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保存和發展人類有形及無形遺產的最有利之工具。各樣促進母語傳播的相關運動,不僅是助於語言的多樣化及多語種的教育,也能夠提高對全球個語言及文化傳統的認識,在理解、容忍和對話的基礎上,促成世界人民的團結。
教育部為推動臺灣母語日,落實學校之課程目標及精神,鼓勵學生學習、運用各種臺灣母語,增進各族群間之瞭解、尊重、包容及欣賞,奠立臺灣母語於相關領域課程中之基礎,推展並營造臺灣母語之優質環境。
國小每週選定一天為母語日,進行母語歌謠播放、說母語之活動,鼓勵學生該天完全使用個人母語,不論上、下課或廣播皆為使用母語。
世界母語日定為2月21日,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9年提出倡議,從2000年起,每年的2月21日為「世界母語日」。目標是向全球宣傳保護語言的重要,促進母語傳播的運動。避免地球上大部分的語言消失。此日期源於孟加拉語言運動,有數名學生於1952年2月21日遭受警察槍擊死亡。「世界母語日」的主要標語就是:「保護母語,世界需要「語態平衡」。由來: 世界母語日的誕生與孟加拉捍衛語言權運動密不可分。
1947年巴基斯坦成為獨立的國家,當時的巴基斯坦包括兩部分,東巴基斯坦為孟加拉,西巴基斯坦則是今日的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東巴基斯坦人們使用孟加拉語,而在西巴基斯坦主要使用以烏爾都語為主的4種語言。因為巴基斯坦將烏爾都語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此舉引起東巴基斯坦強烈的不滿,也因此孟加拉民眾發起捍衛語言權力的運動。而1952年2月21日許多參與此次運動的民眾在達卡(今孟加拉首都)被捕,而且有數名示威者在這次的衝突事件中犧牲;因此國際社會稱這些犧牲者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為語言犧牲的語文烈士」。
在孟加拉獨立後,隨即為這幾位語文烈士建立紀念碑,而他們的壯烈犧牲也喚醒了大眾對孟加拉語言文化的重視。於是1956年,巴基斯坦憲法規定孟加拉語和烏爾都語同時列為官方語言。另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1999年第30屆大會上決定將每年2月21日定為「世界母語日」,旨在促進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及多語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