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煩惱

交友煩惱


朋友認識初期,都會保有基本禮儀,但有些人熟了之後,容易變得比較隨便,像是把你家當成自己家、沒洗澡就跳上床、不問一聲直接喝你的飲料等......過去認為沒什麼的舉動,突然卻都看不順眼,代表你們可能太常見面,彼此間應有的禮貌也變得模糊,耐心耗盡後,任何小事都會讓你感到很煩躁 

讓孩子快樂的秘訣是什麼?近4成孩子坦言,朋友更多就更快樂!快樂兒童節即將到來,我們的孩子快樂嗎?孩子怎樣能夠更快樂?兒盟今公布2019台灣兒少人際關係調查報告,平均每個孩子在班上有10個好朋友,2個討厭的朋友,但有超過1成的孩子人緣差:1成常被同學取笑和欺負,近1成5覺得班上討厭自己比喜歡自己的人還要多,近2成在進行分組活動時,找不到人願意與他同組。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好朋友是孩子校園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人際關係深深影響孩子的上學意願及快樂程度,我們不僅發現仍有孩子被排擠所苦,更高達6成5的孩子有交友煩惱,但其中超過1成5選擇不把煩惱告訴任何人。而影響孩子人際關係的關鍵有,兒少的助人分享行為與團隊合作,但僅1/4會關心需要幫助的陌生人2成會討厭團隊裡拖累進度的人;此外,家長的教養態度與陪伴,還有老師的引導,也都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值得注意的是,有1/4孩子認為「成績好」能交到好朋友,可見成績掛帥對孩子價值觀的影響。兒盟呼籲「助人、分享、邀請333」,鼓勵孩子每週助人3件小事,回家與家人好好相處30分鐘,分享生活大小事,主動邀請朋友3人一起參與活動創造快樂回憶,歡迎家長鼓勵孩子們帶朋友一同來兒盟4月4日兒童節「一童趣交友」園遊會,透過遊戲學習合作、分享和互相幫助,培養公益關懷的精神,也培養好人緣!

 


孩子在班上平均有10好友與2個討厭的人 女生互助更緊密 男孩感受排擠較多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說明進行這次調查的目的和發現:開學一個月,兒盟的哎唷喂呀兒童專線接到很多孩子打電話來詢問交友方面的困擾,一直以來「人際困擾」都是孩子們煩惱的第一名。學期間,學校生活占了孩子生活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除了課業,有沒有好朋友一起玩,找不找得到同學分組...這些課本裡沒教的事情卻是孩子們最在意的事情。據兒盟調查,平均每個孩子在班上有10個好朋友、但有2個討厭的人。孩子們的校園時光多有好友陪伴,近7成表示下課時有固定朋友一起玩(69.7%),64.1%難過時有朋友安慰、66.4%有朋友主動關心,另74.5%遇到困難時,能得到朋友協助。我們發現,當孩子越常感受到同儕關切也越快樂。女生的安慰、關心和互助等正向人際互動較男生頻繁。

然而仍有不少孩子被孤單圍繞,有8.1%自覺經常、總是被朋友排除在團體之外,有1成(10.9%)常被同學取笑和欺負,甚至近1成5(14.5%)覺得班上討厭自己比喜歡自己的人還要多。男生遇到被欺負、排擠和被討厭的感受較女生為多。有近2成(18.6%)在進行分組活動時,找不到人願意與他同組。

 

交友煩惱第一名:不知道怎麼和好  比起外表,社交力才是關鍵交友條件

 朋友在孩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6成5(64.9%)的孩子有交友煩惱,第一名是跟朋友吵架後不知道怎麼和好(42.4%),第二名則是跟朋友互動時不敢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41.1%)。女生們也有較多交友煩惱,有近1成5的女生(14.2%)會因為「和朋友處不好而不想去學校」,而男生僅為7.1%。當孩子面臨交友困擾時,僅1/4的兒少會向老師傾訴人際煩惱(24.3%)。但有超過1成5(16.4%)的兒少選擇不告訴任何人;還有5.3%選擇跟網友傾訴。

在交友條件方面,雖孔子有益者三友的標準,友直,友諒,友多聞,但在孩子們的心中,「社交能力」才是關鍵的交友條件,近9成認為(89.4%)「能互相幫助」是可交到好友的要素,其次是情緒管理(69.0%)和共同興趣(65.5%),「好東西要分享給朋友」也是擁有好友的原因(62.9%)。此外約1/4(23.8%)認為「學業成績」是重要的交友條件。

 

分享的快樂勝過獨自擁有!逾7成會分享  近3成認為同學幫我是「應該的」

幫助同儕的兒少也較能得到他人的關心、安慰與協助。進一步了解兒少助人分享行為,超過7成(72.7%)「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和一起玩」[1],逾5成(55.5%)會安慰心情不好的同學,44.7%的兒少則會主動照顧生病、受傷或行動不便的同學。兒少的互助行為以生活圈為主,僅1/4(25.4%)會關心需要幫助的陌生人(比如:其他國家的貧窮人群)。但調查中也發現,近3成(28.1%)的兒少認為「同學幫忙我是應該的」。

擅長分工合作能替孩子帶來好人緣。8成5以上兒少分工合作狀況良好,包含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信任組員、溝通能力和執行能力等。另一方面,仍有2成(19.9%)兒少表示會討厭小組裡拖累進度的人。

 

爸媽的教導與陪伴 老師的引導與鼓勵 對好人緣至關重要

家長教養態度與孩子的助人、合作、人際關係等均呈顯著正相關。當家長透過身教和言教來鼓勵孩子助人分享、予以陪伴和肯定其良好表現時,能顯著提高孩子的合作與助人行為;當孩子經常展現助人分享行為,也進一步為他帶來好人緣和好心情。但家長助人分享行為和陪伴有限時,對於孩子人際關係會有負面影響,比如被取笑、欺負、排擠等。

近7成(68.5%)家長會鼓勵孩子與他人分工合作,近6成(58.6%)會鼓勵孩子的分享行為。此外,有近6成(58.4%)家長曾幫助親友和鄰居,捐款或擔任志工等則超過2成(22.5%)。逾6成(63.3%)的兒少有良好的表現時,能獲得家長的讚賞,亦有超過5成的兒少能和家長分享學校發生的事情(56.1%)和心事煩惱(53.9%)。另有將近5成(49.1%)的兒少表示,不論其家長多忙碌,都會抽空聊天或陪寫功課。

除了家長,老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分析發現,當老師經常創造團隊合作的機會時,孩子也會更加喜歡用分組的方式來上課或進行活動,並且團隊合作的機會與分工合作的能力呈現顯著的正相關。近7成孩子表示班上老師時常創造團隊合作的機會(67.2%)。但值得注意的是,同學自行分組時若有人落單,老師會將所有落單者組成一組(47.1%),且有將近3成的老師會採用連坐法來處罰整組同學(28.8%)。以上這些做法都是會引發孩子對於團隊合作的反感,且惡化落單者被排擠的處境,也難怪超過2成(22.2%)孩子不喜歡採用分組的方式上課。

記者會現場,兒少代表陳同學表示自己曾在剛分班時,擔心自己沒有朋友,於是找媽媽討論,她聽從媽媽的建議下課時間主動和同學打招呼與聊天,沒多久果然交到好朋友。游同學提到班上有些同學比較容易生氣,面對他人主動交談也總是愛理不理,久而久之人緣愈來愈差。而人緣不錯的游同學則分享自己的交友之道,除了會主動找同學聊天,也會用心觀察同學們的興趣、性格,找到彼此志同道合的地方,很容易就變成好朋友!

知名教師溫美玉老師表示,在人際關係上,她建議大人不應該過度涉入,反而剝奪了孩子自己學習處理的機會,但當孩子的人際問題嚴重到需要協助,她會透過自己設計的教材,從「認知」與「覺察」兩個面向,陪孩子去釐清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情況、情緒感受等面向,討論該如何面對與解決。

兒福聯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根據調查發現,好人緣的孩子通常具有諸如樂觀開朗、熱心助人、懂得分享等特質,若家長與師長能陪伴孩子從小養成這些特質,相信孩子未來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結交到許多朋友!

助人、分享、邀請333  陪孩子養出好人緣

當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快樂指數與上學意願都有正向影響,兒盟呼籲『助人、分享、邀請』333原則,來鼓勵孩子培養好人緣:

 聯絡我們

總會電話: 02-2799-0333

傳真: 02-8797-3131

地址: 114694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83巷21號7樓

捐款資訊

戶名: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銀行代號: 807 永豐銀行-建成分行

銀行帳號: 103-001-0000-688-8

捐款服務專線: 02-2799-0333轉1

傳真: 02-2657-8181

雲端發票捐贈碼: 885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