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物與情報流圖與改善的關係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3年10月04日
機械公會的「數位化精實管理TPS補助計畫」,報告的前幾頁就是改善的KPI與物與情報流圖。其間有何關係?正好用《精實物流》中的案例(改善前的物與情報流圖如上圖)來說明。
《精實物流》一書雖然是以改善工場內物流為主,但「物與情報流圖」可將改善的需求與過程說得清楚,所以是個好用的工具。
教導「物與情報流圖」目的與方法的《學習觀照,原著是Learning to See》,先從全體的接單到交貨的整體觀著眼,再作必要的個別改善,以促進「物料與情報的流動」,進而縮短從「接單到交貨」的前置時間,而可對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提高競爭力。
改善安全(S)品質(Q)、提升生產力(P)、降低成本(C)、準時交貨(D)、士氣(M)一直是公司改善活動的主軸,但對顧客而言,什麼是才是顧客感覺得到的呢?是降低成本(採購部門)、準時交貨(使用部門)、品質(使用部門)嗎?決定採購之後,就剩下「準時交貨」與「品質」了,暫且不論用了之後才能感知的「長期品質」,準時交貨也包含了驗收必須的「初期品質」,所以準時交貨時可作為顧客滿意度、會繼續採購的最重要原因,但常見因其牽涉到從開發、設計到採購、品管、製造⋯⋯等多個部門,理所當然應準時交貨的事情,在豐田系統中,幾乎沒有這個問題,但在非豐田體系中,竟是許多公司無法根治的痛,甚至認為是供應商的問題所導致。怎麼辦呢?
所有的問題都可以「物與情報流圖」上「停滯、不流動,庫存」的形式「顯在化、可視化(不需要IT、戰情室即可視)」。即使是初學物與情報流圖的概念,各種水準的「物與情報流圖」都可看出若干問題所在。
因為下半部的「物流圖」容易在現場,以眼睛、點數方法即可畫出來,所以先從下半部的「物流圖」著手。接著是上半部的「情報流圖」。大家比較熟悉「物流圖」的改善,但其原因卻大都存在於「情報流圖」中。常見生產計畫的紊亂,才是造成物流紊亂的原因。例如接單後,只是一味地將訂單輸入電腦,再根據不知如何作業的電腦指示採購、作業。所以,若要改善物流,必定牽涉到情報流。如改善物流般地調查、分解、重整情報流,改善情報流中的某些關鍵項目,將比只改善物流更為有效。
不論對象是「物與情報流圖下半部的物流」或「物與情報流圖上半部的情報流」,都是用同樣的TPS高頻度、小批量的想法與作法來改善,而將傳統習慣「大批量」的情報或物的流動,改善成「小批量、一個流」的情報或物的流動。
比較之下,實體物流的改善難於行政作業的情報流改善,只是包括情報管理部門與其能力,現有的情報系統沒人去注意、改善,而是改善的處女地。楊大和老師的JJC即著眼於此,活用各公司既有的數位能力,以TPS的Just in Time & Jidoka觀點與方法解析、持續地改善情報流。
目前所學的物與情報流圖下半部的前置時間是「物料從開工到交貨的時間」,只是「接單到交貨的前置時間」的一部分。無論如何,從縮短下半部的「物料從開工到交貨的時間」著手,必將追遡到「從接單到開工的情報流前置時間」,若能雙管齊下當然更有效率。此為機械公會的「數位化精實管理TPS補助計畫」中重要的一環。
總之,應優先處理能縮短前置時間的「工程改善(時間線上部的時間)」。專欄中的案例,第一張與最後一張圖都是物與情報流圖,請看最右邊的前置時間,加工一個的時間都是159秒,但因為情報流與物流的工程改善,讓上方的總生產前置時間從22.8天,降到了9天。
常見改善的結果是做「作業改善(時間線凹下部分的時間)」,因投入設備,159秒省了一半,或改善編成效率省了1個人。但在價值流圖上有何結果?若總前置時間沒什麼減少,即使加工時間減了50%,對顧客滿意、公司提高庫存週轉率、ROI的營運績效又有何意義?
TPS開宗明義就是要滿足顧客,讓顧客願意繼續購買,這是經營企業的初衷,也是通用於各行業的基本概念,物與情報流圖的改善已經內建了將「推式的大批量生產」轉型為「拉式的一個流生產」的概念與方法,只有「做中學」才能得其真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