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外人眼中的台積電
作者:李兆華 老師
2025年11月26日
刊頭的照片是我每天會收到的年近80歲的《葉清來總經理讀書心得》,其中總是有許多智慧之士的睿智觀點。我認為這篇的觀點連結了正夯的「台積電」與大家習以為常的「豐田」,學習台積電的捷徑正在豐田模式。
因台積電赴美蓋廠而擔心技術外流,這是畫錯重點了。
技術對手總有一天會趕上,台積珍貴之處在於其文化和管理DNA,我們該想辦法培養更多這樣的企業。
#今周刊# 1508期2025/11/13
川普政府提出台積電應將一半產能配置在美國,再度掀起民眾對台積電海外擴廠、核心技術恐將「外流」,讓國外競爭對手迎頭趕上的擔憂。這種恐懼可以理解,卻畫錯重點,反而讓我們忽略更重要的契機。
早年在帶領研究團隊期間,我總是提醒分析師們,不要因為一家公司的技術好而推薦它。我認為,技術是短暫的,今天的優勢會成為明日黃花,產業的典範移轉,也會讓名不見經傳的對手瞬間超車。半導體工程師爭論1奈米還是0.5奈米是微縮的物理極限?如果微縮技術到了盡頭,競爭對手終究會追上來的。此外,軟體也能提升硬體效能、壓縮技術的優勢[1]。台積電的持久競爭優勢在於晶片背後的機制:一個紀律、文化、治理和專注的體制,推動技術不斷創新。
媒體人林宏文在其著作《晶片島上的光芒》中提到,管理架構是差異化的因素。台積電建立了一個學習型組織,員工不會因為犯錯而受罰,但會被要求不重蹈覆轍,錯誤被記錄下來,轉化為標準操作程序並成為制度,經驗和知識會被累積。這聽起來簡單,但實務上,世界上幾乎沒有哪家製造商能做到。
台積電的組織運作在效率中還能確保品質,「技術委員會」與工廠管理並行,一座晶圓廠的運作情況能傳達到其他廠,並保持全球所有晶圓廠一致的作業標準。台積電很早就制定了嚴格的保密規則,包括禁止帶拍照手機進廠[2]。
台積電專注於單一使命:成為世界最好的先進半導體製造商。這是台灣缺少的企業品牌,其所帶來的報酬,不是幾個百分點的毛利增減,而是全球產業的主導地位。
所以我們要擔心的,不是台積電的機密外流,而是無法將台積電的文化和管理DNA複製到其他產業。與其把台積電當作護國城堡,不如將其視為教學機構。我們不應死守一個全球冠軍,而是要培養更多有能力出海征戰的國家隊。
關鍵不在台積電的技術是否外溢,而是台灣能否將其更深層的優勢内化:打造一個個學習更快(紀律、文化)、治理更好、專注目標的優質企業。
(本專欄隔周刊出)
谷月涵
聚界潔能台灣董事長
花旗環球證券前董事長,自1988年由霸菱證券派駐來台, 研究本地市場及產業逾35年,被市場譽為台灣先生。
今周刊 | 2025, 11 / 13
[1]李註:硬體內含「技術軟體」與「企業文化」,「外購、抄來」的硬體等於「移植」設備商的「技術軟體」與「企業文化」,看似快速,但有「水土不服、學習曲線」的問題而投資效率不彰。反之,「內製」的硬體、已內含了「技術軟體」與「企業文化」因此適合,反而可以發揮設備的經濟與適用的整體效率,而雖慢猶快。同時,軟體的「紀律、文化、治理和專注的體制」,最後帶動形成整體的技術創新。
[2] 李註:這兩段好像在說豐田。差別在於豐田已被長時間研究,其內容大致已被公開。台積電產業的特性,對外界來說,其內部運作並不透明,且少實務者的現身說法。既然如此,想學台積電,不如先從已長時間在豐田集團大小規模的公司中實踐,已公開的研究與實務中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