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老幹新枝 克紹其裘
作者:趙克強 博士 李兆華 老師
2023年11月08日
編者按
上周,驚聞《金礦》的作者之一,弗雷迪·伯樂高壽去世的消息。接下來的這兩篇文章是趙博士和李老師專門為此所作的悼念文。文末還有關於伯樂父子的介紹,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
作者:趙克強 博士
2023年11月08日
《金礦》父子作者的爸爸,老伯樂上周在法國巴黎去逝, 享年90,福壽雙全!我們祝禱他一路好走!
2015年,我有幸邀請伯樂父子聯袂來上海,參加LEC精益高峰論壇,並分別做了專題分享。當時老先生80歲,神採奕奕,體型保養的夠“精益”。來上海前,還單身暢游緬甸,精神之好,羡煞當日參加峰會的朋友。
老伯樂退休前叱吒法國汽車業界30年,先後曾擔任兩家汽車公司高管,副總,和多家汽車零部件公司的CEO,享有盛譽。他曾帶領法國著名企業,Valio 和 Feracia,建立Valio Production System 和 Feracia Production System, 影響深遠,成就令人敬佩。
其實他一生最大的幸福點是他教化了兒子,邁克·伯樂博士,一位社會學學者,學習領悟基於TPS的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並共同帶領多家歐美大型企業實施這套管理模式,績效顯著。尤其難得的是邁克天賦的妙筆生花寫作才能,配合父親的實戰經驗,父子先後合著了《金礦》三部曲的精益小說:從介紹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的《金礦》,到闡述精益管理者的《金礦Ⅱ》,以及上升到精益企業文化的《金礦Ⅲ》。每本書中,邁克都用心的佈置了父親老伯樂的身影,父子連心,傳為全球精益企業界的美談。
邁克·伯樂近年來更致力於推廣精益產品開發,和數字化創新,不遺餘力地輔導歐洲大小企業的CEO,帶領他們身體力行,深入企業基礎,到現場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經營管理方法。並且在精益理念的基礎上,活學活用數字化和AI等新科技,相互結合,發揮最大效益。邁克總結精益管理的成功關鍵在於員工能力培養,而企業領導最大的責任之一就是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不斷鼓勵誘導。他近日基於實戰經驗,陸續出版了“Lean Sensei ” 和 “Raise the Bar”等新書。
老伯樂正是精益管理這棵大樹的一支老幹,邁克在老幹上不斷新枝,帶領全球精益管理繼續成長。好一個“老幹新枝,克紹其裘”!我們邀請了邁克伯樂專程來華,於11月28日周二下午在台灣臺中發布”Raise the Bar"新書,用我們的誠摯愛戴心,來紀念費雷迪·伯樂先生。歡迎參加。
又一前輩殞落,吾輩當自強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3年11月08日
上週,趙博士傳來金礦的作者之一,弗雷迪·伯樂高壽去世的消息。
身為他第一本著作《金礦》的審校者,且在2015年6月在台灣與上海,曾與他學習多日,甚至2018年8月,邁可在名古屋拜訪國瑞汽車原田前總經理時得知,1975年弗雷迪首次參訪豐田本社工場時,原田前總經理可能曾引導他觀察現場。諸多與弗雷迪先生直接或間接的機緣,藉此專欄緬懷與反思。
弗雷迪・伯樂先生簡介
ESG顧問公司總裁:他曾任法國雷諾汽車工程與製造公司副總裁,先後負責雷諾汽車公司的工程設計和製造長達30年。1975年,他第一次訪問日本豐田公司,發現豐田生產方式的優勢。此後,他加入了法雷奧公司,建立法雷奧生產方式,這是歐洲第一家借鏡豐田系統而建立自身生產系統的公司。而後他歷任另外兩家公司的高管,建立了這兩家公司的生產系統。近年來,成立了ESG顧問公司,協助企業在公司裡挖掘沈睡的黃金。
以弗雷迪・伯樂為原型的《金礦》Sensei—鮑伯,是邁可眼中的父親:
父親的職業生涯頗不尋常,他很早就注意到日本工業的崛起。他對日本的工業技術非常感興趣,而那時他的同事大多忽視日本的製造技術。在我十幾歲時,父親每天所談的東西就是諸如「看板」(kanban)和「改善」(kaizen)這樣的日本工廠管理用語。他不僅非常努力學習這些技術,而且他還多次去日本拜訪豐田(Toyota)公司。父親的這些做法,尤其是他經常談論西方管理模式的弊病,使得他並不受同事的歡迎。英國人討厭他的美國式直言不諱,美國人則不理他。有些人認為父親性情古怪,儘管他能成功完成公司交給他的任務,卻輸掉了不可避免的政治遊戲,他在公司裡並不愉快。在這種情況下,他跳槽了幾家公司。
最後,父親到一家大型汽車配件公司擔任副總裁,專門負責工廠管理。他在這家公司做得很好,但總裁退休之後,董事會並沒有把這個位子給他,因為他們想找更年輕的接班人。父親一怒之下就退休了。後來他經常告訴別人,這家公司在他退休之後業績開始大幅下滑。事實的確如此,但兩者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我並不確定。退休後,雙親決定在離我和弟弟較近、陽光明媚的加州北部定居,他在離我住處很近的一座山上找到現在的房子。
我的反思:
50年前,和現在的年輕人一樣,30歲出頭的弗雷迪就發現了豐田的「獨」特,「獨」排眾議地開始學習、導入豐田生產方式。前述的兩個「獨」字,讓他的職涯既因成果而順利,但卻又因見解獨到而孤單,譁眾取寵絕非先驅者優先考慮的事情。
1950年以前是大批量生產的時代,之後創造了富裕的中產階級,供過於求、多樣化的競爭主宰了市場,能彈性應對市場需求的豐田生產方式逐漸興起。但世界仍不時的處於批量生產與彈性生產的擺盪之中,如弗雷迪先生般開創性前輩們的棒子,交到我們跟隨者的手上時,一不小心就會走了樣。
時光芢苒,前輩們逐漸殞落,但他們所留下有形、無形的資產,得靠我們善加活用,進而發揚光大。前輩們雖已離開,但其開拓者精神,會因我麼的努力與否而是否常存。
金礦一直在,端視我們是否持續地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