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停止,才有機會
2022年03月08日
作者:李兆華
全文字數:1205
閱讀時間:4分鐘
2月22日的李老師專欄「若非親自體驗,絕對無法相信」獲得五年以來最高的閱讀量,感謝讀者們的支持與鼓勵。
該文的主題是豐田生產方式的中心思想——JIT——「流動與拉動」與自働化——異常時「停止」。這六字箴言中,哪一個最困難呢?
日經中文網3月1日的新聞,斗大的標題:豐田日本國內工廠全部停工。 3月1日豐田在日本國內的所有工廠(14家工廠28條生產線)全部停工。原因是製造豐田汽車零部件的供應商遭到網絡攻擊,管理零部件供應的豐田系統受到了影響。豐田正在研究2日以後能否正常開工。日野汽車和大發工業的日本國內工廠也以相同理由停工。
顯然的,停工是「不正常」,才成為新聞。但熟悉豐田的人都知道,這是豐田以低庫存內建的機制,不論是質量、設備、網絡、作業⋯⋯發生異常時,越接近發生源、發生時間來對策,後續的處理成本越低,豐田只是落實執行而已。
「不想停止是人之常情,特別是主管站在邊上看的時候,即使沒事也要找些事來做,讓人看起來好像很忙的樣子。」這是30年前剛學習「標準作業」時,豐田的主管告訴我的。那麼要怎麼辦呢?別擔心停止,豐田生產方式中有許多必須停止的方法:作業完成就停止、沒有看板就停止、庫滿就停止,異常就沒庫存——很快的就必須停止。以下就以常見的標準作業山積表來說明。
作慢一點,省下一個人
兩圖中5位操作員的作業內容都一樣,傳統式與豐田式的差異在於有沒有用「節拍時間」當標準,只要趕得上顧客的需求就好了。於是左圖一畫上節拍時間,就發現各作業員的周期時間短於節拍時間,還不到節拍時間,就完成一個,作得太快了。但即使如此,大部分的改善活動還是想要提高人均生產力、生產得越快、越多越好,結果,只是製造出更多的庫存而已。
以本例而言,大家都熟悉豐田的改善方法:不必做太快,剛好就好,因此如下右圖,出現了E員的餘力。於是有了接下來的省人化,省下一個人的改善。
1 算出應有的操作員人數 = ∑ 作業工時 ÷ 節拍時間
2 重編作業,將無法整人數的作業集中在一個人(E員)身上。
3 改善端數作業,想辦法節省E員的端數工時,而省下一個人(E員)。
果然是如此,就像庫存低了之後,卻還能提高產量、交貨更順暢一樣。在本例中,不必做得太快,趕得上節拍時間、交期就好,而且還可能多了一個人。這是管理方式的問題。關鍵在於節拍時間。
箍攏全員注意力的「節拍時間」
耳熟能詳「滿足顧客、後工程是顧客」,但如何將其變成全員的共識與活動呢?其實也不必贅言,根據顧客需求,設定的整個,甚至部分生產系統的生產節奏——明確的節拍時間中,已包含了整體優化的概念,將之用於資源分配、只給予必要的人員、物料、設備與時間,若達成生產目標,放心的停止就好。
但若還是會擔心諸如質量、設備、缺勤⋯⋯等問題,先準備必要的安全庫存或提早一點生產,針對擔心的課題持續改善,再逐漸消除那些安全庫存或縮短提早生產的時間就好了。
要人停止、要先報告壞消息,本來就不容易,但豐田用系統性的低庫存讓它自然、必須地發生,而逐漸養成了眾人「在發生源對策」的習慣。
停止,才有機會!
如果每個人、機器都如陀螺般的轉個不停,則一點改變的餘地都沒有。機會隱藏於日常的例行作業之中,要佈置能自動「停下來」的環境,讓「餘力」自動地浮現。
參考:《豐田生產方式》63頁 第二章 挖掘一切潛力(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