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學界有關文章作者、編輯與審稿人等出版規範,主要以由學術期刊編輯和出版商所共同組成的出版倫理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簡稱COPE)所發布之指引文件、最佳實務建議及參考案例為準。
作者(authors)
編輯(Editors)
可運用文字相似度檢測工具或 AI 工具作輔助,但最終應由人類編輯根據專業判斷來審稿與決策。若遇可疑情況,例如稿件內容疑似大篇幅 AI 生成且未揭露知情況,可要求作者澄清並提交研究原始資料或程式碼。
審稿人(Reviewers)註3
不應將未發表的稿件內容上傳至任何開放式 AI 工具;若使用私有的 AI 工具輔助,需確保投稿內容不外洩。另審稿意見的撰寫本質上是「專業判斷」,不宜完全倚賴 AI 提供審查意見或分數。Springer Nature特別指出,審查意見如有部分借助AI工具,應清楚揭露。
尊重隱私與資料保護
若研究資料包含可辨識個人的資訊,需符合所屬機構、所在地區或投稿期刊的研究倫理規範及個資保護法規,尤其勿將敏感資料上傳至開放式 AI 工具。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SAGE、Taylor & Francis、Elsevier等這五家知名學術出版所訂定的規範與COPE大致相同。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 (COPE)
Sage’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olicy
Taylor & Francis Clarifies the Responsible Use of AI Tools in Academic Content Creation
Elsevier’s Declaration of AI and AI-assisted Technologies in the Writing Process” (可參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JoEMLS)-61卷2期 邱炯友主編的〈AI生成內容引文自律實踐之提醒〉)
ICMJ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UP)
台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生成式AI應用於教學與研究」網頁及「留意生成式AI用於學術與研究活動時的6個關鍵!」海報
註3 :Casal & Kessler (2023)調查一級的語言學期刊審查人與編輯是否能成功區辨投稿文章摘要究竟是ChatGPT/AI還是人類所撰寫,研究結果顯示包含72位審查人和27位編輯在內只有38.9%能準確識別,且相較於準確辨識由AI生成摘要的機率是33.7%,他們更容易準確辨識是由人類撰寫摘要的機率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