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是什麼讓科學思維如此有趣?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5年04月09日
上週參加了康國泰老師對「產線佈置,生產家族(PQOR,Part no. Quantity Process Routing)」的線上讀書會,對於從製程村落(Process village)的「機能別佈置」到「產品家族工程順佈置(Process sequence Layout)」,大家有許多討論。正好看到豐田形學作者Mike Rother的領英貼文。乍看之下,還摸不著頭緒,但看了幾遍,並獲得幾位群組裡同伴的回饋,這貼文真是太有趣了。且先看其內容。
即使在仔細檢視當前狀況後,左側的「2. 現狀是什麼」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一廂情願地認為』的現狀是什麼」。當你進行以「3. 實行目標」為導向的實驗時,你會獲得更多的洞察,從而對真正的現狀有更深入的理解(4. 你所不知道的現實)。換句話說,透過實驗,「現實」會隨著探索時間變得更加清晰(儘管永遠無法完全清楚)。
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它對於我們如何度過人生、如何管理組織以及如何教育年輕人有著有趣的啟示。
以下是「科學思維」的一個定義。想像一下,如果我們的學校教育能實踐這種思維方式,人類世界將會是什麼樣子:
1.承認我們對現狀的理解總是不完整的,並且可能是不正確的。
2.假設可以透過測試而不是僅僅透過討論來找到答案。(您做出預測並透過實驗進行測試。)
3.理解預測與實際結果之間的差異,可能是學習與調整的有用來源。
經營者:我們目前的產線是「機能別佈置」,不同產品在不同製程間交錯流動,堆積! 瓶頸製程也經常變動! 目前完全靠生管安排,但我也驚訝於他們如何決定這樣的安排是恰當的?
目前為改善紊流的情況,是考慮新增一些設備(如雷刻機),並將原本機能別佈置,集中配置的雷刻機分散到各零件的製造流程中!可以預期的,因為各零件的負荷會因為訂單需求變動,使得分散的雷刻機會有較多的閒置,相對的,某些零件流程配置的雷刻機也可能不足,而需調用配置於其他部件的雷刻機!不確定這樣的配置概念是否恰當?(配置更多機台,減少紊流,但接受設備可能的閒置?)
李:整流化是讓生產計畫與營運管理簡單化,但的確會因為市場變動或設備產能間的不匹配,而有閒置現象。所以整流化生產線的設備是「小產能、多台、汎用化、便宜」的特性,容易以小生產線為單位來調配產能。
當你從「機能別佈置」轉移成「產品別工程順佈置」,還沒有這樣的設備或生產線規劃時,你會覺得格格不入。
因此我喜歡刊頭這張「豐田形學」的圖,因為以前機能別佈置的想法,造成 2 與 4 的現象。你現在要先決定 1 是不是你要的(追求理想或是妥協於現狀),然後在既有資源下能做到的情況下,曲曲折折地逐步實驗,從 4 經過 3 ⋯⋯到達 1。
先試(實驗)達到一個 3,就會逐漸有經驗。這是這篇文章想說的。
小產能、多台、汎用化、便宜機台,停下來也無妨。機台多要用多人,但又沒有人,所以需要有「一人多機、多工程」的能力。豐田也是這樣過來的。TPS是一連串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即插即用的永久對策。
經營者:最近在與人員進行個人發展面談時,對李老師這張圖有深刻的感受。我們因沒有深入到生產實際運作的細節,對於產線的理解會是理想的1的樣貌。但透過面談,了解到許多作業面都有好多小細節,讓實際產線的樣子長成 4。即使我們為某系列產品在規劃時,是1的連續流產線,但因為產品持續變動,慢慢變得像 4. 的樣子。如何調整 4 回到 2或 1, 真的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不確定是否有辦法藉助數位精實的幫忙,讓長得像 4 樣貌的產線,可以達到 1 或 2 的精實效果。
李:這正是需要對人員培訓的地方。任何系統都會因人的認知而有不同的表現。軟(知識、認知、排程系統)硬(小型泛用設備)體兼備,才能持續向上。
我也在想TPS對此是否有方法?還真有方法。
基本的規矩:建立連續流,減少停滯—Just in Time的標準,全員遵守標準,若無法執行時,立即回報--自働化,而能持續發現問題而解決問題。
為何作不到?因為我們常反其道而行:「授權--請你來就是要你解決問題,於是形成如前段,現場無法處理的問題沒有上報的資訊孤島。接受、鼓勵各人各部門各顯神通,在不知不覺中從1變到2、變到4。幾代人下來,再回首,已不知其所以然!
請再多看一下刊頭的這張圖:
一魚兩吃,學「豐田形學」(簡化的 TBP)與TPS整流化的工廠佈置。
感謝葉總經理適時的回饋:改善的曲折路上,在一起會更好!(Together is better! )
握緊我的手,不怕滑落, 有人說高山難以攀爬, 山谷陡峭難行, 在一起會更好。
每個人都需要握住一隻手, 無論他有多麼強壯, 倚靠我,我也倚靠你, 在一起會更好。
手牽手,我們一起攻頂, 手牽手,我們一起下山, 手牽手,我們克服一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