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目前所制定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法案,共有五大理念(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無日期):
一、有教無類:中等教育階段以15歲以上國民為對象,不區分族群、階級、性別、地區等條件,人人的教育機會一律平等。
二、因材施教:針對不同智力程度、性向與興趣之學生,開設不同類型、性質的學校,如高職科系、普通高中等,並使用多元課程形式進行教學。
三、適性揚才:藉由適性輔導方式,引領學生深入瞭解自我興趣,提供未來選擇職業的參考。
四、多元進路:提升學生的多元智能、興趣發展,找到適合自己的未來出路,利於升學或投入職場就業。
五、優質銜接:十二年國民教育包括了國小與國中、高中等中等教育階段,而為了讓高中職課程能妥善與國中教育銜接,使課程教學回歸正常化,亦藉由高中職優質化學校,弭平城鄉差距,讓全國學生都有優質的學習環境、教育資源,增加學生升學、就業等終身學習能力。
而教育部吳部長於2014年3月的座談會中,認為未來高中職的教育政策應該是以「創新強國」、「創新社會」、「創新教育」為特色,「創新強國」指的是跳脫框架,希望透過教育制度的改革,使台灣產業升級,並藉由新的創意而增加產業價值;「創新社會」則是指打破社會對人才菁英教育的執著,轉型為認同行行出狀元的觀念,並尊重學生的個人興趣,把以經濟財富為導向的人生價值轉化為興趣導向;「創新教育」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基本精神,期望未來能積極發展各校特色課程、課綱增加選修課程、整合學習及創造多元聯結,促進高中職創新課程內容,增加家長教育選擇權,並形成教育多元化,如屏東車城國中的「珊瑚礁大使」計畫、新竹光武國中的「綠島騎跡探索學習」。(高中及高職教育組,2015)
根據前述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理念、教育部電子報內容,顯示未來臺灣的中等教育階段,除了基本學科能力課程之外,發展多元特色化課程已是未來趨勢,故本研究是採用專題導向式(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教學策略,並融入在地技藝實作、泰雅傳統與部落環境探查參訪活動、電子書製作、3D模型列印等課程內容,引導參與課程之宜蘭縣南澳鄉原住民高三學生,透過計畫、解決問題、決策、資訊蒐集等專題製作步驟,完成實作作品或報告(Thomas,2000),以協助參與學生瞭解周遭文化與生活環境,提供該校建立多元化特色課程的機會,進而呼應「創新教育」、「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