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學年度學生學習社群📚
113學年度學生學習社群📚
藥理玩實驗
本次藥理學實驗課程收穫豐富,不僅學習到理論知識,還掌握了許多實驗操作技能,如動物保定、給藥技術及鎮痛效果評估等。透過小鼠扭體法,學會如何透過數據記錄及統計計算,分析藥物的鎮痛效果,並從對照組與給藥組的差異中理解藥物劑量與療效的關聯性。此外,課程中強調動物倫理及保護法規,讓大家學會且深刻體會如何在研究中尊重動物生命並減少其痛苦,這對後中醫學生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體驗。然而,與我的預期相比,學習過程中也存在一些挑戰與差異。起初以為操作步驟會較為簡單,但實際操作時才發現細節的重要性,尤其在動物保定,光是將小鼠穩穩捉起就讓很多組員遇到困難,而給藥量計算方面,稍有不慎便會影響實驗結果。此外,記錄數據與分析結果時,還需高度的專注力與耐心,這與先前預期的輕鬆理論驗證有很大不同。經過反覆的練習與老師的指導,我們逐漸克服困難,操作技術更加熟練,理解也更加深入。總結來說,本次學習過程雖與預期有所差異,但這些挑戰讓大家都成長許多,不僅強化了藥理學上的專業技能,也培養了細心、耐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未來的學習與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對太陽病的學習,基本掌握了表證辨證要點,如惡寒、發熱、脈浮等特徵,並理解了經證與腑證的區別。然而,對細化的病機分析,如風寒與風熱的病理動態,仍感理解不足。對陽明病的學習,已熟悉其裡熱的典型表現,但在腑證與經證的交叉情況下,臨床辨證仍有困難。少陽病方面,基本掌握了「寒熱往來」的核心症狀及小柴胡湯的運用,但在複雜病例中辨清少陽病與其他經絡病變的聯繫尚不熟練。
最初的學習目標是熟練掌握各經病的病機及治法,能靈活應用於臨床實踐。然而,在實際學習中,雖然理解了理論基礎,但在應用層面尚未完全達到預期,特別是複雜情況下的辨證思路仍不夠清晰。此外,對部分條文的內涵理解偏淺,難以從中推導出更廣泛的臨床應用。
未來將加強條文背後的病機演變理解,多結合案例進行實戰演練,並與同學或老師討論難點,提升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度,以逐步縮小學習成果與預期目標的差距。
在這次智慧型電動拐杖車專案的開發過程中,我們將傳統拐杖結合現代科技,從功能需求討論到技術實現,經歷了多次的測試與調整,最終成功研發出這款具有環境偵測、障礙物避讓與健康監測功能的智慧型產品。這個專案除了技術實作,更加深了我們對跨領域協作的理解與實踐能力。
整體情況而言,專案初期我們聚焦於需求分析與功能設計,確保產品能真正解決高齡者的行動問題。在中期的實作階段,團隊針對AI 影像辨識、感測器功能及數據傳輸等進行分工合作,並通過多次測試進行整合調整。然而,在執行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了許多挑戰。例如,感測器在複雜環境中的偵測穩定性較低、AI 影像模型的辨識速度與硬體效能的匹配等問題,都需要不斷的嘗試與改進。實際執行結果與預期成果之間存在一些差異。起初,我們希望產品能涵蓋更多功能,例如語音提醒與自動導航,但受限於開發時間與硬體性能,只能實現核心功能。不過,令人欣喜的是,我們的產品最終成功參加了創意盃競賽並榮獲第二名,也進入了資訊服務創新競賽決賽。這些成績讓我們對專案的價值與市場潛力充滿信心。
總體來說,這次專案讓我體會到專業知識與實踐結合的重要性,並提升了我在團隊合作、資源整合與問題解決方面的能力。未來,我希望能進一步優化這款產品,讓它真正投入實際應用,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這一學期的六次活動中,我們社群圍繞「腹診經方與董氏奇穴」主題進行了系統性的學習與實作,收穫頗豐。整體情況上,大家對腹診、經方及董氏奇穴的興趣和參與度都非常高,每次活動中成員們都積極投入,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操作,逐步建立起對這些技術的理解與信心。隨著學習的深入,成員之間的默契與互相支持也增強了,學習氛圍良好,彼此之間的知識分享和討論讓活動更具深度和實用性。
在實際執行結果方面,我們達成了許多初期的目標,例如基本掌握腹診的操作步驟、經方的臨床辨證應用,以及董氏奇穴的理論與操作方法。然而,這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尤其是董氏奇穴的操作,對穴位的精確定位和不同力度的掌握需要更多練習才能熟練掌握。在預期成果上,我們原以為可以將三者(腹診、經方、董氏奇穴)綜合應用於簡單的臨床案例,但實際情況顯示,在綜合應用上,學員仍需更深入的學習與經驗積累,才能真正做到有效的配合應用。
小兒物理治療學讀書會
對於這次的讀書會,我想我們團隊真的做得很不錯,每次都是全員出席,而且大家在練習及討論的時候都十分踴躍,本來在臨床上就會有各式各樣的情況,訓練方法也會十分多元,我想經過每一次的討論練習,每一次的新想法、新概念的產生都有助於我們未來在臨床上為一位更優秀的治療師,雖然原先預期成果是希望讀書會全員在小兒物理治療學這個學科上可以都考進班排前30,但也許是因為有成員考試比較容易緊張,沒有發揮好實力,所以這點與原先預期有差異,不過我們相信「實習可以在小兒這個站別過的如魚得水」這一點是一定可以達成的!
食安特攻隊|食品檢驗分析丙檢一次過
回顧這六次的食品檢驗分析丙級社群畫棟,從課程導覽、器具介紹到各項術科實作如滴定操作、生菌數檢測、顯微鏡觀察與棉花塞製作等等,每一堂活動環環相扣、內容也相當扎實,幫助我們逐步建立起實驗技巧與考試重點的系統性理解。原本陌生或不熟悉的操作,透過實際稍作與老師的細心指導,逐漸變得有信心、也更能掌握準確度。
更可貴的是,我們課後自發性地組成讀書社群,利用課餘時間討論題目、練習操作、互相提醒細節,也在備考期間彼此督促、加強複習,建立起一個共學共好的良好氛圍。這樣的互動不僅提升了彼此的學習動力,也讓整個班級更有凝聚力。
透過這樣的準備方式,我們最後也順利取得全數通過的好成績,這份成果除了來自同學們的努力,更要感謝老師們的統籌規劃與用心教導。從課程設計到實作指導,每個細節都展現出對我們學習的高度用心與專業投入,也讓我從中學到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學習的態度與團隊合作的重要。
醫然決勝管理師
本次「醫然決勝管理師」讀書會活動共八次,原始核心成員為11 位同學,出席率達100%,顯示大家對學生學習社群高度的參與及投入。過程中,部分同學對讀書會的內容規劃、進行方式及討論氛圍產生興趣,主動詢問是否能一同參與。為擴大學習效益,我們將活動資訊分享至班級群組,最終共有28 位同學加入讀書會群組,不少人即使無法全程參與,也會利用群組所提供的資源持進行自學,形成更具互動性與延續性的學生學習社群。
原先預期成果以「全員通過檢定考試」為目標,藉由分組方式讓各組進行考古題分析與探討,這樣的分工設計不僅讓大家在蒐集資料與整理解答的過程中加深了對考試重點的印象,也讓彼此能互相補足過去已經遺忘的內容,進一步統整過去四年所學的核心知識。
讀書會的成立,不僅使我們更有目標的去準備證照考試,也在短暫的時間內收穫自主學習與知識整合的寶貴經驗。
團體膳食大揭秘
我們一路從膳食設計走到團體製備,延續上學期個課程,一步步加深學習範圍,從五人份的便當到一百人份,其中有太多細枝末節需要顧慮,標準食譜卡也不是如同我們一開始所想的等比放大就好,例如蔬菜的廢棄率,很容易會因為菜商不同而有所變動。
第一次賣便當給顧客的體驗非常有趣卻又具挑戰性,明確的分工、在自己的工作位上盡己所能、齊心協力的將最完美的便當送給顧客。充實的一學期馬上就要告一段落,我們學會了站在他人的的角度看事情,由此才能安排出最流暢的動線規劃,準時的在出餐時間將便當送出,另外,從回饋單中我們也能知道自己還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反思後填補了自己在團膳當中不足的地方,原來一位優秀的管理者需要做如此多的思考及分配,不管是在成本的分析抑或是人員的安排都不能馬虎,雖疲憊但扎實,相信未來每次想起大家有過一起在廚房中奮鬥的畫面都會覺得很暖心。
基於改良CV Net融合智慧多軸可移動式機械手臂之多模態AI預警巡檢與監控系統
在這學期的八次讀書會裡,我們把「改良 CV-Net 多軸自走車手臂」從一個構想慢慢變成能在比賽場上跑動的原型。起初我們設定的目標很大:希望車體穩定、影像即時、手臂能準確取放,而且能在戶外強光下維持高辨識率。實際動手後才發現,每一項都會互相拉扯──車體為了減重改了碳纖板,結果電池位置變了,PID 參數就得重調;影像壓縮太高雖然省頻寬,卻導致 SLAM 偏移;手臂碰到地面反光時還會誤判位置。經過多輪室內測試與資料回放,我們逐步調整感測器融合流程,加入時間戳校正,終於把延遲從 420 ms 壓到 180 ms,取放誤差也縮小到 1.5 cm 以內。
到了全國電子比賽,車子能成功巡迴關卡並完成取放,但在光線遮擋時因照度突降,CV-Net 失去特徵點,導致 SLAM 漂移,比預期慢了 20 秒,最後拿到佳作而非前三。這次落差讓我們認識到「現場光環境」的重要,也促使我們在 AI 智慧創新大賞前新增紅外線補光與動態曝光調整,最終在決賽 Demo 展示時,戶外及室內皆能穩定運作,評審對系統易用性與擴充性給了正面回饋。總結而言,預期的完美表現雖未一次到位,但透過不斷測試、量化與修正,我們把理論目標轉成具體數據,並在真實場域驗證了改進效果,也學到了跨領域協作與快速迭代的寶貴經驗。
義稅先鋒
其實這一次相對於前兩年帶的納稅服務隊,我認為他們比較內向,在讀書會過程中,我們可以知道在什麼樣的地方或者是問題容易卡住,我們也會嘗試在哪些地方做停留,當我們下去查看的時候,很容易發現他們其實遇到問題和麻煩,但他們沒有舉手發問也沒有試圖想要找巡邏的學長姐問,反倒是一直跟同學討論,討論的行為固然很好,畢竟討論能刺激彼此思考,也能進一步提升相關知識,關鍵是他們的討論並沒有為他們解決問題,最後是被我們發現才出手去協助解決,在面對民眾的時候,也明顯感覺到比較侷促不安。
也因為他們的狀況沒有想像中的好,我們可能沒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我們需要一直改變方法和策略,讓他們能更快了解及吸收,我們才能如期訓練到這麼多的題目,也因為法規命令的修改,今年還去年大不同,為了讓學弟妹們能順利回答民眾,我們也針對這些地方進行說明。在讀書會期間他們練習了不少的題目,觀念也是反覆思考,到後面即便他們出現問題,我們在解決的過程中,他們也能快速的理解我們在幹嘛以及觀念是什麼,我認為這是讀書會最大的意義,我們能將課本上面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在生活甚至是幫助別人,透過這些訓練我們能有效率並且正確的完成任務。也讓合作的各單位對義守會計很滿意也同時感謝我們的協助減輕了許多他們的負擔。
113新鮮人學習社群📖
探索營養世界,學習跨文化健康飲食
本社群的特色亮點在於結合「多元文化體驗」、「營養實作」、「跨域學習」與「生成式AI輔助」,打造一個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的學習場域。課程透過體驗日本壽司、越南河粉、客家粄條與原住民阿拜等異文化料理,引導學生了解各飲食文化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營養價值,並透過實作活動深化對健康飲食的認識。同時,本社群導入生成式AI工具,輔助學生進行營養分析與菜單設計,提升學習成效與科技素養。此外,強調團隊合作與創新思維,在文化交流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理解力與溝通能力。整體而言,本社群不僅促進新生融入營養學領域,也為其大學學習旅程奠定多元且堅實的基礎。
Always believe you can do it (Keep Evolution)(AI工程、智慧製造科技與人文科學相互交織的樂章-持續演化)
每組均順利完成本次活動主題:「AI工程、智慧製造科技與人文科學相互交織的樂章——持續演化 Always believe you can do it (Keep Evolution)」,並以10x10x10公分為製作規範。學生透過AI輔助,發想出融入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或工具,並運用機械工廠的機器與設備將其製作出來。從小組討論、設計到實際製作,不僅讓學生更深入了解AI,也讓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或工具產生新的想法,同時增進彼此之間的認識。1. 提升向心力 活動以小組合作及學長姐帶領方式,促進大一新生與系上同儕互動,有效提升對系所的歸屬感與向心力。
2. 深化專業認識 透過3D繪圖、3D列印等實作體驗,讓學生深入了解系上專業內容與未來發展方向,並激發學習動機。
3. 跨領域主題設計 主題結合AI工程、智慧製造與人文科學,培養學生多元思維,並學習如何將科技應用於生活。
4. 實體作品產出 每組都能設計並製作出一項多功能、貼近日常生活的實用物品,從構想到實作,提升創新能力。
5. 實務操作經驗 學生親自操作3D繪圖與列印設備,並進行後續加工,累積寶貴的實務經驗。
6. 成果發表與展示 舉辦成果發表會,讓學生自信介紹設計理念與作品,展現團隊努力與學習成果。
7. 促進師生交流 活動由召集教師與學長姐共同規劃執行,促進師生與學長姐間的交流,建立良好學習氛圍。
影視敘事應用社群
在《敘事應用》的活動中,學生們充分體驗了影視製作中的多樣技術,並將其應用於實際創作過程中。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學生不僅提升了專業技能,也深入感受到敘事技術對於影像作品的重要性。活動的亮點之一是高格率攝影的學習,學生通過拍攝煙霧和水滴,理解了高格率對動態影像的特殊表現效果。同時,微距攝影和其他特殊鏡頭技術的使用讓他們明白影像敘事中細節刻畫的重要性,並體會到設備和技術對於表現故事情感的輔助作用。接下來的探針鏡頭、軌道以及三軸運用教學,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專業設備的認識和操作能力,為後續創作提供了扎實的技術基礎。在隨機題目的短片拍攝與剪輯中,學生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完成了從構思到執行的完整作品流程。活動的最後環節,同學們共同欣賞並反思彼此的作品,並透過拍攝讀書會心得進一步強化了敘事能力的運用。總體來說,這次活動不僅讓學生掌握了影像創作的核心技術,還在實踐中提升了他們的團隊協作能力與創意思維。從技術訓練到短片拍攝,再到作品反思,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更加認識到敘事應用的廣泛性及深刻意義,為他們未來在影視領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探索微電子世界-由半導體製程到電子系統應用
本學習社群以「實地探索× 師長引導 × 學長姐陪伴」為核心設計理念,針對大一新生在適應與認同上的需求,規劃一系列具引導性與互動性的活動,展現以下幾項特色亮點:
1. 強化大一學生對系所的向心力 本社群透過實際參與校園徵才、實驗室導覽、師生互動等活動,讓學生從課堂學習延伸至實務場域,逐步建立對電子工程學系的認同與歸屬感。透過師長與系友分享個人經驗,學生能感受到自身所處系所的發展脈絡與未來潛力,進而產生「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的認同感,有效提升向心力。
2. 建立初步的職涯與專業發展藍圖 透過參訪系上各專業實驗室與場域,並由碩士班學長姐分享研究方向與專案成果,學生能具體了解學系的研究主軸(如智慧電子、半導體製程、電路設計等),並將其與未來的升學或就業目標做出連結,避免迷惘與誤解,有助於早期職涯規劃的啟動。3. 營造跨年級交流與支持氛圍 社群設計中特別安排學長姐擔任導覽與經驗分享的角色,讓大一新生可從實際榜樣中獲得啟發與鼓勵,亦建立學習上的諮詢管道與信任關係,促進跨年級支持文化的形成。
4. 提升學生參與度與主動探索動機 本社群活動非單向傳遞,而是以參與式、探索式學習為主軸,讓學生能在觀察、操作、提問的過程中主動投入,進一步培養對電子工程的興趣,並具備自主規劃學習路徑的能力。5. 活動剪輯影片 彙整三次活動中所拍攝之照片與影片素材,剪輯製作「社群活動紀實影片」,內容涵蓋實驗室導覽互動、企業徵才參與情境與學生心得片段。影片不僅具記錄價值,亦可作為未來招生、社群推廣或課外學習成果展示之視覺素材。
6. 學生心得彙整檔 由參與學生撰寫個人活動心得,內容包括對活動的收穫、對電子工程系的重新認識,以及未來職涯規劃之初步想法。心得文字已彙整成文檔,可供導師輔導、系上課程規劃或學長姐傳承使用。
AI教你寫故事
因為《寄生上流分鏡書》、《寄生上流劇本》購書到書時間不同,本希望學生於讀書會之前可以預先閱讀,但大部分同學都因為手中沒書無法按時間完成預習。原預定閱讀的讀物《淡入:影視劇本格式與寫作》之一改為《解說圖解/韓國影劇/故事聖經》,是因後者書中內容有詳述本讀書會所觀賞分析的電影《寄生上流》的劇本結構,因此調整讀物。說書人桌遊學生參與度高,有助學生發揮聯想創造力,學生會後也想再次借用桌遊。學生在使用AI撰寫故事方面,仍須和AI不斷提問與修改。大致而言,完成度高,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建立故事架構,但具體情節設計,仍需靠學生寫作完成。本讀書會完成的故事大綱將會拍攝36張照片的校園故事1-2部,以訓練學生敘事與分鏡概念,學生已著手拍攝,超出預期成效。
科學探索與創意挑戰—走進醫學科學與生物科技的世界
本次社群課程在期末成果展示中展現了良好的執行成效。學生透過實作與討論,逐步掌握醫科系相關知識與應用,如食品中添加美顏效果的天然食材等,並能融入實驗設計與創意作品中。各組依據自選主題,完成了牙齒美白飲品、潤膚飲、驅蚊精油、抗菌潤滑液等多樣化成果,展現高度的創造力與主動學習精神。
學生在實驗歷程中學會問題陳述、方法設計與成果呈現,具備了基礎研究與計畫設計能力。在分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亦發展了良好的溝通與協作技巧,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了批判思考與創意思維能力。期末成果展示以海報、簡報與流程圖方式呈現各組主題內容,並輔以紀錄影片回顧實作歷程,整體展示內容豐富、條理清晰,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課程成效。此課程不僅達成教學目標,也有效促進跨領域能力培養與團隊學習動能的提升。
edit by 丁文婷 #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