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感恩 六週年】你怎麽看豐田社長交棒?
2023年02月22日
導言▶
本專欄自2017年2月20日上架以來,今天是第七年的第一篇。感謝網路上讀者們六年來的支持,讓這經驗與心得分享的園地能夠每週持續地上架。技術的進步,原來只有圖文,現在又有了直播的連結,不變的是我們想學習與分享的豐田的本質與哲學。
經營環境在變,豐田也無法未卜先知地準備所有的事情,但它用另外一種簡單可行的標準化方法來準備。Just In Time、自働化、現地現物都有掌握、解決現在的問題,培育現在的人,以防止問題在未來再度發生的內涵。豐田生產方式歷經80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連結全公司與所有利益關係人的經營戰略。
豐田是個全球化經營,從開發到製造、銷售、售後服務的自我有機循環型的公司,這幾年一反以往對外界保守的表現,利用自媒體(Toyota Times, Toyota Times Global)透露了許多內部的想法與做法來與外界溝通。本文是根據1月26日的新聞發佈會的內容(https://toyotatimes.jp/en/newscast/002.html)寫成。2月13日新的佐藤總裁也說明了豐田未來的發展方向(https://toyotatimes.jp/en/toyota_news/1022.html)。作為豐田人與接觸了許多汽車產業以外產業的立場,我常提醒自己與對豐田有興趣的人,從豐田公開的想法與作為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發與學習?可以為自己與公司帶來什麼好處?豐田自認是從「每天的失敗、歡迎壞消息」中學習過來的,船若留在港灣中是最安全的,只有波濤洶湧的大海才能鍛鍊出幹練的船長。豐田是好榜樣,引領我們前行。
期待大家繼續支持本專欄,歡迎隨時提供反饋,謝謝大家!
直播回顧▶
2023年2月15日晚8點,我收看了LEC精益高手平台春節後的第一場直播,主題是豐田章男為交接打下了什麽基礎?分享嘉賓是前台灣豐田國瑞汽車TPS專家李兆華老師,主持人是安鎂工業亞洲區總經理劉健先生。以下是摘錄的部分直播內容:
近日汽車行業最大的新聞,就是豐田汽車的豐田章男社長宣布要卸任,交棒給佐藤社長,一時間議論紛紛,針對這個熱點話題,LEC邀請在台灣豐田工作了近30年的資深TPS專家李兆華老師來跟大家探討豐田章男社長在任的13年間,為豐田打下了什麽樣的基礎,這次交接又會為豐田帶來什麽樣的起點?
回歸曾賦予我們力量的本質和哲學▶
李老師提到了豐田官方發布的豐田章男社長交接時的致詞,社長說這13年來,每一天都在艱難求生。在危機時刻,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通往短期成功或快速逆轉」的道路,另一條是「回歸曾賦予我們力量的本質和哲學」的道路。章男社長選擇了後者,因為這是豐田一直堅持的理念。李老師說,這是全篇致詞中令他最受啟發的一段話。
社長就任的13年來,豐田經歷了2009年的虧損,與2019年開始的晶片短缺與疫情兩次大的危機,可是在全體豐田人的耕耘下,豐田汽車整體的盈虧平衡點卻降低了35%。(如下圖)這意味著,當汽車的銷量下降到65%時,豐田仍能維持收支平衡。一方面,可以為企業獲得更大的盈利空間,更重要的是,面對任何危機狀況導致減產甚至停工,只要整體銷售量不低於65%,也能維持正常的運營。即使市場大好,靠著加班一小時就能增產12.5%,於是公司可以在65%-112.5%甚至更大的範圍內正常營運。這樣就能夠讓企業保持更大的運營彈性,穩定人心,提升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正所謂進可攻退可守。
可是豐田是如何做到的呢?▶
通過這張圖就能一目了然窺探到降本增利的真諦。若要提升利潤率,要麽增加分子,提升銷售,要麽減少分母,降低運營費用和庫存。通常,分子受市場的影響比較大,企業不太可控,而分母確是企業每個人(Everybody)每天(Everyday)可參與(Engaged),實實在在可以努力的內容。我稱這樣的作法為每日可進行的,從分母的「降低成本,增強體質」著手,分子的「增加利益」則是隨之而來的自然結果。雙管齊下,利益加倍!
簡單地說,豐田生產方式的策略不只是低庫存而已,而是在滿足顧客的前提下,持續地追求庫存底線,再降低其底線,因此也讓大多數人激發出了許多好點子。庫存降低後,與之相關的營運費用也會同時降低。李老師舉了一個他自己親身經歷的例子:「在2000年以前,國瑞是根據看板向生產線一箱箱地補貨。如果裝配的過程中做壞了一個零件,就繼續用下一個來生產,當然做壞零件時,應該要拉行燈報告班長異常對應,但常被忽略。結果做壞零件的原因沒人研究,還要等到盤點的時候才知道缺了多少報廢品。後來計畫採用配套供料,就有人提出若做壞了怎麼辦?只是回歸應有的方法,如果做壞了,拉行燈報告,壞了一個就送一個,還能當場了解原因而採取再發防止對策。這樣一來,令大家吃驚的是,報廢數量瞬間降了下來。因為如果做壞需要舉手報告,每一次異常都會研究對策,於是異常就逐漸減少了。因此減少了庫存自不在話下,因品質不良所引發的許多作業也減少了。」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了減肥瘦身,少了很多贅肉,穿上了素結的勁裝,人會變得對滴滴的多餘迅速反應,敏捷行動。
這是從豐田網站上下載的圖片(https://global.toyota/en/company/vision-and-philosophy/global-vision/),我們觀察和學習豐田,通常很容易看到它的果實(取得的成績),它的樹幹(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卻往往忽略其根基(豐田文化)。這也是章男社長一直強調的,回歸曾賦予我們力量的本質和哲學。隨著時間、環境的改變,工具和方法可能需要調整和改善,但是紮根於內心,不變的豐田哲學和價值觀卻是更深的力量源泉。
簡短的分享後,主持人劉健老師根據觀眾提出的問題,與李兆華老師展開了訪談,以下是訪談紀要:
問:豐田在過去數十年間,不管是利潤還是現金流,都遠遠超過其他幾個競爭對手。就算經過2009年的那次虧損,過去15年豐田的利潤總和是1797億美元,排名第二的本田只有754億美元,還不到豐田的一半。但是卻豐田章男先生卻強調:13年是日覆一日艱難求生的時期。這好像有點像年年考第一的孩子,考完就哭著說:這題目太難了,考砸了。這豈不是有點矛盾嗎?
答:降低損益平衡點,累積高利潤應只是結果,過程的確如豐田社長所說的,13年的確是日覆一日的艱難求生,例如2010年全球召回危機,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但分母中「是否可讓庫存更低一點」的日日求生鍛煉是內建於在整個豐田的每一個人身上。
豐田生產方式的兩大支柱之一就是自働化,發現異常要停止,除了可保證良品之外,也有提升管理效率、培育人才的好處。前提是要定義正常(標準),與正常不一樣就是異常,異常時要立即對應。掌握每一次的失敗與異常,而轉化為成長的機會。
以生產線為例,作業員、班長是以「節拍時間」來判斷是否異常,如何異常對應。這是分分秒秒地試煉。
現場課長有每天、每個月的安全、質量、工時、成本目標,最終的結果是來自於在線每個作業員、班長、組長的績效累積。
辦公室人員則為了能讓現場達成績效目標,而有各種企劃、管理與支持項目,他們的績效也在現場的日日表現中呈現。
以上的說法都以內建在豐田的系統之中,先報告「壞消息」、謝謝你「拉行燈」,讓每個人在豐田的日子充滿勝負、驚奇,求生存的刺激。豐田人已經習以為常了。
問:章男社長在任13年期間,使豐田汽車公司整體的盈虧平衡點,降低了30%。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就算現在如日中天的特斯拉,毛利率也只有26%。 好像豐田這些年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創新,在過去這13年,有一半的時間你還在豐田,退休後你也仍持續關心豐田,您能給我們解惑一下這裡的幾個關鍵點嗎?
答:大家「想靠創新一步登天,就如想靠彩券一夜致富」是人之常情,但這可遇不可求,當成錦上添花吧!把每一天平凡的日子過得比昨天更好,每天1%的小改善,累積起來一年也會成長37倍,回頭看,不可思議。
盈虧平衡點,降低了30%是全公司的平凡人一起努力工作所得到的成果,只靠少數菁英是做不到,且無法持續與複製的。
離開豐田系統後,與一般公司比較,最大的差異就是一般公司只注意看得見的吸睛明星,豐田反而是在乎被冷落的最後一名,有能力讓最後一名提升,整個系統也會跟著水漲船高。最後一名是人力資源管理上的行燈、壞消息,是每一位主管發揮能力的對象。
問:有個稍微有點跑題的問題:有傳言說,豐田這次換帥是對過去這些年在電動汽車方向上太保守了,想發力電動汽車這個賽道?
答:相對於新創公司的速度,豐田顯得步履蹣跚。對豐田這樣的龐大系統而言,面對新的賽道,的確有較多的顧慮。既有的員工、生產設施、供貨商系統如何轉型自不在話下。每年近1000萬新顧客,已擁有豐田汽車的數千萬老顧客、未來的潛在顧客要如何照顧?另外,社會還需要重新設置許多新的基礎建設等,投入的資源遠非我能想象,就讓我們繼續觀察吧。
問:您如何評價特斯拉和豐田的降本策略。而且特斯拉不斷地在降價。
答:如亨利福特在100年前對T型車的做法,若因改善了方法降低了成本而降價當然很好。但若是因汽車業傳統供過於求的對策而降價的話,則會傷害顧客。對曾支持我們,買我們產品的老顧客有何影響?蘋果手機即使在最近銷售不振的情況下,仍有不同於特斯拉的策略。豐田也有不同的策略,不可讓顧客覺得吃虧,培養忠誠的顧客除了靠質量之外,價格是最敏感的。顧客第一,經銷商第二,制造商第三,「以顧客至上為座右銘,經銷商、供貨商和豐田汽車公司將共同努力,提供有吸引力的產品。」是豐田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