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師專欄
李老師專欄
☆點擊下方鏈接關注官方帳號 (@917stvux),將可及時獲得最新的李老師專欄!
在TPS基礎上的豐田情報系統演進
2023年03月22日
本文節錄自2010年出版,黒岩惠所執筆《面向未來IT管理的情報系統發展史-製造業篇》中的第3章「豐田汽車的情報系統的發展」,文中有從1960年代起到2000年代的發展過程,與幾個重要的案例。在數位化、聯網化、智慧化百花齊放的年代,回顧歷史可溫故知新。刊頭的圖大家可能會比較有興趣,我針對生產計畫、顧客訂單、生產指示也做了修正。有興趣者可閱讀文末的全文。
豐田生產系統(TPS)的本質是「根據客戶的領取創建工作流程」的活動。其目標是「創造一個朝著理想狀態不斷進步的人的團隊」,提高勞動者的改善力和解決問題力,即提升人的能力。以往,TPS是以人為中心,作為生產現場的改善方法而發展出來的,但現在,可以通過活用IT(機器人、自動化設備、CAD/CAM/CAE 等)機械系統,而更一步地進化。 IT 現在對於實現客戶滿意度和改善 QCD 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然而,即便如此,能熟練地善用 IT的人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豐田汽車公司(以下簡稱豐田)的情報系統的特徵,是在堅持30年前(1970年代)所確立的傳統TPS(人的系統)基礎的同時,導入機器人和IT等機械系統。
從豐田情報系統發展過程中得到的知識與洞見 ▶
用一個詞來概括豐田的企業文化的話,可以用「忠於基本原則」來表現。 FA 和 OA 被喧騰一時的時候,許多人認為這些措施將徹底顛覆企業結構。但是,豐田認為工廠的自動化是必然的,即使是IT等新技術出現,並非是用 IT 來轉換原來的基本想法,而是堅持在現有業務中融入 IT。此外,他們也有採用必要的技術,不採用不必要的技術的明確立場。
據說豐田的IT投資比三巨頭還小,但這是不被一時的潮流沖昏了頭,只進行必要的投資,穩紮穩打的結果。這些事情也很好地像徵了豐田的企業文化。從這些可以看出的教訓,是情報系統化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須要有以企業文化為基礎的堅實的系統化方針。
豐田的情報系統發展的過程從構築局部系統開始,從1990年代到2000年代,將局部系統進行整合,構築全公司的統合系統。這雖是在許多企業中都可以看到的發展過程,但豐田的統合系統化絕不是搶先出手。其原因被認為是因為豐田有分權化的組織特徵,及重視實際作業的文化。
在豐田,現場出現的問題,如果是小問題的話,就在現場解決,不依賴於上級管理人員逐個做出決定。作業員可以隨時把生產線停止,就是此一事實的象徵。現場人員(班、組長)應設計現場最方便的方法來作業,無需就作業方法尋求上級管理人員的指示。豐田的特徵就是這樣將權限委讓給現場。相比之下,早期的情報系統是集權式的,所有的情報都集中在中央電腦上,所有的情報處理都是集中進行的。當導入集權式情報系統時,包括數據格式在內的所有方面的規格都被標準化,這可能會提高情報處理的效率,但可能會構築出不一定適合每個現場的系統,並且可能會降低現場的作業效率。換句話說,豐田公司分權的組織特徵與早期情報系統的集權特徵在本質上是不相容的。
若比較實際作業的效率性與情報處理的效率性哪個重要,自然是實際作業的效率更重要。但在構築系統時,也有不少的情況是只追求情報處理效率性。豐田並沒有導入集權的情報系統,而是為每個部門構築部分的系統的原因,並非因為沒有描繪全公司情報系統的展望。而是基於現地現物原則,徹底堅持「 IT是支援實際作業」的立場,利用 IT 以提高現場作業效率,與將如何利用 IT 的決策權委讓給各部門的結果吧。然而,相反地,正如已經提到的,這可以說是延遲了整體最適化的主要因素。
豐田克服了這種環境,並在 2000 年代構築了全球範圍的整體最適化集成系統。當時的關鍵詞之一是不是效率,而是「情報共有」。 IT 正在努力消除隨著全球化而擴大的地理距離的缺點。
對於製造業來說,溯源豐田的個別最適化、整體最適化、包括海外全球範圍最適化的過程,值得借鑒。作為參考的話,豐田的情報系統化已達到階段理論的第四階段:企業共同體最適化的水準。
TPS是一種製造方法論,這一理念也體現在豐田使用情報系統的方式上。例如,在 TPS 中,作業是委託給機械,不要讓作業員成為機器的看守人。同樣的,這是一種是讓電腦處理所有數據,而不是讓員工成為電腦的看守人的文化。換句話說,電腦中的處理往往有黑盒子的傾向,但TPS的哲學是持續地思考著如何排除該業務的流程中的浪費。就像 TPS 不會使用高速的製造機械增加不必要的產量一樣,因為數據處理速度加快,而增加浪費的工作,或導致人們在電腦作業時如看守人般地無所事事。此外,與製造現場一發生問題,立即停止生產線並調查原因一樣,當電腦作業出現異常時,必須立即調查原因。為此,與其導入泛用系統,不如自行構築系統,即使是使用套裝軟件,也必須結合豐田自身的獨創性進行改良。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就像日本製造業吸收了TQM和TPS一樣,我們應該擺脫過時的瀑布式開發方法,轉向結合實際現場需求的敏捷方法(TPS方法)。
據說豐田的情報系統部門一直是從提供工具的被動角度進行系統化,但在情報系統精進計劃之後,設置了IT 管理部門來統括整個公司的情報系統,以能從經營的觀點推進 IT 化。 現在是需要 IT經營的時候了。期待企業的情報系統部門的職責從情報系統提供者轉變成 IT 經營的推動者。
TPS 的支柱是「及時化」和「自働化」。豐田的強項在於以人的改善力和對人的尊重為基礎的TPS「人系統」與以 IT 為基礎的「機械系統」的所發揮的協同效應。然而,現在業務日益複雜化、快速化、全球化的今天,業務系統的本身已經曖昧不明,對整體最適化企圖和迅速決策以因應變化的渴望,已超越了人類能力的狀況。現實的情況是,為了克服這種情況的唯一方法就是活用 IT 的力量。2001年,豐田發表了由「智慧與改善」和「尊重人性」兩大支柱組成的豐田模式,並強調在全球豐田中「人是經營的基礎」。情報系統畢竟是連神都算不上的平凡人的創造,是在人類的改善和改造中不斷進化的。隨著 IT化不斷地發展,日本先驅的豐田公司如何將「人系統」和 「 IT 系統」融合、統合和精進呢?我期待探索這條新道路。
出處▶
檔案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