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果上努力,徒勞無功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5年07月30日
朋友在群組裡傳來以下的貼文:「很有個性、很有鶯歌在地味道的早餐店。店內的空間佈置,處處可見巧思。就在鶯歌市場旁的巷弄內,旁邊小公園,是小時候看書的鶯歌民眾服務分社。這家讓人懷舊的傳統微型早餐店,用社會性的「人文」,在AI時代「科技」浪潮下,生意適量的好,不僅存活,還維持品質與服務。」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1HyHkFRWM2/?mibextid=K35XfP
我寫了如下的回饋:「昨天正好有個與您的貼文相關的案例。與數位專家朋友討論上週某一個公司遇到的資訊系統異常的案例。在發生原因不明的情況下,公司資訊主管希望數位專家朋友給個對策,且說以往都是這樣做(結果類似的問題一直出現)。我們都認為公司內各部門要合作追查原因,但因此所需要的跨部門溝通,卻是許多公司的軟肋。這是典型在 Social & Technical 環境中,Technical 優先的現象,不探究簡單不需投資的 Social 問題,卻要用專業孤島的 Technical 疊床架屋地救火,結果無法歸納出因果之間可累積的經驗,於是一直在重複出現的問題上打轉。
雖然,拉式的TPS一直提醒要站在公司的出口,回頭鳥瞰公司,以顧客的立場思考如何「良品廉價地滿足顧客」,但我想普遍的現象,不是不會站在出口的出貨區回頭鳥瞰,而是即使看了,甚至重複地出現同樣的問題,也不願思考何為正確的作為。」
https://www.lean.org/the-lean-post/articles/how-standardized-work-integrates-people-with-process/
這圖有趣,是來自John Shook 2019 年的一篇貼文。認清公司(鶯歌早餐店)經營的目的是「良品廉價、滿足顧客」,平衡 Social & Technical 是經營、管理者(老闆)的責任。不同條件、環境下的公司、商店,要有不同的對策,產業、社會才會平衡。喧囂於媒體上的科技、方法,仍需要內部人員的熟練與吸收,才能有效率地活用。請參考:「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Human Technology or Connecting People」。
人的慣性是直覺反應、立即行動,這當然需要,且是人類存活迄今的原因之一。但「快思慢想!」「五個為什麼?」⋯⋯不也是我們要持續練習的事情嗎?
「果上努力,徒勞無功。因上努力,必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