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如何從精益製造走向精益銷售
2023年06月14日
這是14日將與趙博士對話直播的題目,源自於這三年我所看到、體驗到的產業狀況。
2020年疫情之後,先是有缺晶片的問題,直喊供應鏈中斷、供不應求。但2022年後半,卻看到了資通訊產業供過於求,為庫存所苦的場面。同樣的產銷反轉的現象也見於其他產業。我所合作的兩家公司也有這現象。
一家是以生鮮食品為主的零售業,疫情期間受惠於電商外送,生意仍能維持小康,反而是疫情結束後,來店人數卻減少了。
另一家是以供給品牌商原料的製造商,2021年創了業績的新高,2022年下半年之後,即看到接單速度逐漸放緩。
以上的三種狀況都有同樣的問題,即最終端消費者終主導市場,光靠供應側的一廂情願,仍然不足夠。因此我發表了「精益中的流水木魚」,其中的伏筆是「飄忽的顧客(需求側),彈性有節的店(供給側),交織(合作)成繽紛世界。」另一篇「期待顧客改變之前⋯⋯」寫的則是顧客為王,身為供應端,只能先反求諸己,在持盈保泰的狀況下,滿足如風般虛無的顧客,再求突破。
因此,我畫出了刊頭,在成長的時代中被忽略的「光靠流動還不足夠,還要能根據顧客的拉動而流動!」的圖,供給要與終端顧客的真正需求同步,時時將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差異限制在最小限度,因此所鍛鍊出來的方法正是豐田生產方式中的方法。反之,若無此前提思維,就會覺得豐田生產方式中的方法似乎沒什麼意義。
刊頭的標題「令人恐慌的『低成長』」是1978年出版的《豐田生產方式》開宗明義第一章中的一個標題名,時至2023年,恍如預言般地適用。
能源危機之後,「安定成長」、「低成長」等詞彙逐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用語,我個人倒是較為冷靜以對。
在過去長期高度成長的時代當中,經常是連著兩三年的景氣,再夾著頂多半年左右的低迷,然後再次恢復景氣,經濟發展的情況,大致上可描繪出這樣循環式的曲線。有時候,甚至也出現超過三年,連續呈現著景氣熱絡的現象。
現在,突然進入了「低成長」時代,經濟發展曲線簡直就是倒置了以往的模式,甚至更為嚴酷也說不定。因此,我寧願更加審慎地評估未來的景氣循環模式,也許,經濟成長率高達六%~十%的好景只能持續半年到一年,接下來的兩三年則僅僅勉強維持微小的成長,或者零成長,情況惡化時甚至於是負成長。我認為,我們可能必須覺悟到,今後將會進入這樣嚴苛的時代。
一向,日本的產業界早已習慣於大量生產,大量銷售,從來也不用擔心滯銷與庫存壓力,汽車產業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大多數企業經營者的運籌重心,恐怕都已經被窄化為只會關注產量的多寡而已。(後略)
與顧客同步、合作,讓你立於不敗之地,且能與顧客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