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
死刑辯護的敘事策略 ── 從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上重更三字第1號刑事判決出發 new
本文為《死刑案件中犯罪行為人屬性調查》的續篇,重點放在辯護律師的量刑敘事能力。本文認為,從輕量刑因子證據的調查與反死刑敘事能力互為表裡,辯護律師(以及從輕量刑因子專家)必須要有說故事的能力,才能知道應該調查什麼證據,證據應該調查到什麼程度,以及應該傳喚哪些證人到法庭上提供所知給審判者參考。量刑調查所得之資料,必須透過有效的敘事策略,才能夠讓審判者真正從被告的主觀理解其人生,實現最高法院102年台上170號判決對於「活生生社會人」之量刑的期待。
置入死刑量刑一致決
承襲先前《論死刑量刑一致決》對於此程序要求之正當性的探討,這篇文章進而分析死刑量刑一致決如何置入現有的刑事訴訟體制。
本文不同意實務界與學術界在最高檢察署 113年11月20日113年就憲判字第8號召開之評析與修法因應研討會中,對「死刑量刑一致決」提出的質疑與批評。在回應各個議題的同時,本文具體指出現行各級法院(包括國民法官審判上訴審與最高法院)應如何在程序中實踐一致決,方能兼顧國民法官制度上訴審的性質,並維持最高法院於 2013年開始建構的死刑量刑準則。
偵審程序中對於弱勢證人的誘導──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3號刑事判決 (黃菁瑜為第一作者)
由於兒童與弱勢證人具有身心發展的特殊狀況,立法者自2015年起,透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規定,對於兒童與弱勢證人在偵審程序中的詢訊問方式做出限制。本文分別分從法規範及司法心理層面評析最高法院的見解,指出即便弱勢證人記憶不清或不願回憶時,仍應避免對兒童與弱勢證人使用誘導性問題。本文並進一步依據司法心理學專業,對於在此類情況應如何進行詢訊問提出具體建議,希望協助司法人員精進對於弱勢證人詢訊問的知能。
死刑案件中犯罪行為人屬性調查──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75號刑事判決
本文探討台灣死刑案件中,法院如何調查與評估犯罪行為人屬性的爭議。文章主要聚焦於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75號刑事判決,該判決一概地不容許事實審法院「透過自身同理、生活經驗、觀察學習而了解」行為人屬性事由,認定「量刑資料都必須受到專業團隊的協助,法院才能正確理解並充分評價」 。文章比對了台灣與美國在處理此類調查上的不同做法,尤其是美國「從輕量刑因子專家」的角色,並分析了將此責任歸屬於辯護團隊的優勢。文章也批判了現行台灣實務將量刑判斷過度科學化,可能導致忽略量刑中應有的道德判斷與人性考量,並呼籲重新思考此類調查的定位與執行方式。
最高法院分案連身條款的合憲性問題──評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14號判決,收錄於「臺灣刑事法新世紀脈動—何賴傑教授六秩晉五榮退祝賀論文集」,台北:新學林出版社,2025年3月,41-55頁。
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後偵查中強制辯護修法的幾點思考,月旦律評,2025年04月,37期,69-74頁。
偵審程序中對於弱勢證人的誘導──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33號刑事判決(與黃菁瑜合著),月旦實務選評,2024年05月,4:5期,108-120 頁。
境外證人的遠距訊問—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082號刑事判決,月旦實務選評,2023年12月,3:12期,141-156 頁。
搜索律師事務所的基本權難題—評憲法法庭112年憲判字第9號判決,台灣法律人,28期,2023年10月,131-145頁。
律師事務所搜索扣押之規範違憲審查,台灣法律人,23期,2023年5月,93-113頁。
刑事審判中通訊軟體對話紀錄的使用──評最高法院111年台上字第1021號刑事判決,月旦實務選評,2023年2月,91-105頁。
重構被害人的程序參與權──評司法院釋字第805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125期,2022年11月,57-73頁。
道交處罰條例中強制抽血等身體檢測之合憲性審查,台灣法律人,6期,2021年12月,75-98頁。
刑事審判中的司法詢問員,政大法學評論,164期,2021 年 3 月,51-126頁。(TSSCI)
被告訴訟權與性侵害被害人保護的失衡 – 評司法院釋字第789號解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17期,2021年3月,213-282頁。(TSSCI)
刑事訴訟程序中的犯罪被害人保護,檢察新論,28期,2020年8月,201-230頁。
關於刑事案件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下),司法週刊,2016期,2020年8月14日,2-3頁。
關於刑事案件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中),司法週刊,2015期,2020年8月7日,2-3頁。
關於刑事案件贓證物保管的三點建議(上),司法週刊,2014期,2020年7月31日,2-3頁。
Conscience and Convenience: Taiwan’s Rocky Road to Adopting the Adversarial System in Criminal Procedure in JUDICIAL REFORM IN TAIWAN: DEMOCRATIZATION AND THE DIFFUSION OF LAW (Neil Chisholm ed.), Routledge; 1 edition (November 8, 2019).
司法詢問員的證據法問題(四),法務通訊,2973期,2019年10月4日,3-5頁。
司法詢問員的證據法問題(三),法務通訊,2972期,2019年9月27日,3-5頁。
司法詢問員的證據法問題(二),法務通訊,2971期,2019年9月17日,3-5頁。
司法詢問員的證據法問題(一),法務通訊,2970期,2019年9月12日,3-5頁。
不被要求冤罪意識的檢察官──評司法院職務法庭107年度懲字第2號公懲判決,月旦裁判時報,2019年9月,44-56頁。
境外證言的傳聞法則問題,臺灣法學雜誌,370期,2019年06月28日,119-122頁。
建立一個兼顧公平審判的被害人訴訟參加制度,月旦法學教室,182期,2017年12月,46-54頁。
法定法官原則,法官自己決定原則?-評司法院釋字第 665 號解釋,中原財經法學,38期,2017年6月,109-156頁。
拒絕在場的被告,月旦法學教室,174期,2017年4月,29-31頁。
當庭勘驗受押被告與父母之會面錄音是否適當?月旦法學教室,168期,2016年10月,33-39頁。
一事不再理,手腳太慢不被理? —評最高法院104年台上239號刑事判決,全國律師,18期11卷,頁28-38,2016年08月,42-60頁。
羈押審查程序中的閱卷權,月旦法學雜誌,251期,2016年4月,218-225頁。
「社工」緝毒,月旦法學教室,158期,2015年12月,51-56頁。
彌補正義缺口的自訴制度,全國律師,18期11卷,2014年11月,28-38頁。
杜氏兄弟(父子)案是台灣司法界的醜聞,臺灣法學雜誌,250期,2014年6月15日,1-7頁。
境外或跨境刑事案件中的境外證人供述證據:最高法院近十年來相關判決之評釋,臺大法學論叢,43卷2期,2014年6月,489-548頁。(TSSCI)
實物提示,原則或例外?,月旦裁判時報,2014年4月,86-95頁。
反酒駕戰爭的幾個程序問題,月旦法學,225期,2014年02月,167-183頁。
治酒駕用重典?── 一個實證的考察,月旦法學,223期,2013年12月,147-158頁。
逸失的勒贖錄音帶–評高院九八矚上重更(十一)第七號與最高法院一〇〇台上四一七七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7期,2012年10月,59-71頁。
警局裡的誘導詢問,月旦法學教室,118期,2012年8月,33-35頁。
滴血認親,月旦法學教室,114期,2012年4月,36-38頁。
“Taiwan” Pp. 222-232 in Doris C. Chu (Ed). CRIME AND PUNISHMENT AROUND THE WORLD, Vol.3. Asia/Pacific. Gen. Ed. Graeme R. Newman. 4 vols. Santa Barbara: ABC-CLIO (ISBN: 978-0-313-35133-4). (with Charles, K. Chang, & Doris C. Chu (2010)).
邱和順等人被控擄人勒贖撕票案-刑事人權報告書,臺灣法學雜誌,154期,2010年6月15日,45-61頁。
論人身自由的拘束(下),台灣法學雜誌,130期,2009年6月15日,174-180頁。
論人身自由的拘束(上),台灣法學雜誌,129期,2009年6月1日,154-162頁。
在場人錄音之證據能力(下),台灣法學雜誌,118期,2008年12月15日,110-118頁。
在場人錄音之證據能力(中),台灣法學雜誌,117期,2008年12月1日,126-140頁。
在場人錄音之證據能力(上),台灣法學雜誌,116期,2008年11月15日,102-106頁。
刑事訴訟法中之法理與類推適用-以南迴搞軌案為例,日新司法年刊,8期,2008年7月,152-158頁。
鑑定報告與傳聞例外,政大法學評論,101期,2008年2月,193-254頁。(TSSCI)
檢察一體原則與鑑定報告的證據能力——評最高法院九十五年度台上字第六六四八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149期,2007年10月,248-258頁。
機密且一造進行之羈押審查程序,台灣本土法學,91期,2007年2月,216-238頁。
預防性羈押:刑事程序中的風險管理,月旦法學教室,36期,2005年10月,57-68頁。
風險社會下的媒體與刑事政策──以1997年白曉燕案為例,收錄於「自由、責任與法—蘇俊雄教授七秩祝壽論文集」,249-272頁,台北:元照出版社,2005年8月。
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118期,2005年3月,30-40頁。
DNA證據:鐵證如山?,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2期,1999年4月,25-32頁。
死刑辯護的敘事策略 ── 從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109年度上重更三字第1號刑事判決出發,月旦裁判時報,157期,2025年7月,60-75頁。new
置入死刑量刑一致決,新學林法學,第8期,2025年04月,155-167頁。
從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看廢死運動的成敗與未來,月旦實務選評,2025年01月,5:1期,113-124頁。
論死刑量刑評議一致決——評析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台灣法律人,2024年11月,39期,178-194頁。
死刑案件中犯罪行為人屬性調查──評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1775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25期,2024年03月,55-73頁。
死刑量刑準則的十年回顧,月旦法學雜誌,340期,2023年9月,102-120頁。
從美國模範刑法典之量刑模式論我國死刑量刑準則,中研院法學,25期,2019年9月,41-129頁。(TSSCI)
台灣死刑制度之在地/全球辯證發展,思與言,54卷2期,2016年6月(2017年7月出版),5-56頁。
死刑案件的審判程序— 從《麻州州長死刑諮詢委員會報告》談起,全國律師,18卷5期,2014年5月,72-88頁。
死刑廢除:民主社會中的難題,中國改革,2011年3期,2011年3月1日。
대만의 국가정체성과 사형제 (Taiwan’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apital Punishment), 공익과인권 (Public Interests and Human Rights),서울대학교 법학연구단 공익인권법연구센터(首爾國立大學人權法研究小組出版),9期,2010年9月,281-301頁。
死刑與理性正義–評析最高法院九五年臺上字第四五六六號判決,台灣本土法學,92期,2007年3月,249-254頁。
死刑在台灣社會的象徵意涵與社會功能,月旦法學雜誌,113期,2004年10月,110-129頁。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22條之1溯及既往的憲法審查,台灣法律人,14期,2022年8月,53-69頁。
性犯罪者刑後強制治療處分的正當法律程序,台灣法律人,13期,2022年7月,97-118頁。
Who may destroy you? - HBO迷你影集《I May Destroy You》的觀影隨筆,成大,227期,2022年1月,80-87頁。
性犯罪者刑後強制治療制度的比例原則審查,台灣法律人,5期,2021年11月,115-137頁。
性犯罪者刑後強制治療制度的法律明確性審查,台灣法律人,4期,2021年10月,122-144頁。
性犯罪者刑後強制治療制度的定位(下),台灣法律人,3期,2021年9月,76-99頁。
性犯罪者刑後強制治療制度的定位(上),台灣法律人,2期,2021年8月,87-104頁。
再探性侵害創傷症候群於刑事審判的使用──評最高法院109年度台上字第978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107期,2021年5月,58-69頁。
積極同意,你同意嗎?,婦研縱橫,114期,2021年4月,8-15頁。
性侵害創傷症候群於刑事審判之應用–評最高法院106年度臺上字第2009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70期,2018年4月,61-69頁。
說是才算同意(Only Yes Means Yes)–增訂刑法「未得同意性交罪」之芻議,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期,2017年9月,53-118頁。(TSSCI)
讓「說要才算同意」成為校園性侵害的新判定標準,成大,255期,2017年3月,44-49頁。
求歡不遂殺人事件,月旦法學教室,138期,2014年4月,55-60頁。
走出信與不信的迷宮-論兒童性侵害之程序問題與改進之道,台灣法學雜誌,189期,2011年12月1日,62-69頁。
女性犯罪責任的敘事建構- 以鄧如雯殺夫案為例,台大法學論叢,34卷6期,2005年11月,1-56頁。(TSSCI)
近年來性侵害犯罪之刑事政策分析:從婦運的角度觀察,中原財經法學,14期,2005年6月,43-112頁。(TSSCI)
淺論女性主義犯罪學,犯罪學期刊,3期,1997年12月,191-207頁。
未成年從娼制度之初步分析–兼論防治策略,台大法律學刊,25期,1995年9月,43-63頁。
壓迫與解放:美國種族主義中的認同政治(下),成大法學,8期,2004 年12 月,109-155頁。
壓迫與解放:美國種族主義中的認同政治(上),成大法學,7期,2004 年 6 月,89-128頁。
Nation Building and American Criminal Justice, 中研院歐美季刊,33卷2期,2003年6月,235-290頁。
安樂死(Euthanasia),生物科技與法律研究通訊,5期,2000年1月,13-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