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Lantech 《精實革命》範例1991年以來的精實傳承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5年06月04日
〈前言〉
《精實革命》的範例 Lantech公司(https://www.lantech.com/)成立於1972年,1991年開始的精實轉型過程,迄今仍是我眼前的場景,改善的現實。反之,Lantech的現狀為何?刊頭是他目前網站的首頁,第二代已是經營者,也出版了精實暢銷書《精益管理的日常實踐,The Work of Management》。重點是其生產工廠仍只有兩處--美國與荷蘭。仍是小型公司轉型精實企業的典範。本文摘錄其1990年代,縮編資訊系統轉型的過程,可想像在此精實理念的基礎上,活用現代資訊技術與工具的發展。
〈本文〉
生產問題
生產主管在工廠內,為每一製造「伸縮膜纏繞機」的製程設立部門(機能別組織、佈置)。「裁切部」負責把鋼材裁切成精確的機械結構體材料;「加工部」負責在鋼材上鑽孔,以利與其他零配件系統的連接;「焊接部」負責把機械結構體焊接起來;「塗裝部」先在結構體塗裝防銹底漆,然後再上面漆;「初步裝配部」負責把轉動底盤、滾子托架及控制模組等先行組裝起來,再送到「最終裝配部」將個模組裝上結構體,並完成整體裝配。
依那時公司的做法,並不是最終裝配完成後就可交貨。因為公司想先追求「效率」,所以一次(一批)就做四種產品,每種十到十五台。由於每家顧客一次只買一台,因此完成品庫存區會存放許多台機器,讓顧客慢慢選用。
真要出貨時,常常需要再把因搬來搬去所造成的刮傷除去、上漆整修,即必須先把貨送到「手工整修部」一趟。通常它還得再回「最終裝配部」,去換上顧客所選擇的選配零件,最後再送「出貨部」。
上述的流程,約如圖 6.1 所示。從事精實系統的高手,經常把這種流程圖戲稱為「義大利麵圖」,因它的動線,就像義大利麵(Spaghetti)般的一團亂。
要善加管理的,還不只是上述的生產流程。因為量產時真正複雜的,還是如何把五十多家獨立的配銷公司所下的訂單,讓它們在各事務部門及工廠內流通。
由於訂單多為訂製品,每台成本五千至一萬美元,因此,接單決策時標準規格定價表就用不上,所以報價前必須就各選配要求,由公司分別訂價。「報價要求單」先送往「銷售部」的「應用工程課」做成本分析後,再把「正確的價錢」給各配銷商--他們再計算酬佣金等,並與顧客談判,成交後再把訂單送回公司,做生產排程安排。
訂單先送到公司的訂單處理課,再送徵信課,然後再回工程應用課(第二次)。在那兒,為此訂單做物料清單(BOM)--把製造一台機器所需要的物料全數列舉出來。由於各部門都有等待處理的訂單在排隊,因此訂單通常會等待處理而延誤。一般而言,從接到訂單到實際處理排程的部門,共要花上十三至十四工作天,而其中真正的處理時間(稱為「連續暢流時間」)還不到二天。
終於把訂單連同BOM一起送到排程課,排入主排程表。由於工廠內的訂單流程常常容易出錯,因此,銷售部內特設了一個訂單管理課,負責協調賣(廠方)買(配銷商)的進度並跟催。圖6.2為訂單的流程示意圖。
「主排程表」由生產部排程課的電腦化「物料需求規畫系統(MRP)」做出。MRP根據長期的「預測訂單」與「實際訂單」,來給廠內各部門排進度日程。各部門在「每日」清晨,從電腦輸出當天的任務。各單位在下班前,再把當日的進度由電腦向排程課報告。
此計畫系統看起來不錯,不過實際上卻是一團亂,因為顧客的要求一直在變化,而這與生產系統的背後邏輯常會有所衝突。為了追求生產經濟規模,老闆藍卡斯特與生產部主管一開始就決定,各生產單位要採取批量生產方式:先焊十個 E 型結構,再焊二十個 T 型結構,然後再焊二十五個 V 型結構。這樣,可使機器因換模(線)而停工的時間最小化。此外,大家都認為,批量愈大,品質會愈好,因為這樣做,一來可減少頻頻切換機械所造成的失誤,二來員工可以更專心在生產上,不會為換模而分心。
各生產製程分設部門、零件以批量的方式通過各部門、但在每個部門前都要等待一陣子才能開始生產,從而造成前置時間(lead time)極長。一般而言,從開始裁切機架的鋼材,到整台做好後上出貨碼頭,要花上十六週時間,其中大半為在各部門的「分批--等待處理」時間,以及各單位與倉儲之間的運送及儲存時間。實際上的加工時間(即「連續暢流時間」)則只要三天。
由於前置時間太長了,配銷人員就得各顯神通來應付目前的系統。最常用的法寶是先訂貨再找顧客,然後在生產快完成時,再要求修改規格。生產線因而得重新修改,或因為沒有合適的機台,所以要等待新製,只得延遲交貨。
很快的,工廠就在下述兩相衝突的排程系統拉扯下而不知所措:一是排程課根據銷售預測與接單實績所做的主排程表,另一是銷售部門為討好顧客而不停地改變規格—這又得由工廠採「特急單」方式跟催,不然就會因延遲太久了,或若不依新規格修改就會失去顧客。
「特急單」是由跟催員「捧」著,要求某部門先做好某一項作業,然後再送到下一部門繼續去排隊(插到最前面)。如果有大老闆所下的聖旨,它可以在四週之內從頭到尾完成。然而這種「特權」運作,又會導致其他訂單落後,而更需要跟催。
此一訂單處理及生產系統,聽來有點混亂--的確如此,不過,這在產品多樣化、前置時間長、製程複雜的行業倒是司空見慣。更糟的是,在工程、產品開發方面的系統,也與這類似,即採用「分批--等待」方式。
⋯⋯(略)
應付危機的第四招是「採行新技術」,在1990年用了「次世代的MRP」來排程。它可以讓每位作業員看到所有生產機器的現況,每在完成裝配一零組件或一台機器時即輸入數據。這樣,每位作業員可從自己的工作站取得工作命令,理論上,作業員可感覺完全「掌握」自己的活動。(藍卡斯特先生說:「這看來妙極了,『技術』與『民主』合而為一。人人可透過電腦了解全廠狀況,立即取得工作命令。我們的口號是:『讓數據送上門來』〔Data to the people 〕。」)
此新系統要用新型電腦,因而設立了新的管理資訊系統部,白天班有四人,夜班三人,來保持所有數據「新鮮」,並要求作業員在工廠完工時,就要輸入數據。公司製造處長這樣說:「的確,很快地作業員們就可以完全『掌握』了,然而該系統卻極不正確,因為許多數據根本沒有輸入,也沒有辦法發現錯誤。原先的MRP系統很慢,然而還可達99%正確;我們新的『民主』式MRP系統,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災難。所以我們給人們的並不是資訊,而是『浪費』。」更糟的是,由於輸入量太大,變動又多,因而造成電腦大塞車,速度極慢。針對此困難,公司的資訊顧問建議,最好的方法是再買一套更有威力、更貴的電腦。
到了1991年底,儘管公司採降價來應戰,訂單卻第一次下滑。而且工廠也因未經鍛鍊,僵硬的生產系統!幾乎不可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需求。藍卡斯特先生後來概述此時的情況,說:「我們第一次虧錢。我們以前賴以經營管理的基本觀念,像核子反應爐般融毀了!」這時候,他發現了「精實思想」。
⋯⋯(略)
到了1992年秋季,整體生產系統都從批量式轉為單件暢流式--包括每週只做一部,每部五萬美元的H型。整個廠房的流程如圖6.5所示(可與圖6.1比較)。
結果績效極好。員工人數保持不變(三百名),而1995年的出貨數比1991年倍增。成績之所以如此亮麗,主要是因為景氣復甦、訂價極富競爭力,而新產品又源源不絕地推出,詳後述。工廠以前被存貨堆得水泄不通,現在出貨量增多一倍,反而有三成的空間空出來。顧客抱怨的不良率,在 1991 年是每部 8 個缺點,1995 年降為每部 0.8 個缺點。前文已提過,生產週期時間已從十六週降為十四小時。答應顧客的準時交貨率,從 20% 進步為 90%。
老闆藍卡斯特先生在 1992 年對員工做了兩項承諾,更使得進展加速。在當年財務狀況極吃緊情形下,這兩項看來有點打高空,然而卻是成功的關鍵。首先,他承諾不會因精實轉型而要員工走路。他反而把由精實化所多出的人組成改善小組,由前文所提的「救火隊員(兼懷疑者)」某甲當隊長。一有改善活動(新技術研究所的一週改善活動),新製程中最優秀人員而不是最差者,就被選為改善小組的成員,使大家認為這樣的調出是升級而不是處罰。由於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所以他們很快地就可以歸隊加入生產團隊。
第二項承諾是藍卡斯特同時調整薪資政策,把底薪從每小時七美元調為八美元半。據希克斯回憶:「以前的做法是兩極化,非技工像麥當勞店行情般給低薪,而少數核心技工則給予高薪。由於完成每部機器所需的人力降為 50%,所以可有多出 25% 的空間來加薪。大家很快就發現,在新公司系統下,每個人都是技工(當然技能類別很不同)。所以都可支領更高的薪酬。結果,流動率很快就降為零。」
隨著工廠內如火如茶地推行精實轉型,也該把注意力放在事務流程上,特別是處理訂單流程上。正如藍卡斯特所言:「我們希望辦公室人員能見賢思齊。如果你能在十四小時內製造出一部機器,那麼光是處理訂單就得花上三週,這像話嗎?」例如某個案最為特則,工廠在四天就交貨了,而徵信部卻尚未完成作業--不幸的是後來發現買方已經破產了。
辦公室事務轉型時所使用的技巧,與工廠完全一樣。公司先設立一改善團隊,來共同重新思考辦公室作業流程的本質。成員包括該特定流程之所有人員、公司的技術專家--包括來自現場改善小組的作業員及外部顧問。該團隊先把整個價值流程畫出來,進而尋找時間及人力上的浪費。隨著每一流程歷經一再地重新思考,並從「分批一等待」方式改成暢流式,再把最優秀的人調到改善團隊中試行作業,以為下次流程檢討打下基礎。此過程中沒資遣任何人,被外調到改善團隊的話,表示公司肯定他或她績優的表現。
此等技術普及地應用於訂單處理及工廠排程系統後,成效驚人。由於公司現在對成本結構更為了解,所以除了真正訂製者外,都能採不二價政策,從而不用與經銷商討價還價。訂單一到了公司,就可以在二天內安排進生產排程。
最神奇的成果,也許是從此不再需要複雜的電腦化排程系統。原有的MRP系統倒是留了下來,以作為長期訂購材料規畫用,而日常之從裁切到裝配的排程,則只用銷售部門內的大白板即可。生產日依「節奏時間」分成數格,訂單一經生產鎖定後就寫到白板上。我們參觀該公司多次,每次白板上的格子,都只填當天起三天到二週內要生產的,只有確定的訂單才會下生產線去生產。
在公司內擺上一個人人都看得見的大白板,對銷售人員頗有激勵作用。特別是在填上的訂單漸少、而空白處漸多時(譯按:表示生意清淡):此為精實系統中的另一技術,即所謂的!透明度(或可視化)管理」,即人人看得到公司營運狀況,從而可採取必要的適當措施。
此過程的最後一步是,每日傍晚把明日所要上線的機器名單抄下,並把它們拿到四個生產群組去。就每一部機器而言,每一群組都會有實際顧客名字,及公司答應的交貨期(通常量產機型在投產後二天,而少量或大型者為投產後十天)。前資訊系統管理部門及七名員工都予以解散,因為廠內的零組件都自動地由前站被後拉到下一站,產品連同資訊一起走,所以過去自動化的資訊流程可以免了。圖 6.6 為上述所有成果總結,讀者不妨比較圖 6.2 迷宮式的處理訂單流程。
過渡期的最大問題,在於配銷商及買方對於快速、準時交貨方式很不習慣。因為當初他們下單時只是略估交期,以為還會有許多時間可以用來修正規格,通知製造商做工程變更並規畫在自家工廠的安裝計畫。
下述為一實例,毫不誇張,即公司在接到訂單當週內就交了貨,使得顧客反而不知所措,大為不悅;「我們還未想出怎麽應用,你們就把機器送來了。當初下訂單時,只是想先搶佔生產的產能。我們(以為你們會像以前般延誤)還未把可選配的模組想好,而東西竟然就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