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元年,張達京與岸裡社土官潘敦仔訂立「割地換水」墾約,教化平埔族原住民耕作,且著手開發埤圳。雍正10年張達京再與岸裡社番訂立墾約,並邀請漢人秦登鑑、姚德心、廖朝孔、江又金、陳周文等共同組成「六館業戶」,擴大埤圳的開發。但近年來有些文史工作者考證認為,當時有些參與者由於父親健在,兒子不便掛名,而以父親名義參與,所以中間可能有幾位的兒子才是真正負責參與六館業戶的人。其中比較有可能的是:秦廷鑑的兒子秦阿生、姚德心的兒子姚福隆、陳周文的兒子陳元謀。
「 六館業戶」共出資六千六百兩大銀鑿圳,從樸仔籬口築埤圳,引進大甲溪水灌溉捒東保一帶千餘甲田地。至乾隆12年竣工、圳長四十餘里,當時稱之為「貓霧捒圳」。下埤開圳資本達八千三百兩,遠超過上埤的費用。下埤至1785年前後,灌溉面積已達一千餘甲。
「六館業戶」各自分配開墾的地區大約是:張振萬(張達京)負責神岡、大雅、潭子等地;秦廷鑑負責三十張犁,今日北屯國小附近、二分埔,今日文心國小附近、 三分埔,今日松竹國小附近;姚德心負責上牛埔仔,今日水湳機場附近、石碑仔,今日上石國小附近;廖朝孔負責港尾仔,今中山高速公路中清交流道附近,目前西屯區的港尾里;江又金負責牛埔仔,今日北屯區同榮里及西屯區港尾里之一部分。六館業戶的開墾對於漢人入墾在各該區域後來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其中以廖朝孔為例來看「六館業戶」對中臺灣漢人開發的影響。廖朝孔,是張達京開鑿葫蘆墩圳最重要的左右手。雍正12年,廖朝孔接受張達京邀請,加入「六館業戶」,以割地換水方式共同開發臺灣中部平原。當時以廖朝孔為墾首的墾號持有地分布在永興庄一帶(即今臺中市西屯區港尾里一帶),廖朝孔便成為開發西屯地區的重要人物,其子孫繁衍也多分布在這一個地區,港尾里有一間清武家廟「垂裕堂」便是紀念他和歷代張廖祖先的祠堂。
資料來源: 圳水漫漫 楊宏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