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漫步精實歷史1
作者:James Womack
2024年05月01日
[1] 本文取材自GEMBA WALKS(2011)的中譯本(2013),我曾問過Jim為何TAIWAN在封面的醒目位置?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就順其自然吧!
導言:
前輩陳董事長在威尼斯捎來雀躍於威尼斯兵工廠的照片,今晚另一位陳董事長告訴我每一兩個月就要到威尼斯的工廠一趟,讓我想到是否正是與大家一起重溫被認為是流動線肇始者之一的威尼斯兵工廠等「流程化」發展史的時候。
本文:
〖背景〗作為本篇的第一篇文章 , 我試著列舉並評審一些無名英雄的事跡。 他們在橫跨幾個世紀的演進過程中, 推進了精實思想的演變。
各位讀者都知道我喜歡到現場仔細觀察不同的價值流,去瞭解價值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而浪費又是怎樣被消除的。最近,我曾參觀一個讓我失望的現場,那裡不再創造價值,但曾是一個有歷史價值卻已經消失的價值流。這個體驗讓我重新思考精實發展的歷史,我們應該如何去維護這些歷史。
這個地方處於美國密西根州的高地公園,一個無人的小鎮。這個不同尋常的高地公園工廠,正是當年亨利·福特創建生產流水線的發源地,現在已經被廢棄了。我在這間陳舊的工廠裡,沿著1914年年初建立的流水線路徑仔細觀察,這裡早已清空,潮濕、暗淡又骯髒,不值得推薦一般群眾參觀。
在街對面的一棟六層「新廠」裡,我走在1914年搬過去的流水線上。當年,兩側都建有連續流的生產線,上層主要是零部件的製造場所。這個由艾伯特・卡恩(Aibert Kahn)設計的六層混凝土大樓,有三個廠房之間裝有天窗的天井,用來吊送零件的突出陽台(文末照片)。但這幢漂亮的樓宇現在也空空蕩蕩,等著重新裝修或是拆除。
就我的瞭解,這幢樓是人類工業經濟史上大飛躍發生的場所,今天大家談論的精實知識,大都建立在這條流水線的基礎上。你和我作為老福特的追隨者,似乎遺忘了老福特的名言:「歷史教訓」。我們在追求未來的道路上,竟然忽視了人類發展史上這個重要的地點。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大部分人並沒有認清,精實思想其實繼承了人類歷史上一個跨度很長、不斷創造價值的流程。有人誤認精實的點子大都來自豐田,歷史不長且得來容易,其實不然。
我的好友與多年的合作夥伴丹尼爾·瓊斯,最近參觀了1104年建立的威尼斯兵工廠,這個當年為威尼斯海軍建造軍艦的地方。他發現威尼斯人早年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建立了標準化的設計以及可替換的零件,以致在艦船廠中狹窄的水道裡,一年能製造出數以百計的戰艦。工人們先建造船身,然後再「漂」流到下一站,去裝配不同的部件。1574年,法國國王亨利三世被邀請去參觀該工廠開發出的先進連續流製造技術,從開始組裝船身到完成,只需要不到1小時的時間。丹尼爾的訪問提醒了我這段歷史。
我在這次訪問中特別注意到,大家都以為連續流是亨利·福特先生創造出來的,其實這個生產模式在400年前就已經被實踐了。但我們都遺忘了這一點!
當你領悟到精實歷史的深遠之後,接下來可以把重要的里程碑,無論是成功的或失敗的,都記載下來。
1. 1765年,法國將軍讓--巴蒂斯特·格里博瓦(Jean-Baptistede Gribeauval)掌握了標準化和可交換零件的設計方法,幫助他快速地在戰地裡修整軍事裝備與武器。(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我們的先人花了125年,直到亨利・福特才把這套理念廣泛地應用起來。)
2. 1807年,英國的馬克・布魯內爾(Marc Brunel)設計了一套由22 個不同的步驟組成的生產線,為皇家海軍製造簡單的木質零件,例如滑輪。按照順序生產,一次一件,每次完成的產品幾乎完全一樣。
3. 1822年,美國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的托馬斯·布蘭查德(Thomas Blanchard)設計出了一套由14個機器組成的生產單元,製造複雜的來福槍槍托。將一塊木材放人第一台機器裡,撬動槓桿,液壓的機器可以根據樣品的輪廓,把木塊中不需要的部分自動削去。這個設計的意義非常重大:14台機器可以在不需要人工的情況下,通過單件流的方法,在生產線上從一台機器,移動到另一台機器,製造出完美的產品。
4. 1850年代,美國的兵工廠已經開始製造標準的武器零件。不過當時需要投人很大的勞動力去加工,讓那些金屬件達到標準的規格,主要是因為模具無法處理過硬的金屬。後來,改用軟金屬/製造,然後經過熱處理將金屬變硬。但過程中,又可能會導致產品的變形,所以不得不用人工來修正。這種製造成本對於軍用品來說還勉強可以接受,但對於平常的消費者是不能接受的。
5. 1914年,福特將這些前人開發出來的技術綜合起來,使用先進的切割刀具,以及精密的測量技術,實踐了他的夢想。供應商們能生產出符合需要的堅硬金屬部件,與其他部件組合在一起後,提供給福特工廠的生產單元或組裝線使用。這就是早期的連續流。
6. 20世紀30年代後期,德國航空業創建節拍時間,來控制飛機機身的組裝。每個機身按照節拍時間向前移動,有人在每一站把將相關的零件組裝到飛機上。(三菱集團與德國公司有科技合作的項目,後來將這個方法帶回日本。豐田的愛知縣工廠就在三菱工廠的附近,學習了這個方法後,經過不斷的試驗,最終把它應用在汽車生產線上。)
7. 20世紀50年代初期,豐田將節拍時間和福特的連續流結合起來,並且設計了一定的靈活性,製造出多品種,高品質的汽車產品。每個批次的產量不大,因此從訂貨至交貨的時間並不長。
8.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批致力於業務流程再造的朋友們,曾經嘗試將標準作業和連續流運用到辦公室管理或者服務行業。雖然許多嘗試不算成功,但是經過大家不斷的努力,精實思維已經開始進人大家的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請注意,以上描述的精實史,雖然不完整,但涉及不同的國家、地區與文化,至少包括威尼斯、法國、英格蘭、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其他國家和地區可能也做出類似的貢獻,卻沒有完整地記錄下來。比如我和丹尼爾·瓊斯想探索兩個問題:中國人在1421年怎樣建造數目龐大的珍寶船隊遠航亞、非、歐洲?他們是否在船隻設計和生產技術上,超過同時代的威尼斯人?還有,那些沈沒在地中海中數以千計的羅馬油桶和酒桶,外觀上幾乎相同,它們用的是什麼樣的製造工藝呢?
無論這份貢獻者的名單有多長,我深信精實的深遠歷史會帶給大家許多啓發。老福特非常有遠見,曾努力蒐集一些發生在他之前的工業遺產,並將他們完整地保存在美國密西根州的博物館。他提到的那句「歷史充滿了廢物」,用意在於告訴大家,不要讓目前既有的方法來阻礙我們去尋求更好的未來。大野耐一拒絕用文字寫下豐田生產系統,某種程度上可能也是基於這個原因,他相信一旦豐田生產系統被編纂出來,後人的思維就可能被局限,甚至很快地倒退。
我們當然不希望把「精實思想」冷藏在博物館,只要大家繼續進行各種改善試驗,提煉和總結經驗,將會成為精實發展史中的一段。當我們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時,這些經驗會支撐我們走向未來,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一個有價值的故事。
我希望大家至少能對這段艱苦而漫長的精實歷史心存感激,但請注意,實際上幾乎缺乏對它表示應有的尊重。我們可以在博物館裡,包括聞名世界的迪爾邦的福特博物館、名古屋的豐田博物館、倫敦的科學博物館裡,看到有紀念價值的產品(例如福特T型車)以及一些當年使用的製造設備。但從來沒有一個流程博物館來展示創造價值的過程。精實圈是不是應該考慮成立一個博物館,來展示人類從單獨的製造工藝進步到一個優化的價值流?高地公園會不會是一個理想的地點呢?
2004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