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100年前的拉動系統
2023年07月26日
閱讀《改變世界的機器 2007年版》時,有了許多新發現,新增的後記中有這麼一段:
汽車上許多組件,如儀表板、腳踏板、前懸架、後懸架和車軸、發動機、變速箱、油箱及燃油管等的產線佈置都是類似的:佈置在總裝線附近,按照準確的生產線速率,以近乎連續流動的方式運行,從開始到完成所需的工作時間很短,這使得福特的生產管理系統可以非常簡單。在很多情況下,只是簡單地要求組件生產單元開始生產,直到總裝線上的相應位置(線邊店面)的庫存量達到允許的上限值,然後生產被叫停。當持續巡迴於裝配線與零件生產工程的「短缺追查人」發現總裝線的庫存量到達設定的下限值時,則指示零件生產單元重新開始生產。這就是原始的拉動生產系統,詳見阿諾德和福洛特所著《Ford Methods and the Ford shops》第63到72頁。
1915年出版的《Ford Methods and the Ford shops》中,記載著福特高地公園工廠(Highland Park factory)的產量與如何管理零件的生產與供給,當然沒有電腦,只有如刊頭的標籤、下圖中的黑板,與勤快與仔細的員工。100年來科技的進步,是否讓工作更容易了呢?
一般參觀福特工廠的人可能對於「如何」每天生產1,000 輛汽車(現在已超過1,100 輛汽車)的生產過程有著相同的一般廣義概念。
那些真正了解機械工廠內部運作的人,知道機械工廠中,從來不會「發生」什麼好事。當他站在福特底盤裝配線「開始上線」的投入口時,他們得考慮到很多事情。這些經驗豐富的人得自問,如何讓零件生產等於裝配需求。比如說,每個底盤每天需不間斷地、無誤地供應 1,000 到 4,000個零件(每分鐘一套、齊料)。這要怎麼辦到呢?
簡單來說,首先,需透過堅持記錄每個完成生產的零件。一個小時接著一個小時,無盡的辛勞和痛苦,完全正確的記錄,以維持福特零件的生產和工廠的產量。
確保零件安全地供應的因素,是生產經理將零件供應的數量設在足以供應每月25,000輛汽車,依每天生產1,000輛汽車的速度來看,那是一個月的組裝供應量。這是官方的說法,但從「短缺追查員」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工廠實際的做法並不是根據生產經理的生產計畫,而是恰恰相反地,將最大零件庫存量設定在足以生產5,000 輛汽車,為足夠三天的裝配需求,而將最小庫存量設定於3,000輛汽車生產所需。
有了這樣的了解之後,與兼顧生產管理、數位與TPS的楊大和老師有如下的討論:
李:100年前福特的生產管理,不是按計劃生產,而是按庫存量、消耗量生產。原則沒變,只是工具變了。反之,違背了原則,先進的工具也救不了。
楊:是的,順序與齊料兩大原則不變!
李:還有後拉,根據消耗補充。
李:「短缺追查員」隨時確認是否有異常。
楊:「順序」自然會形成「後拉」,互為因果。異常管理是Jidoka,還是回到TPS House的架構!
李:我在學習100年前的福特!都是手工,怎麼做到的?
1915年的福特高地公園工廠,與豐田現在的生產計畫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則:
1. 每天的生產計畫是公司管理層面的數字。
2. 生產現場是根據後工程的拉動實績,管制何時該生產?何時該停止。
福特在1927年開始生產A型車的紅河一貫工廠(Rouge complex)已偏離了後拉式生產,將生產計畫用於大部分的工程。而1937年成立的豐田,應是從1915年與1927年的福特中吸取了許多經驗。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困擾於多種少量、短交期環境的我們,應該可以從以上的例子中得到啟示,而可做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