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雪霸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之中北部,境內高山林立,景觀壯麗,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早為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年)即將此區域及太魯閣地區合併納入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成立之芻議,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僅止於調查研究階段。民國68年行政院核定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即將雪山、大霸尖山地區列為國家公園預定地。內政部自民國76年開始進行本區自然資源之調查、分析與研究,認為本地區深具成立國家公園之價值及必要,乃報奉行政院核定「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範圍」,由內政部公告80年3月1日起實施,至「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研擬成後再報奉行政院81年3月1日臺81內07620號函核定,並由內政部公告自81年7月1日實施,同時並成立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亦於民國82年3月1日相繼成立。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接處,百萬年來不停的造山運動、地層擠壓,造就許多高山峻嶺,而雪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側,呈東北—西南走向。雖然雪山山脈長達180餘公里,但因受到大漢溪、大安溪及大甲溪的侵蝕,而將此地域切割成北部的阿玉山階段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雪霸國家公園正位於雪山山脈最主要的一段——雪山地壘,地壘內的主要山峰由北至南包括大霸尖山、武陵四秀(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喀拉業山)、雪山、志佳陽大山、大劍山、頭鷹山、大雪山等,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51座,名列臺灣百岳者共有19座,以雪山和大霸尖山最具代表。
大霸尖山高3,492公尺,臺灣舊誌稱為「熬酒桶山」,由於其山形特殊,山容壯麗,是雪山地壘北側最突出的山峰,素有「世紀奇峰」之美譽。相傳為泰雅族與賽夏族祖先發祥之靈峰。相距僅700公尺的小霸尖山比鄰而立,形如雙耳,泰雅人稱雙耳嶽。