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企業的自律神經與反射神經在哪裡?
2023年04月26日
怪我學藝不精,傻傻搞不清楚自律神經與反射神經有何不同。15日參加了成功大學的一個學習《追求超脫規模的經營:大野耐一談豐田生產方式》讀後感的課程,有一頁的報告同時出現了自律神經與反射神經,我只知道都是不需要大腦思考的自主神經系統,但其間有何差別呢?不會是翻譯時出錯了吧?
回家後趕緊找來原文,好佳哉(幸好)!照著漢字直接寫的,沒翻譯錯。現在熱門的IoT, AI⋯⋯話題,是否可以少點「集中(需要生管的指揮與管制)」,多點「分散(對實際作業者自律神經與反射神經的賦能、授權、自主)」?
企業常常被拿來與人的身體做比較、評論。
在人類身體裡面,存在著許許多多種類的神經系統,例如與意識沒有關聯的自律神經,支配肌肉伸縮的運動神經等等。細想人體的結構,其完善的程度,豐富的機能性,優異的均衡感,整體的精巧設計功力,實在令人驚嘆不已。
說到人體內的自律神經,例如眼前出現美味的料理時,唾液的分泌就自然增多;運動的時候,心跳自然加快,以促進血液的循環等等,即使沒有來自大腦的指令,沒有意識的驅使,也能自動的對應身體狀況變化。基於這個觀點,對於軀體日益增大的企業規模,該如何內建自律神經呢?這是一直縈迴於腦海的課題。
就以我們的生產現場為例來說,有了自律神經,就一如讓現場具有自主判斷的機能。像是:今天已達成計畫產量,不需要再生產了;各式各樣的零件,應該依照這個順序進行生產;或者是即使要加班,也必須在今日內完成指示產量等等,不必等待生產管理部或工務部的指示,也具有自行判斷能力的話,就是具備了自律神經功能的現場。
在豐田汽車廠內,「Just in time(及時化)」的思想,在生產現場已經浸透得既深且廣,加上徹底遵循「看板」的使用規則,我認為,這就具備了自律神經。
現在,我正思考著企業的經營,思考著人體的自律神經,思考這兩者的相關性,將它們重疊在一起,以激發自己的想像力。就企業而言,實際的運營,是以生產管理部為中心,發出各種行動指示,為了維持競爭力,也隨時修正、變更既定的計畫。能夠左右企業現狀與未來的計畫,換做人體來說的話,不就等於是脊椎骨嗎?
計畫是非常容易因外力而被改變,在這世上,其實很難走完一個計畫的全程,總是隨著種種情勢變化,而不得不經常修正計畫的內容。如果還執著的認為,計畫一經策訂,就不得變更的話,這個企業可能就因沒有應變能力,而難以存續下去。
這就好像人體的脊椎骨,愈是健康、健全的脊椎骨,愈是能夠彎曲。這個彎曲的彈性非常重要,若是受傷故障了,而敷上石膏的話,就變得僵硬動彈不得,當然也無法從事任何工作了。若抱持著計畫一旦定案,無論如何也要依照計畫執行的觀念的話,就像裹了石膏的身體,絕不是一種健康的狀態。
或許有人會認為表演特技的藝人,他的骨頭一定很柔軟,但事實並非如此。人類不是軟體動物,骨頭不可能是軟的,唯有經得起鍛鍊,才擁有能夠表演特技的脊椎骨。
像我這樣稍有老化現象的人,脊椎骨是很難隨意彎曲的。彎一下腰,如果無法立刻輕鬆挺直的話,那就必須覺悟自己已經老化了。企業如果老化的話,也會有相同情況。
進一步而言,為了在我所謂的計畫小變更時,不須一個一個去大腦,在反射中樞就折回去,即能迅速地對應,公司必須具備能瞬間對應的反射神經。就像是小飛沙即將侵入眼睛時,雖尚未判定是何種物體,有無傷害性,眼皮首先就緊閉起來,以防外物的侵入,又如摸到滾燙東西時,手也會立刻縮回,以防灼傷的道理是一樣的。
企業規模越大,就更需要適切的設置反射神經。即使稍微的計畫變更,若沒有大腦發出命令就無法展開的話,也就是說,如果生產管理部沒有開出連絡,做出計畫變更指示,就無法進行臨機性的修正或改善行動的話,那麼,這個企業就很難迴避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傷害,甚至於坐失龐大的商機。企業的經營運作具備了微調整機能,得以適時而適切的對應外界變化,就代表了這個企業擁有健全的反射神經。我確信,以「目視管理」的基本原則,透過豐田生產方式的兩大支柱,也就是「Just in time(及時化)」與「自働化」圓熟的運作,這種反射神經機制,必定能夠更為機敏與精準。
IoT, AI⋯⋯技術的原型(詳《追求超脫規模的經營:大野耐一談豐田生產方式》p.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