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人才是營運的主體
2023年08月16日
陳重光先生在群組裡分享了他觀察過去成功的經營者所受到的挑戰:
1. 習於產業鏈分工,認為是降低成本,機動的有效模式。
挑戰:產業鏈拉長,交期,管銷,碳排等已經面臨新環境的挑戰。
2. 因缺工,面對少子化,求解方,就朝向自動化設備投資,例如複合機。
挑戰:若未能先做流程化改善,常在新設備導入後,WIP爆增。
挑戰:複合機的發展,除了自動化的發展外,更應將人的智慧置入成自働化。
3. 景氣不好時,重視客戶,甚麼訂單都要接;景氣好時,則選擇客戶,做好做的
挑戰:不論景氣好不好,都是要追求高附加價值的服務,讓系統與時俱進。
4. 環境變化很快,這幾年來的精實管理、工業4.0、節能減碳等議題,都相繼上來了。
挑戰:各項的知識缺口雖有補上,但從經營賺錢的目的,TPS,MES, EMS 這三者的綜效如何整合
當然我也因此思索以上挑戰的解方,結果還是回到老路,這些並非新的挑戰,只是以往被忽略了,只要能賺錢,就很少會再思考底層的問題,現在訂單少了,自然是「老問題被認為是新挑戰」,歷史只是一再地重演而已。
我對陳重光先生的觀察,寫了以下的回應:
製造與服務的本質都是由「人」活用「方法、設備、員工」,對「物、資訊、顧客」加工,以提供價值賺取利潤。套句時髦的說法,豐田生產方式是被低估的系統,可提供從人的思想到行動的整體改善方案,不必「疊床架屋」,欲速則不達。
「人」是想法與行動的主體,「方法、設備、員工」是工具或手段,「物、資訊、顧客」是加工的對象、價值的媒體,「利潤」是目的與期待的結果。寫到這裡,讓我回想到東京大學藤本隆宏教授在《能力構築競爭》第二章中的「生產(服務)是轉印(複印)設計情報的過程」。而設計、轉印過程的主體正是「人」。
(譯自Philip Marris的領英貼文)
你是一個「老派」經理,從戴明、大野或戈德拉特等傳奇人物那裡汲取靈感嗎?他們的工業管理技術植根植於賦予人們能力和利用現場知識,承受住了時間的考驗。
雖然大數據、數位孿生和人工智慧等現代趨勢,有望提高當今和未來工廠的營運和財務績效,但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的寶貴教訓。
在我訪問客戶工廠期間,我驚訝地發現,一些21世紀的現場仍然缺少工業巨頭開發的基礎建設。儘管生活在數位時代,但這些基本原則往往被忽視,導致錯失改善的機會。
與其將精力投入到最新工具上,不如優先解決瓶頸、完善流程和培養員工的技能。過去的巨頭為成功奠定了基礎,我們可以利用數位工具,同時忠於他們的智慧。
關鍵是要把創新和基礎結合起來。這是提高績效和生產力的最佳方法。
請記住,這不是要丟棄數位技術,而是要確保它們支援已證明其價值的原則。要確保能區分純粹的工業玩具,和能推動持久影響的強大工具。
數位技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改寫埃利亞胡·戈德拉特的觀點]
工具自己不會思考,若使用的人也不知道如何善用工具,工具再好也沒有用。
一般的工具都有使用說明書,告訴人們在什麼時候如何用它。但很少人會研究這些說明書、操作手冊,總是以自己的老經驗來使用新工具。何況數位工具太新、且「能力太龐大」,它需要有人寫說明書(學術的老師適合)供大家學習,它同時也不能沒有使用案例(產業的人適合)供大家模仿演練。
學術和產業應密切合作,才能建構起一個可長可遠的數位精實的生態系統幫助產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