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封面圖片中,沒有看到看到砲台的原因是,中法戰爭過後,這裡的炮台就被移走且下落不明,所以只剩下現在這個砲座供人觀賞
全長 3.27 公里。沿途種滿了山櫻及油桐,鐵皮屋棚對面即為碇內尖砲台的登山口
舊名為公館坑,從前人並不多,只有一個礦坑而已,由幸福水泥公司建造,當時的台灣水泥公司及亞洲水泥公司都已經打出知名度,所以幸福水泥公司才藉由買下公館坑,也就是現在的幸福華城,來消化自己的產品並推銷自家的水泥。。
入口立有標誌牌,寫著「龍門山觀音堂 碇內尖景觀砲台這裡就是碇內尖砲台的登山口了。立牌的單位是「東暖早起關懷協會」
是為了當時的炮台而建造的步道,有一部分也是為了當時中法戰爭所建立的戰壕 ,這條步道總共使用了395塊石板,全是由當時附近的青年自發性地一塊塊扛上山,總共花了四個月時間,是個相當耗人力的工程
當時一位名叫陶則的人的人,向英吉利洋行借錢,並去福建的安西引進三種茶,但是茶葉的收成須將一部份的錢交給英吉利洋行還貸,暖暖的雨水非常得豐富,適合種植茶葉,而暖暖最出名的茶叫做鐵觀音,也有烏龍茶及包種茶,茶葉在暖暖的歷史是從1867年開始,由於1870年開始有了煤礦,所以種茶的行業就慢慢的沒落了,但種植於暖暖的鐵觀音,在當時還排在台灣出口茶葉的前三名,不過,最後還是因為煤礦的興盛,人口的轉移,使種植於暖暖的鐵觀音,最後淪落成為粗茶
從前在中法戰爭中殘存的戰壕,此戰壕由暖暖火車站上方 金山寺後方的林線開始延伸至五堵,於1885年的1月做到4月份,是由附近的鄉勇建造,,而光是建造於暖暖的部分,就足足有6公里長,主要的功用為自我防衛,因為視野好的關係,總能早一步發現敵人的位置。
在基隆稱之為「深澳坑砲台」,新北則稱之為「四腳亭砲台」碇內尖砲台僅是用簡易的石塊砌造,圓狀的垣壘,長條狀的戰壕 ,居高臨下,視野極佳,但因當時的砲彈射程距離不夠,而砲彈又過於笨重,無法發揮所有力量
中法戰爭時,在台駐紮的法國人,因當時的瘧疾和霍亂,每天平均死1.5個人 當時懼怕的病症為「白喉症」,當時的茄苳樹曾經救過相當多的人,所以看到大棵的茄苳樹是砍不得的 1866年,基隆發生大海嘯,還連續三年發生大乾旱,又因當時交通不方便,南部的物資無法送上來,因而產生飢荒 後來的包種茶演變成時代茶,時代需要之茶 基隆的岸砲涵蓋的角度約為120度1895年後,台灣割讓給日本後,日軍不敢從基隆上岸,因為基隆的五大砲座會使日軍受到極大損傷 紅儀部隊:是由歐洲監獄中的犯人組成,因為戰爭後犯人可獲得自由,所以戰鬥起來都相當勇猛 大水窟:當時那裏有大約7 800個灶,主要用於提供軍隊的伙食,但後來被永恆填掉了,被填成了一座人造山,要是當時的灶,也就是這座遺跡,若能保留下來,想必能帶給基隆及暖暖更好的經濟發展 存在於台灣的法國公墓,埋葬了700多人,在中法戰爭後,因台灣與法國並無邦交,所以法國人的艦隊無法進來將埋葬於法國公墓的正規軍接回去,所以後來,法國拜託台灣暫時幫他們保管,而若需要維修,則由法國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