酒酣耳熱時過招。左邊漏斗的重點是豐田系統並非無中生有;相反地,它是許多影響因素的綜合體,不只是福特、不只是TWI、也不只是日本文化。我希望這個示意圖能傳遞一個信息:豐田的每一部分都有前世今生。
比起左邊要素漏斗中的內容,我在右側擴散漏斗中所做的選擇則更具爭議性,我經常被問到為什麼我不包括這個或那個。事實上,這個示意圖是以美國為中心,我很抱歉這麼說,因為我認為日美關係在過去150年的時間裡一直主導著日本的發展,包含一般商業事務,特別是對豐田的影響。自從「豐田方式」問世以來,發生了無數事端:每天都有不斷的小調整,每十年幾乎發生一次重大突变。示意圖中談及擴散,但卻不知我們是否在過程中也稀釋了豐田的核心價值。不同學派對豐田方式和精實思想的詮釋是否促進了系統的正面發展,還是引發許多變異?「精實創新」算是精實嗎?它並非豐田方法,是否意味著不是豐田方法就不精實?我個人並不這麼認為。 我們要問的一個更有意義的問題是,舉凡精實創業,TOC,Scrum ......等理論中的關鍵論點是否與豐田基本理念相容?請記住, 隨著時間推移,企業運營可能變得更好還是更壞,還有待時間證明。我相信精實傳播既有擴散的挑戰,又可能有稀釋的難題。 補充一點,除了稀釋之外, 還有一些不切實際的作法,比如一些精實顧問掛「精實」之名促銷其服務與產品, 其實早已遠離了1950-1980年代在豐田市所孵化出的思想、系統、和工具去解決特定業務問題的本意。
至於螺旋孵化的本身,很容易繼續填加上更多的內容。在我看來,這部分的關鍵信息是:豐田在1950年有一個良好的開始。我從與許多豐田老前輩無數個小時的討論中受益,他們都不曾忘記1950年代是豐田成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基礎上經過不斷的努力,持續改善、失敗、解決問題、創新、再不斷的努力,一直到後來有心人將這些知識經驗融合成獨特而且強大的豐田生產方式。這個系統直到70年代後期才逐步成熟(有人說是在60年代中期,但這種說法有待考證)。我可以說,30年的孵化期是日本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300年的一個縮影;這段時間裡許多日本新文化相繼誕生,加上無數來自外國的影響,彼此衝擊精練而產生出來的一個奇葩。
江·舒克 (John Shook) 被公認為是一位博學有實踐經驗的精實導師,他無私地在全球精實社群裡或尚未入門的朋友間,熱情地分享他對精實的知識和見解。 他學習的專業是工業文化人類學,曾在日本和美國的豐田公司工作11年,學習了豐田管理,並幫助豐田將生產、工程和管理系統從日本轉移到NUMMI,其後更轉移到世界各地其他營運部門。在豐田總部,他是第一位美國籍kacho(課長)。作為《學習觀照Learning to See》的共同作者,他將價值流圖(Value Stream Mapping)介紹給世界。他的另一名著《學習型管理Managing to Learn》講述A3管理流程,這是精實管理和領導力的核心。 他目前擔任精實全球網絡的執行主席,也是美國精實企業研究所的高級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