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30年來學習精實的心得
2022年11月2日
作者:Michael Ballé
文章出處:To go lean: strive!
全文字數:2770
閱讀時間:9分鐘
李老師導讀▶
讀到麥可伯樂這篇文章時,讓我想到2019年11月出版的「臨界戰略」。從「金礦」開始,我的確喜歡麥可的書與其對精實的經驗與見解。究其原因,和他繼承他父親弗雷迪伯樂從1975年起的學習豐田生產方式(當時尚無精實之名),兩代近50年在歐洲的傳承有絕對的關係。本文可說是麥可對其30年來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沒有方法,只有本質的原則。若你問我「需要知道怎麼做啊!」但若是這樣,麥可應該會寫一篇以方法論為主的總結。我認為他是看到了失了根的方法論雖有速效,但只會有曇花一現的效果。所以他會寫了這篇也許會被認為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的文章。但,魔鬼藏在身邊的細節裡,不必千里求道,只要回歸原點,且是我們都已經知道,只是被忽略的本質精髓,何樂而不為呢?
30 年前,當我第一次研究豐田工程師如何改造供應商的生產單元時,我並不太了解。我看到他們經常與堅決反對改變任何事情的人一起工作,並且仍然成功。結果是品質提高了 100%,生產力提高了 30%。我花了好幾年才意識到豐田高利潤的真正原因:當產品更新時,是因為之前在現場點點滴滴的改善中所吸取的教訓,被納入了新產品設計之中,結果是系統總成本降低了 30%。而豐田與供應商的整個系統從新產品的設計中,分享了這些日常點點滴滴累積起來,降低成本的成果。
但我也確實看到在我眼前所發生的一些不尋常的事情。因此,我糾纏他們想要他們的方法、路徑圖和改善計劃。但他們一直說他們沒有。只需解決日常的營運中,一個又一個安全、品質、生產力的問題。直到有一天,領隊的工程師對我不斷的糾纏感到非常惱火,他說:「我們沒有路徑圖。我們只有一條黃金法則:在製造零件之前,我們先培育人。」
那是說什麼啊?我當時看到的是直截了當的 PDCA:他們面對一個問題,計劃一個改變,討論並教育人們,嘗試它,檢查效果,然後更進一步討論是否採用、適應還是放棄,然後繼續前進到下一個改變。
這是他們方法的基石。但是,我後來發現為了找到問題的方向,他們還建立了一個由後工程拉動的系統(根據節拍時間讓物流拉動所需要的零件箱)和後工程拉動的行燈(讓班長來回應作業員反應的問題)。當我再繼續學習精實時,我意識到他們還有一個完整的學習系統來努力於改善—也就是著名的豐田生產系統:
我們如何在安全、品質、交期、成本和士氣方面改善客戶滿意度?
我們如何才能縮短前置時間並更接近單件流?
我們如何才能在更接近問題出現的源頭發現問題,並在缺陷蔓延到下游之前,更快地做出響應而糾正?
我們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作業員參與改善,不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且是為了發現問題並能自主地思考與提案?
我們如何改善條件,使人們得到更好的培訓(人力,Man),更好地維護設備(機器,Machine),在正確的時間始終以正確的數量提供組件(材料,Materials)以及不斷檢查、挑戰和更新標準作業(方法,Method)?
如果您努力回答這 5 個問題,您將會發現自己在現場建構了截然不同的從輸入到輸出的網絡規則:人們以及與工作之間不同的連結方式。這顯然是洋蔥的第二層——精實學習系統—豐田生產系統:
但是高管要做什麼呢?幾年後,當我繼續研究該系統是如何演變時,我看到了一系列視頻,由 張富士夫,Fujio Cho 先生向北美豐田高管解釋 TPS 背後的價值觀,以及所需要的態度—如我的記憶:
現地現物,Genchi Genbutsu:到實際的地方去了解事實,推動改善,讓人們對問題達成共識。
改善,Kaizen:不斷改善作業,始終推動創新和適應,永不滿足於現狀。
挑戰,Challenge:通過明確挑戰,並以勇氣和創造力迎接挑戰來實現我們的夢想,從而形成長期願景。
尊重,Respect:盡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他人,培養信任,承擔需要改變的情況和自己的責任。
團隊合作,Teamwork:激發個人和個人成長,分享發展機會,最大化個人和團隊績效。
最後的兩個讓我困惑多年。當然,團隊合作應該是關於承擔集體責任,尊重刺激個人和專業成長,而不是反對、衝突?終於我明白了,張富士夫先生並沒有定義尊重和團隊合作,而是與 TPS 一樣,他概述了為實現尊重和團隊合作而努力的目標。要能尊重、表現理解和承擔責任。打造團隊,首先要培養人。這是洋蔥的第三層。
與往常一樣,這不是以系統為中心的觀點,而是以人為中心的願景,即如何通過組建最好的團隊來標齊個人成就和企業命運,他們將能建立最精簡的系統,從而導致對客戶的最高承諾滿意度和性價比。
在這裡,該框架再次向您展示了要努力於什麼?以及如何在高管和團隊之間發展出不同的網絡規則。高管從這個洋蔥中學到的教訓是首先去現場尋找改善的機會。在那裡,尋找一個願意參與改善的領導者,幫助他們探索問題,並以其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框定(Frame)問題(精實「工具」的起源),然後讓人們分享他們的對策並深化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以便改變需要改變的地方,同時讓改變有效--區分因循(老化,我們想要擺脫的)和傳承(我們想要保留的)。或者,用我的導師、朋友和合著者 Orry Fiume 的話來說:好的加倍,壞的減半。
與 Orry Fiume、Dan Jones 和 Jacques Chaize 一起,我們將親眼目睹的精實轉型實驗案例匯總在一起--《臨界戰略》,我們終於意識到精實思維意味著徹底的認知改變,改變我們看待情況和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其遵循直覺(在我們的腦海中)的4D(請參考刊頭的圖案) 定義(Defining)情況、決定(Deciding)做什麼、推動(Driving)執行然後處理(Dealing)不可避免的後果,我們需要學會首先通過努力於流動以找到(Find)現實世界中的問題,通過接受挑戰來面對(Face)我們沒有立即解決對策的問題,以每個人都能理解和貢獻的方式來框定(Frame)這個挑戰,以便最終從所有人的腦筋中形成(Form)更聰明的解決方案,而不僅僅是一個發號司令的腦袋和許多雙只會做事的手。
儘管如此,儘管這種 4F 與 4D 的洞察力現在支配了我對精實轉型的看法,但很容易屈服於知識的詛咒,並且忘記了這種理解是如何形成的:是先建立洋蔥的每一層。首先教授 PDCA,然後是 TPS 框架,最後是執行豐田模式,Toyota Way價值體系。
當您陷入困境時,任何精實轉型的核心問題是: 如何作呢? 我們知道答案:在開發產品或服務之前先培養人才。但是接下來又如何作呢?還需要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他們怎麼可能吸收所有的這些?我相信我們需要重建學習曲線的過程,而不是用精實知識塞滿腦袋的結果。首先就具體問題教授 PDCA,並讓管理者意識到他們需要參與和領導他們的團隊,而不僅僅是推給員工更多的工作。然後教如何活用豐田生產系統,以開闊視野,看清楚一條通往零浪費願景的途徑,和一個沒有浪費的社會。一旦他們掌握了系統的竅門(是的,但困難是它是一個客戶滿意度、及時化、自働化jidoka、標準化/改善和相互信任、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系統),然後教人們如何領導以「豐田模式的『持續改善和尊重人』」的兩隻腳向前邁進,而實踐豐田模式。通過這種方式,每一層洋蔥都可以搭建下一層洋蔥,我們可以從個人洞察力和主動性中建立集體的共識。
學習了30年「是什麼讓豐田與眾不同?」的經驗教訓,套用一句禪宗的話:精實心與初心。當世界混亂,事情變得混淆不清,人們推遲或退卻時,也許最好的方法是回到起點,以初學者、最富好奇心的幼兒角度看待一切。忘掉你所知道的一切,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從他們的眼中觀察全新的世界。然後讓你從中獲得的經驗和知識流動,開闢新的見解和新的方法,來試驗和發現新的路徑。
相關文章(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訪問▶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