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東帝汶曾經有密切的關係

作者:顏宏偉、周瑛琪、蔡俊堯、龔莉君、朱小琴

東帝汶位於印尼和澳大利亞之間,是亞洲最年輕的國家,它跟台灣有密切的關係。1975年,在印尼軍方佔領了東帝汶之前,有不少的華人住在葡屬帝汶,其中許多人擁有台灣公民身份。因此,那時候台灣人在東帝汶形成了最大的單一非土著社會。中華民國(台灣)在帝力設立了一個領事館、小學,還在當地的經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東帝汶於1975年單方面宣布獨立,在當地居留的許多不同國家的人民被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新政府保障完全公民身份,帝力的客家華人是其中之一。但在九天後,印尼軍方佔領了東帝汶,許多華人社區被侵略者屠殺,而其餘大部分人選擇逃到澳大利亞。

中華民國與東帝汶的聯繫可追溯到13世紀,在當時南宋市舶司官員趙汝適的諸蕃志已提到帝汶是一個富產檀香木的地方,因此許多商船就開始航行到此島嶼尋找珍貴的檀香木。隨著西方列強開始在全世界不同角落殖民,葡萄牙最先入侵東亞保括帝汶島,在1613年荷蘭也摻和進來侵入帝汶島。荷蘭人在帝汶島西部建立基地,而葡萄牙則占據東部,這是帝汶島分裂的開端。在葡萄牙殖民化之下,多數來自澳門的中國貿易商,他們繼續與帝汶人建立了貿易關係。隨著航運開通,移民到帝汶島的華人也一直增加, 有些是逃離滿清皇帝的統治。由於華人社區組織良好,當地華人也逐漸設立了社區中心、佛教寺廟以及學校。這些學校提供了中華教育,保持華人歷史文化。

在二戰期間,許多島保括帝汶島落入日軍手中,華人與當地人都遭受了很多苦,有些被屠殺而有些卻受到飢餓及虐待。二戰過後,荷蘭在東南亞的一些殖民地團結一致對抗殖民者,就在1945年日本投降後,這些殖民地形成了統一的印尼,西帝汶自然成為獨立的印尼的一部分,而東帝汶又被歸還了葡萄牙殖民統治。在1975年11月28日,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簡稱革陣FRETILIN,是東帝汶左翼政黨,把葡萄牙的旗降下來以及宣布獨立成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由此引發內戰。José Ramos-Horta(東帝汶第二任總統,也是1996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兒子Loro Horta的研究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試圖通過提供武器來支持FRETILIN抵抗印尼入侵。然而,在澳大利亞海軍援助下的印尼海軍封鎖阻止了軍事武器的交付。之後,中國與東帝汶的接觸幾乎消失,除了通過有限的中國商人對東帝汶人的抵抗絡予經濟援助。台灣對東帝汶的貢獻是有限的,中國強烈反對在帝力開設台灣貿易文化交流處,並積限制台灣非官方代表團拜訪該國。

當時美國和澳大利亞認同印尼對東帝汶的统治,因為擔心東帝汶佔上共產主義,尤其此內戰由馬克思共產主義者的FRETILIN所引起。不過,聯合國不贊成印尼的行動,一同與葡萄牙、澳中等國的斡旋下,在1999年8月30日印尼最終同意東帝汶進行統一公投,大多數東帝汶人民選擇獨立。但在公投那段時間,印尼的反獨立支持者進行了大屠殺,遇害了大約有一千四百人,而其他的三十萬人逃到西帝汶。直到1999年9月20日,澳洲第一次對東帝汶施以援手,派出數千士兵,加入聯合國授權的駐東蒂汶國際部隊(International Force for East Timor,INTERFET)結束了這一切。2002年5月20日,在聯合國的支持之下,東帝汶正式建國,被國際公認為獨立國家。

自獨立以來,東帝汶政府徹底跟印尼拆散關係,其中包括採用葡萄牙語作為官方語言和以美元作為官方貨幣,並從澳大利亞進口基本必需品以表達感恩。看到東帝汶終於穩定下來,一些逃到澳大利亞的客家人也回來投資並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