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研討會

研討會舉辦之緣起與背景說明

1. 全球化時代及因應多元文化相互理解與協作趨勢的影響,讓雙語教育成為各國教育政策關注的重點項目

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教育不再僅僅是國家內部的事務,而是成為國際間合作與競爭的重要一環。雙語教育作為重要教育項目,正在各國教育政策中受到關注和重視,這種趨勢反映了社會變遷下教育體系須及時適應全球挑戰的課題。其中,隨著經濟、科技和文化的全球交流需求更加頻繁,也讓能夠掌握多種語言的人才變得更加受歡迎,許多國家也紛紛將雙語教育納入其教育體系,以培養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學生。而臺灣在此浪潮下更不能缺席,為呼應培育臺灣人才接軌國際與產業連結全球的兩大願景,臺灣透過雙語教育的實施,落實於高等至高中以下教育階段,使得學生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並為他們的未來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孕育未來全球就業市場之競爭力,不僅擴大了學習的視野,也促進了國際之間的教育合作。

 

2. 雙語教育在當前教育現場實施上的問題

因應全球化的變遷,雙語教育成為臺灣當今重點推動之教育議題,然而,在實施的過程中,卻仍面臨一些批判性的挑戰和困難。以下從批判的觀點分析在教學現場實施時可能遭遇到的難題:

首先,是有關社會經濟差異的問題。例如在某些地區,社會經濟差異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面臨不平等。家庭背景和經濟水平的不同可能導致一些學生無法享受到同樣的雙語教育資源,進而加深語言學習的差距。

其次,是有關文化和語言偏見的問題。例如在實施雙語教育時,可能出現對某些語言的獨厚,這可能導致另一些語言在學校實施的時間相對減少,剝奪了學生廣泛涉略多元語言,及厚實本土母語的學習機會。

再者,是有關教育體系各層級之間不協調的問題。例如,雙語教材的制定、教學資源的分發等,這可能使得雙語教育無法在整個體系中得到統一的實施,產生學校間的差異。

最後,是有關師資培訓和支持系統不足的問題。事實上,檢視當前的教育現場情況,各學校往往缺乏經驗豐富的雙語教育教師的專業人力,就算找尋非相關背景的教師緊急培訓,但由於雙語專業需要較長時間且具備深厚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如果缺乏對教師充分的支援和協助的話,可能難以提供高質量的雙語教育。

綜上所述,雙語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在全球化時代所需的能力,但在實施時,需要注意解決這些批判性問題,以確保教育體系的公平、有效和全面發展。

 

3. 當前台灣實務現場對於雙語教育的多元聲音

據了解,台灣當前國中小老師對於雙語教育教學政策的看法呈現多樣性,包含各種觀點。

首先,就雙語教育政策在國中小實務現場的運作情形而言,有些國中小教師認同雙語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擴大學生的全球視野,增強他們在全球化時代的競爭力。然而,亦有一些老師擔心雙語教育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得學習效果並不如預期。此外,由於國內雙語教與政策甫上路,對大部分的現職老師而言,可能都缺乏相應的雙語教學師資培訓和實際教學經驗,導致他們覺得對於如何有效教授第二語言感到困難;再加上,某些學校可能缺乏相應的語言教材和軟硬體等設備資源,也常使讓第一線教師無法獲得充分的系統性支持,而覺得雙語教育難以推動。

其次,就學界觀點對於雙語教育政策的課程轉化與教學在地實踐的看法也不一。就目前支持與實際推動雙語教學的主要幾個研究團隊而言,某些著重於「語言比重」或「目標語範圍」等問題在雙語教學設計上的規畫安排;某些則著重回歸以教育精神為核心,在充分考量本土化豐富情境因素以進行系統性課程發展的重要性;某些團隊則強調導入歐盟普遍採用的「語言及內容整合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CLIL)兼顧語言及學科既有內容的學習,亦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學科的精熟;某些則重視「全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EMI)的沉浸式情境的規劃。然而,亦有持反對或保留態度的學者認為,雙語教育不能變成「英美語教育」,第二語言應該包含其他國家的語言,甚至是本國鄉土語言與國家官方語言之間的搭配即可;有些則認為,大量導入雙語授課時數,可能會剝奪了原有既定學科內容的概念性知識的基礎學習時間,甚至造成原本就學習程度若後學生的「加速器學」。事實上,檢視這些不同學界聲音的背後,也涉及不同學術背景與立場的種種錯綜糾結的因素。身處自由民主開放的多元社會,實有必要重視不同聲音的訴求,進而透過「差異聲音」的相互傾聽,締造出基於同情理解與包容尊重的協作可能空間,創造出更多具體可行的多元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本論壇檢視國內有關雙語教育或雙語教學的相關文獻,研究對象多僅限於本國籍老師或專家學者的聲音,少數也介紹國際學者的他國推動雙語教學經驗之分享。惟有關職前師資生對於雙語教學的看法和理解程度之主題,目前多僅出現在碩士論文之問卷調查研究;而有關目前正在臺灣國中小服務的外籍教師又是如何看待與思考雙語教育的課程轉化與在地實踐意義的研究主題,基本上則十分少見。同樣的,台灣近幾年來關注的具有新移民或新住民身分的家長或是社會人士又是如何看待與思考臺灣雙語教育的?以及他們對此政策有什麼期待或願景想像?這部分也幾乎沒有看到相關的研究。

綜言之,課程政策的實施與落實,在垂直性課程轉化的歷程中,從理想課程、正式課程、知覺課程、運作課程、到經驗課程等種種課程決定與行動層次,身處不同位置與立場的人們,如何看待抽象理念如何具體實現的可能性與限制性等問題,或在水平性多元文化族群,又可以基於不同差異化的前理解與歷史視野,如何就雙語教育的課程轉化與在地化教學實踐,提出怎樣眾聲喧嘩的聲音和想法。以上所述,均可作為本次論壇的多元開展的面向。

 

4.透過「傾聽多元聲音」慎思雙語教育的課程轉化及教學在地實踐的意義

因應全球化的劇變局勢,雙語教育是很好的課程改革理念,但如何有效落實到教學場域中,就涉及了將抽象指標進行適當的課程轉化,並考量在地文化脈絡,具體化為實質性教學內容與學習活動之行動。「傾聽多元聲音」方式即是一種慎思雙語教育的課程轉化和教學在地實踐的重要思考,其有助於讓教師透過多元聲音與對話思辨的歷程,深入了解自身的教學信念、學科知識、教學風格,並因應學生個別差異化需求和教育趨勢作出適切的調整。

首先,「傾聽多元聲音」可以創造出一種透過自己與他者聲音的共鳴回響,營造深入思考與澄清自身雙語教育教學理念的機會,例如對雙語教學的信念,以及在教學中的教師自我定位、課程目標、和教學方法的課程轉化與在地教學實踐的問題進行深入與多元的思考,藉此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英語的能力。其次,「傾聽多元聲音」也有助於教師持續因應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審視自身對於課程與教學實踐方法與策略的優缺點、不足之處與改進方針、機會點與未來可期待願景等問題,透過自我增能、社群協作或是校際合作的模式,進行專業發展的自我反思而不斷改進和成長。第三,「傾聽多元聲音」也可提醒我們更敏感於教育趨勢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學生需求的變化,能夠理解學生的多樣性,實踐個別化的教學。例如,在雙語教育中,學生的語言背景和學習風格各異,需要差異化的教學策略。最後,「傾聽多元聲音」也有助於我們思考如何創造有深度學習的環境,讓學生能夠在雙語學習中真正理解知識概念和原理原則,並能適時的運用人工智慧強化數位學習力,並能將雙語類化學習遷移至多元情境脈絡行動中進行實踐與應用。

綜上所述,透過傾聽多元聲音的方式,有助於我們思考如何「深化教學理念」、「透過自我反思已持續專業發展」、「回應教育趨勢與學生需求」、及「創造具有深度學習的環境,並落實個別化的教學實踐」。透過「傾聽多元內在的聲音」方式,能讓雙語教育的課程轉化和教學在地實踐的視野更加開拓,更有意識的、有動機意願的,為學生提供更豐富、更具啟發性的多元學習體驗,以回應學生不同需求,並讓教育理論與實務得以銜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